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唯一的自贸试验区,他的作用意义不一般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自贸办专职副主任 郭妍菲(左二)

西安国际港务区自贸办副主任 艾浩(中)

杨凌示范区自贸办主任助理 成哲(右一)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自贸办主任助理 陈超(右二)

《秦风热线》主持人丁芝茜(左)

《自贸改革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系列融媒访谈走进直播室的嘉宾是杨凌示范区片区、空港新城功能区、国际港务区功能区、秦汉新城功能区的相关负责人,他们将详细介绍发展成果和创新亮点。

杨凌自贸片区的特色和重点任务是什么?

杨凌自贸片区是全国自贸试验区中唯一的农业为特色的自贸片区,这就是杨凌自贸片区的最大特色。因此,全面扩大农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是杨凌自贸片区的最重要的特点和任务。国家对杨凌自贸片区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要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为重点全面扩大农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

杨凌自贸片区的重点任务就是要围绕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来开展,在具体做法上,首先将发展农业领域国际贸易。通过整合陕西乃至我国的优质特色农产品,重点发展苹果、猕猴桃、核桃、大枣、茶叶等大宗农产品对外贸易。同时引进丝路沿线国家特色农产品,畅通外国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打造以“杨凌农科”为烙印的大众消费品牌。其次要推动涉农国际投资,发展国际农业科技合作。

依托杨凌示范区海外涉农产业园区,在鼓励优质小麦、牧草、食用油进境销售的同时,向外输出内含杨凌科技的优质农资、种子,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科技服务业。积极推动杨凌职业农民在丝路沿线国家有偿输出农业科技服务,加快建设为农服务的综合保税区,强化杨凌自贸片区对农业服务贸易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最终目标是要通过在农业领域国际合作方面的创新和探索,力争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国际合作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杨凌经验。

空港新城在挂牌自贸区的四年中,在面向国际,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方面都做了什么?

四年来,突出临空特色,对标国际标准,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在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

一、深化国际化枢纽建设,扩大外向型开放程度。在国际方面开通我们开通国际货运航线16条、国际客运航线77条,第五航权航线3条,航空货量达37万吨,平均增速位列全国第一。新增种苗口岸,现拥有进口水果、食用水生动物、药品、肉类、冰鲜水产品等6大指定监管场地。2020年全省进出口货值3772亿元,其中航空运输进出口货值达2550亿元,占全省进出口货值67.6%。

二、推进贸易通关便利化,营造国际标准营商环境。空港新城功能区全面推行了“智慧通关”模式,使企业“少跑路”,机场航空口岸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77%,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93%。全面推行先放行后改单和先出区后报关通关模式,企业可以享受随报随审、即审即放、客带货快速验放等便利化通关体验。去年,获得省高院和省编办的批复,在区内设立临空自贸法庭,引入临空经济仲裁院不断优化法治环境;打造国际人才服务中心,为国际人才引入提供便利;空港率先建立“企业生命全周期”信息管理系统,凭借优质的营商环境,获得了“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区”的荣誉称号。

三、全面协同开放创新,推进合作交流国际化。始终坚持对标世界一流,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与全球自贸区发展保持同步。去年一年,接洽了韩国、法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0余家外国驻陕机构和国际商会,洽谈协同合作。举办世界自由区组织线上研讨会、中泰国际经贸云上洽谈会,设立泰国空港服务站、法国陕西商会空港服务站等,搭建了陕西与国际交流通道。同时,连同交大、理工大等高校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留学生创新创业孵化,探索培育教育培训+人才引进+创新创业等领域国际合作的新模式。

自贸试验区西安国际港务区在“一带一路”开放通道建设方面又有哪些成功经验?

以改革创新理念谋划中欧班列开行,实施“强强联合、一企一线、市场化运营”的运营新模式"通过整合公、铁、海、空多种运输方式,构建起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贯通欧亚的重要商贸物流大通道,着力构建全网物流体系。向西、向北常态化开行了15条国际干线通道,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4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全年,长安号共开行3720列是去年同期的1.7倍,运送货物总重约281.1万吨,是去年同期的1.6倍,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指标稳居全国第一,成为中欧班列高质量开行的典范。

一、以通道促创新。紧紧围绕长安号数字化建设,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构建与国际最高标准经贸规则接轨的制度创新体系。推动“班列+保税+自贸”监管制度创新形成了舱单归并、散粮运输、网购保税+保税展示等监管创新经验,货物查验及通行效率提升80%以上;推动“班列+运营+自贸”开行线路创新,形成了西安—土耳其—欧洲跨里海运输走廊通道、西安—斯瓦夫库夫—欧洲宽轨直达班列、西安—加里宁格勒—曼海姆统一运单班列等运营创新经验,班列开行实效平均提升1-2天;推动“班列+营商+自贸”政务服务创新,形成了全城通港、政策兑现进大厅、可信身份认证等政务创新经验,巩固了“最多跑一次”,企业、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二、以通道促经贸。引进国内外大型电商企业和物流服务商建设电商物流基地,京东、阿里巴巴、苏宁、国美等国内排名前十的电商龙头企业及蜜芽、优信等互联网独角兽企业总部相继落户园区,已累计注册电商企业超过2000家,年电商交易额突破1800亿元,限上网络零售额约占西安市总额近80%;升级改造9610跨境出口系统,恢复综保区A2仓库出口查验产能,吸引深圳、义乌等地跨境电商出口企业落户,引导其改变原有的海运、空运等运输,转向铁路运输;促进中欧班列+跨境电商的深度融合,打造中欧班列跨境电商集结中心。2019年园区进出口贸易额12.26亿元,同比增长25.26%;2020年1-11月,进出口贸易额80.2亿元,同比增长582.55%。

三、以通道促产业。以西安综合保税区为载体,依托中欧班列长安号等国际物流通道优势,获批“陕西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中心”,将承接东部地区电子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作为园区的重点招商方向之一,累计签约智能终端制造类企业24家,储备在谈项目80余个,其中已签约意向企业累计超过50家。引进华润、中冶、招商局、中铁、中电建、中粮六大央企总部,此外,陆续引进的国药集团西北总部、中外运物流西北总部、中石化销售股份西北运营中心、优信二手车全国总部、蜜芽全国总部、京东电子商务西北结算中心、国美电子商务西北结算中心等商贸物流企业总部机构。

秦汉新城功能区在探索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方面都做了那些工作?

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依托秦汉新城功能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服务、文物数字化和影视渲染等方面开展对外文化交流。2017年与中译语通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省外事办、西安外国语大学四方共同建设了陕西省“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该平台通过精准的多语大数据分析为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提供专业化数据支撑,不仅消除了企业海外投资的信息壁垒,也促进了外资企业了解陕西、投资陕西的信心。该平台作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

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聚焦文物数字化前沿,与中国惠普公司合资共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物数字化交流合作平台,旨在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博机构的合作,把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不可移动文物通过科技手段,形成丰富多样的数字文化内容和产品,在陕西自贸区实现业态集群。该平台作为陕西自贸区首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省推广。同时,成立了西咸新区第一个影视文化集群-秦汉新城影视文化产业基地。截至目前共引入企业120余家,拍摄了近40部作品在央视及各大院线播出。

杨凌自贸片区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制度创新方面有什么探索和尝试?

一、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务工式”培训,开展农民学历教育和职称认定等,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大批获得学历和职业农民职称认定的学员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高度认可和欢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建设,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格局,促进了农民增收;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从源头增强抗市场风险和赢利能力,发挥了“兜底”功能,解决了农民种地的后顾之忧,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二、通过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突出无害化生物技术综合应用、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杨凌品牌,提升了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给能力,探索出一套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安全”的新机制;研发和普及的水肥一体化、基质袋栽培、碳基营养肥及病虫害全程生物防控等技术,减少了化肥使用带来的副作用,实现了农作物及其产品的“零农残”,达到了作物优质高产并效、营养健康同步和用地养地统一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了补充国内市场需求、促进进出有序、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机统一。近年来,杨凌片区先后在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克兰等国启动建设了7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结推广的《海外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建立海外新型农业合作社、推行“两国三园”运作模式、创新农产品进口服务新机制等,不仅将海外生产的优质农产品进口到国内,有效弥补了我国粮食缺口,还加速了“中国制造”的农机装备等走出去,促进了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形成进出有序、优势互补的农业对外合作局面。

四、以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为重点,不断创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交流合作机制,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通过建立集融投资、贸易、科技及人文交流功能于一体国际合作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境外农业国际合作园区建设,与丝绸之路沿线14个国家和地区的76所涉农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等,为沿线国家实现农业产业优势互补、共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自贸区挂牌成立后,空港新城的改革创新成果有哪些呢?

用一串数字来介绍:

“1”:代表有一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就是大型机场协同运行模式,整合了空管、机场、地勤等8个运行主体20多个信息系统,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60多家航空公司提供保障。

“2”:进口快件智慧监管模式和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这两项改革创新,获得了国家部委发文认可。

“6”:空港新城文勘前置、行邮税移动支付等6项改革创新成果在陕西省复制推广。

“39”:四年来,累计39项改革创新成果被第三方评估通过,在放管服改革、金融创新、贸易通关便利化、国际交流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案例。

最后,空港新城功能区实现了多项特色业务实现了“零”突破:完成西北首家保税航油业务启动,可为航司节约13%的燃油成本;完成西北首个模拟机保税融资租赁业务;完成陕西首架干线、支线飞机维修业务;完成陕西首个区外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引入全省首个利用新版自贸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政策的外商独资演出经纪公司;引入全省唯一两个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在全省率先开展跨境电商1210和9810模式等等。

西安国际港务区自挂牌以来,创新案例的总体发展情况如何?

结合园区实际与特色产业,累计挖掘培育制度创新案例79项。其中“舱单归并”、“全城通港”政务服务新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驿站、24小时自助信包箱、政策兑现进大厅等11项创新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全城通办”政务服务、“一带一路”跨国农业产能合作新模式、中欧班列集成运营组织新模式等3项创新案例被评为省级最佳实践案例。

随着一系列制度创新举措的推出,不仅优化了园区营商环境,提升了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而且还促进了园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比如,推出的全程统一运单,改变了原先运单并行在跨组织联运时需在边境站重新办理发运手续、二次制作运输单据的传统模式,实现了“一单到底”,提升了运输实效;推出的跨里海运输走廊通道,实现了国际多式联运,首次通过海底隧道穿越海峡,进一步降低地理因素对中欧班列发展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园区贸易自由化水平。

秦汉新城功能区落实“稳就业”以及发展健康医疗产业具体做了那些工作?

为积极落实国家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帮助更多零散就业群体充分就业,秦汉新城功能区与陕西零工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搭建了“全球云端零工创客共享服务平台”。该平台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商事注册、合同签订、薪酬结算、税酬服务、技能培训、创业辅导、财务咨询、法务服务等全方位一站式的保姆服务。平台自运营至今已累计服务各行业企业450多家,累计为2万5千多人次提供了优质、便捷、合规的人力资源服务,交易量超过2亿元,纳税达到1200万元。该创新模式入选全国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在省、西咸新区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秦汉新城成立了西咸新区零工经济产业园,目前园区已有5家灵活用工平台企业落户运营,10余小型企业在谈,灵活用工平台经济产业集群效应已见雏形。

大健康产业是秦汉新城三城理念的核心之一。综合型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疗机构-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咸新区院区年底将建成运营。同时,主要发展国际特色医疗,引入了益龄国际生命养护中心、世越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等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引领性强的大项目。近期,银丰生物集团西北总部产业基地项目签约落地,将为秦汉新城功能区生物医学前沿科技研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医疗体制机制创新上寻求突破,针对秦汉新城生物医药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诉求,积极探索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持有人制度的改革。该模式可使企业较原先流程节约时间、人力成本约50%。一间共享实验室就可吸引多家检验检测企业,有效加速了第三方检验检测产业集群式发展。同时在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改革、非生产性医疗设备保税使用等方向继续深挖企业的痛点和难点,以制度创新为引领不断促进医疗健康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编辑:丁芝茜、罗茜文】

【责编:辛红】

【审核:摆卫军】

来,试试最新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