壮士捐躯赴国难——追忆抗联英烈杨俊恒

革命烈士杨俊恒

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版画:长岗战斗中杨俊恒带领战士冲锋

长岗战斗遗址

玉皇山烈士陵园中杨俊恒墓

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版画:长岗战斗后杨靖宇带领战士为杨俊恒举行追悼会

吉林日报记者 毕玮琳 李铭 通讯员 国莉莉

杨俊恒,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著名将领之一,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作为杨靖宇将军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杨俊恒勇于担当、英勇奋战,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三师参谋长、师长等职,跟随杨靖宇将军开辟老岭抗日游击根据地,于1938年在长岗战斗中壮烈牺牲。2015年,杨俊恒被民政部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清明时节,缅怀英烈,致敬英雄。近日,两位记者与通化市一位党史专家一起追寻抗联烈士的红色足迹,追忆杨俊恒烈士。

嫉恶如仇 年少有为

1910年,杨俊恒出生于吉林省永吉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但因家境贫寒,只读过几年小学。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辍学务农。后来,杨俊恒因不堪忍受地主官僚的压榨欺凌,愤然离家加入东北军,在676团王树堂手下当兵。由于他勤学苦练,机智勇敢,又善骑射,枪法很准,很快得到上司的赏识,不久被提拔为少尉排长,成为年纪最小的军官,大家都亲切地称他“小老帮子”。

“九·一八”事变时,杨俊恒所部正在黑龙江境内驻防。1932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哈尔滨后,王树堂见大势已去,率部投降了日军。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和民族败类的投降卖国,杨俊恒心中无比愤慨。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武装力量影响下,杨俊恒等爱国军人响应共产党的抗日号召,掉转枪口抗击日本侵略者。他的爱国行动得到军中具有民族气节的营长苏剑飞的支持,决定共同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他们趁团长外出之机,率领爱国士兵砸开军火库并取走枪支弹药,将队伍拉到哈尔滨参加了李杜等领导的哈尔滨保卫战。在战斗中,杨俊恒、苏剑飞等爱国将士冲锋在前,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多次击退敌人进攻。在日机轮番轰炸中,抗日将士们仍顽强坚持战斗,但终因力量薄弱,哈尔滨失守。此后,杨俊恒、苏剑飞率领部队转战珠河、方正、五常等县。在五常县,他们与田霖领导的抗日队伍组成一支声势浩大的联合部队,在五常、舒兰、蛟河、敦化、安图等县多次重创日伪军。

1933年7月,田霖在战斗中牺牲。杨俊恒和苏剑飞重整队伍,来到柳河县与共产党人王仁斋领导的海龙游击队会师。同年9月,部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南满第一游击大队,杨俊恒任第一中队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次,杨俊恒带领队伍从濛江(今白山市靖宇县)那尔轰出发至辉南四岔的途中,与伪军“讨伐队”遭遇。在被敌人包围的情况下,杨俊恒沉着应战,一边机警地回答敌人的问话,一边迅速把手榴弹打开保险盖拿在手中,向战士们打手势暗示大家作好战斗准备。随着指挥枪的打响,40多颗手榴弹一起投向敌人,炸得敌人血肉横飞。这次战斗,炸死伪军5名,活捉3名,并缴获一批枪支弹药等军需物质,及时补充了部队的给养。

除战斗勇猛外,杨俊恒还非常善于做“山林队”的工作。杨俊恒每到一处,就积极向活动在当地的义勇军、“山林队”甚至不主张抗日的土匪宣传南满游击大队抗战的英勇事迹和党的政治主张,规劝他们反转抗日并参加抗日队伍,很多“山林队”员因此加入南满游击大队,使得游击队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1935年4月,南满第一游击大队大队长苏剑飞在战斗中牺牲,杨俊恒继任大队长。他率领南满游击队继续活跃在金川(今通化市辉南县)、抚松、濛江一带,配合革命军主力开展游击战,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不久,南满第一游击大队与军部会合,杨靖宇决定将南满第一游击大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教导团,杨俊恒任团长。同年秋,参加第一、二军那尔轰会师后,杨俊恒率部南下新宾、清原等地,开辟新的游击区。1936年3月,他带领第二教导团随杨靖宇率领的第一军主力部队回到通化、辑安(今集安市)南部山区配合军部进行抗日活动。5月,军部决定将第二教导团、第五团一部和游击大队改编成立第三师,杨俊恒被任命为第三师参谋长,带领战士们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

横刀跃马 勇于担当

为进一步打通与关内党中央及主力部队的联系,当杨靖宇从敌伪的报纸中了解到中共中央东征的部队已经到达热河(今河北省)一带后,立即作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行动——西征。1936年11月,杨靖宇率部来到桓仁县外三堡召开会议。会上,杨靖宇认真总结了第一次西征经验教训,决定把第三师部队改编为骑兵,趁敌人不备,迅速突向铁岭、法库一带,利用辽河封冻之际,冲到热河再次寻找党中央和红军。接到任务后,为了能尽早出兵,负责全师训练工作的杨俊恒夜以继日地为部队挑选良马。当时,三师部队的大多数战士都不会骑马,杨俊恒对战士进行马术训练。他在马背上下翻滚,一遍遍地给战士们作示范,并耐心地教骑马的一些技巧,如“不要害怕,记住,心一定要细,手抓紧缰绳,上身贴马背,双脚踩牢马蹬,猛一用力,翻身上马”等。十余天的过程中,杨俊恒始终带战士在战马嘶鸣的训练场地上摸爬滚打,经常忘了喝水和吃饭。经过杨俊恒的前期准备和军事训练,保证了部队在预定时间第二次西征。

11月下旬一个夜晚,参谋长杨俊恒和三师师长王仁斋、政委周建华等人带领400多名抗联战士开始西征。为了隐蔽起见,部队白天休息、夜间行军,可还是被日军发现了,1000多名日伪军紧紧咬住西征部队。为了消灭尾随的敌人,三师骑兵部队来到一个地势较高的山坡,杨俊恒手挥长刀,大喊一声:“冲啊!”率先冲向敌人。战士们与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战场上,枪声震天,地上的雪花被战马溅起半米高。日军突然遭受攻击,惊慌失措,仓皇而逃。如此几次,西征部队冲破敌人封锁,途经兴京、清原、铁岭,跨越南满铁路北段,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抵达法库县三面船石仿佛寺辽河东岸渡口。

遗憾的是,寒冬腊月的辽河不但没有结冰,反而河水暴涨、奔流不止。各个渡口都有日军把守,尾追敌军又蜂拥而至。在此情况下,师部当即决定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薄弱环节,抢夺日军船只强行渡河。然而,辽河两岸全是平原,十分不利于隐蔽。我军计划很快被日军识破,遭到猛烈射击,附近的敌兵也闻声而动,纷纷前来增援。杨俊恒便指挥部队与敌人兜圈子,走走打打,灵活作战。由于人马疲劳过度,部队伤亡人数不断增加,西征部队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迅速脱离险区,返回清原地区休整。

杨俊恒等领导的三师部队虽然没有成功抵达西征目的地,但插入了日伪统治的中心地区,袭击敌人据点,破坏交通,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及东北抗日联军的政治影响,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坚定了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胜利信心。

西征部队所到之处,当地群众都欣喜相传:“东山里的红军打过来了!”西征途中,杨俊恒身先士卒,英勇作战。为了部队安全,每到一处,他都不辞辛劳亲自察看地形、放哨。由于杨俊恒与杨靖宇体态容貌相似又系同姓,很多人误把杨俊恒当成杨靖宇,传出了“杨司令率队西征”的佳话,当地百姓闻之倍感振奋。

忠心赤胆 为国捐躯

由于表现突出,杨俊恒在1937年春被调到军部,协助杨司令处理军事事务,成为杨靖宇的重要助手之一。“七·七”事变后,抗联第一路军在杨靖宇和魏拯民的领导下,在东南满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全力牵制日本侵略者入关,有力地支援了关内抗日斗争。1938年初,杨俊恒跟随杨靖宇率军部和机枪连转移到辑安(今集安)老岭山区,开辟老岭抗日游击根据地。

为了提高军队素养,杨俊恒在战斗间隙给密营山洞中的战士们上军事课,教他们写字识字,部队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第一路军在老岭抗日游击根据地先后取得了破袭通缉系列战等重大胜利,辑安被日伪称为“第一癌肿地带”。5月中旬至6月初,中共南满省委和抗联第一路军高级干部会议(即第一次老岭会议)在老岭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榆林镇复兴村五道沟召开,杨俊恒在会议上被任命为三师师长,准备再次带队西征。

6月底,一师师长程斌在本溪碱厂附近叛变投敌,向敌人供述了第一路军所有高级军事指挥机密及密营的分布,使南满的抗日形势变得异常严峻。为了消灭杨靖宇的抗联队伍,日本侵略者将精锐部队——号称“满洲剿匪之花”的伪军索旅调至辑安。伪军索旅是步骑兵混合旅,由蒙、汉两族士兵组成,班长以上职务由日本人担任。他们自恃武器精良、作战经验丰富,无恶不作。杨靖宇率抗联主力在家什房子伏击战中全歼索旅32团一营,围歼敌人近400余人。伪旅长索景清亲自率残部寻找抗联主力,伺机进行报复。

鉴于程斌叛变导致老岭抗日游击根据地暴露,杨靖宇于7月中旬召开了中共南满省委和抗联第一路军高级干部紧急会议(即第二次老岭会议),决定取消西征计划。8月初,杨靖宇率部队根据会议决定向西北方向转移。得到情报的索旅尾随而来,杨靖宇决定在辑安将其彻底消灭。

8月2日,杨靖宇临时召开干部会议对伏击战进行部署。随后,杨俊恒协助杨靖宇对部队进行了紧急安排,兵分几路在老岭山脉长岗的埋财沟(今幸福沟)一带设下埋伏。杨靖宇率军部和机枪连登上西北山头设置临时指挥部,杨俊恒指挥部队占领了长岗的唯一制高点东山头以堵住敌人的退路。下午4点多,敌人进入伏击圈,抗联部队枪声四起,敌人被打得乱作一团。战斗相继歼灭日伪军300多人,击毙日本指挥官高岗武治和西田重隆,并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就在战斗即将结束之际,一小股逃窜上山的残敌占据了制高点,在东南面山顶向抗联战士疯狂扫射,战局发生逆转。我军组织了多次冲锋都没成功,眼看着战友们相继倒下,杨俊恒心急如焚,身先士卒地跳出战壕,率领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向山上冲去。当攻到制高点下面的一个洼地时,突然飞来两颗手榴弹。杨俊恒抬脚踢飞了一颗,又眼疾手快地抓起另一颗手榴弹顺势扔了回去。这时,敌人的第三颗手榴弹飞了过来,杨俊恒躲闪不及,当场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杨俊恒参谋长牺牲的消息,让全体抗联战士万分悲痛,为“杨参谋长报仇”的喊声在山林中回荡。心如刀绞的杨靖宇亲自指挥机枪连掩护冲锋队,经过拼死搏斗,终于夺下了制高点,取得了长岗战斗的最终胜利。日军十分欣赏的这支所谓的“满洲剿匪之花”也彻底地凋谢在了老岭山脚下。

长岗战斗结束后,杨靖宇亲自主持追悼大会。他悲愤地说:“纵然杀死100个敌人、1000个敌人,也抵不上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生命啊……”会后,杨俊恒的遗体被就地安葬在八宝沟门的一个山头上。因为军情紧急,杨靖宇命令战士将周围的4棵黄柏萝树皮刮下一块做记号,准备抗战胜利后再重新安葬。可是第一路军转移离开老岭后,大部分干部和战士都牺牲了,第一路军主力再也没有回到老岭地区。

上世纪80年代,宫明义等抗联老战士在通化党史工作者胡维仁的陪同下到集安长岗寻找过杨俊恒烈士的墓地,但未曾找到。2004年夏,通化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会同集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再次深入老岭长岗地区,希望能在杨靖宇将军百年诞辰之前找到杨俊恒将军的墓地,却仍然未果。同年底,集安的群众在老岭长岗杨家岭发现了4棵有记号的黄柏萝树。集安市委组织部、党史研究室、民政局组织了发掘工作,可惜的是只有树没有坟,依旧没有找到杨俊恒将军的遗骨。直至今天,杨俊恒烈士仍长眠在苍茫的老岭山脉中。为了更好地纪念和缅怀烈士,通化市在玉皇山烈士陵园内修建了一座杨俊恒墓。虽然是空墓,每年到那里祭奠和拜谒烈士的群众仍络绎不绝。

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壮丽史诗中最惨烈、最令人动容的篇章之一。白山黑水之间,像杨俊恒一样的无数共产党人、抗联将士肩负着民族希望和历史责任,走上抗日最前线。他们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宝贵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壮歌!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