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躬耕地古隆中,是否应该在襄阳?那么出师表为何写成南阳

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躬耕隆中的时候,是公元197年,这一年诸葛亮的确16岁。

首先可以肯定一点,诸葛亮是在琅琊郡阳都县出生的,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他自幼就是个官二代,老爹诸葛珪做过泰山县丞。

琅琊诸葛氏也是名门望族,不过诸葛亮的童年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美丽。3岁那年他的母亲去世,8岁那年他的父亲也跟着去世了。

这个时候诸葛亮与小弟诸葛均开始跟着叔叔诸葛玄过日子,那么大哥诸葛瑾去哪儿了呢?原来诸葛瑾喜欢游历天下,早就出去自己混饭吃了。

诸葛亮和诸葛均年纪较小,只能跟着叔叔过日子。叔叔诸葛玄,好歹也是朝廷命官,日子总归不会过得太辛苦。

不过由于当时正处于乱世,诸葛玄也是朝不保夕。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带着小弟诸葛均,便在隆中耕读为生。那么问题来了,隆中在哪儿?这似乎是个千古问题,至今襄阳和南阳依旧为了这个问题,争论不休。准确来说,争论的焦点是,隆中是在襄阳的邓县,还是在南阳的宛县。

查阅了一些资料以后,我个人得出的结论是,诸葛亮躬耕地隆中,的确在襄阳境内。主要有这么几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隆中在襄阳的史料证据比较充足。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其实在包括唐宋之前,襄阳一直都是古隆中的所在地,基本上所有的文学资料和地图标注,都将古隆中标注在襄阳境内。

但是到了元明清时期,逐渐出现了将隆中标注在南阳的情况。从第一手资料的角度去看,很显然前者更加具有说服力。毕竟越靠近那个时代,越容易得到第一手资料。

《汉晋春秋》、《水经注》、《蜀记》、《元和郡县图志》等古典书籍中,都有襄阳隆中的记载,你比如说,在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这个就很明显地说明了诸葛亮躬耕地隆中,就是在襄阳城西边二十里的邓县。至于这里提到的南阳,我们等一下再来分析。这一段也是被裴松之引用注解了,所以权威性很高。

而且习凿齿曾经写过这样一封信:

吾以去五月三日来达襄阳,触目悲感,略无欢情,痛恻之事,故非书言之所能具也。每定省家舅,从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凤雏之声;北临樊墟,存邓老之高;南眷城邑,怀羊公之风;纵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鱼梁,追二德之远。

这里再次提到,他在襄阳,向西看着隆中,想到了诸葛亮曾经在隆中吟唱梁甫吟的画面,不禁感慨万千。

光习凿齿一个人说,证据还不够充分,在王隐的《蜀记》中,我们有最早的证据,这个绝对就是权威了:

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 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華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

这里提到的镇南将军刘弘是三国后期的人,他老爹刘靖是曹魏的大司农,所以说刘弘是比较接近诸葛亮那个时代的一个大人物。

而他在都督荆州诸军事,坐镇襄阳的时候,曾经瞻仰过隆中诸葛亮的故居。如果隆中不在他的辖区范围,一定会特别注明这一点。毕竟封疆大吏,随便跨区域办公,问题不小。

在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也曾经有很确凿的证据:

沔水又东迳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轉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

郦道元写地理相关的知识,会翻阅大量史料,是个非常严谨的地理作家。他最终认为隆中的诸葛亮旧宅,便在襄阳乐山。

有这么多确凿的历史证据摆在这里,足以说明诸葛亮的躬耕地隆中,就在襄阳境内。

第二个理由,诸葛亮的活动事迹,基本也发生在襄阳。

诸葛亮是个非常喜欢交朋友的人,从刘备三顾茅庐时,遇到的那一大帮名士,我们就能看得出来,诸葛亮交际广泛。而且他还特别喜欢跟朋友一起出去玩。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裴松之引用了《魏略》的这么一段话: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 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耶!”

这里提到诸葛亮的好友孟公威思念故乡,打算北归。如果隆中在南阳宛县的话,应该是东归,而不是北归,所以这里提到的北归去处,应该就是襄阳。

首先,三顾茅庐的时候,我们要知道,南阳宛县,是曹操的势力范围。而当时刘备已经归附于刘表,跟曹操是死对头。你说刘备会为了诸葛亮,冒着自投罗网的危险,去找他吗?一旦被抓了,那可就是个死。尤其是在双方交界的地方,把守是最为森严的。

其次,中原不少名士都到荆州来避难,主要居住地就在襄阳。因为这地方随时能接收到中原地区的最新情况,又能够有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

再者,诸葛亮所结交的朋友,没有一个是住在南阳宛县的,他的两个姐姐都嫁在襄阳。大姐嫁给了襄阳望族蒯祺,二姐嫁给了襄阳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为什么诸葛亮会放下这么多朋友和亲人,独自留在南阳呢?难道是为了探亲的时候,多办个签证吗?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活动范围,基本都在襄阳附近。而且襄阳和南阳当时处于两大势力团伙分而治之的情况。所以不可能互通有无,因此可以断定诸葛亮躬耕地就在襄阳。

第三个理由,地理区位的划分也能佐证这一点。

该如何解释《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己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呢?还有刚才第一个理由里,留下的那个疑问,为何邓县属于南阳呢?我们现在给出原因。

先有南阳郡,后有襄阳郡,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南阳郡是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设立了,和荆州的南郡比邻。

而根据《汉书》记载,在汉朝邓县是南阳郡的36个县之一。所以说一直到汉朝末年,曹操和刘表瓜分荆州势力范围的时候,其实邓县还是在南阳的区位图中的。

那么汉朝的时候,襄阳在哪儿呢?其实在刘表之前,襄阳只不过是南郡下辖的14县中的一个。只不过刘表在这里办公,所以显得襄阳特别重要。其实当时的襄阳,跟宛县一样,都只是县城。

在刘表去世以后,曹操霸占了荆州。此后赤壁大战后,曹操仅占据了南郡的襄阳和樊城。所以他在这里设立了襄阳郡。这个时候襄阳才从县变成了郡。

所以说我们现在就能理解,诸葛亮说自己“躬耕于南阳”一点毛病都没有,因为他躬耕的时候,邓县的确属于南阳郡,但是这里属于刘表的势力范围,因为更靠近襄阳。

可是后来曹操把襄阳设立成为郡以后,邓县就成为了襄阳郡的势力范围了,同时划给襄阳郡的还有樊城、山都县。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隆中就属于襄阳了。

总结:其实南阳郡和现在的南阳市,差距还是蛮大的。

三国时期的南阳郡,那是相当牛掰的一个郡。无论是人口、经济,都是全国翘楚,就是地盘稍微小一点,相当于现在的上海。

所以那个时候谁都想要夺取南阳,占据了南阳,就等于是拿到了一个钱袋子和兵源地。袁术占据了南阳郡,就有了称帝的想法。而张绣只占据了南阳郡下辖的宛城这么一个小地方,就足以跟曹操多次抗衡,这就是南阳郡的魅力所在。

相比较于现在的南阳市,南阳郡就大太多了。这就好比现在的扬州市和三国时期的扬州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一样。

因此我们可以说,诸葛亮曾经躬耕于名义上属于南阳郡、实际上属于襄阳势力范围的邓县。而该地在曹操统治时期,名义上和势力角度,都属于襄阳郡。

参考资料:《三国志》、《蜀记》、《汉晋春秋》、《水经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