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郑州 看华夏古国|探古寻胜游郑州 一起感知早期中国的独特魅力

正观记者 杨丽萍 文 李新华 图
这里有郑州古人类最早的文明踪迹,这里有中原地区已知最早的丝织品,这里有我国同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的史前建筑基址,这里有一个个早期中国文化的代表和缩影……10日,“去郑州 看华夏古国”系列活动采访团先后来到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西山遗址、织机洞遗址、青台遗址,探寻早期中国的文化印记。
大河村遗址是黄河文化的早期代表
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中心城区东北部,北距黄河8公里,面积约53万平方米,是中华文明起源和黄河文化的重要标识性遗址。
站在遗址厅史前房屋建筑基址前,先人们的建筑智慧令人折服。东边遗址出土的仰韶中晚期房基1-4,虽然历经5000余年,仍保留有完整的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的墙壁,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居住地址。
图片
大河村遗址文化模型。
据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讲解员李景明介绍,大河村先民将黄河流域普遍采用的“木骨泥墙”建筑工艺同烧制陶器技术相结合,运用非凡的智慧和娴熟的建筑技术,创造了这座木骨整塑陶房,大大提高了当时先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方便了他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
图片
彩陶双连壶(复制品)。
在文物展厅,众多造型精美、花纹独特的陶器让人赏心悦目。巧妙的构思、严谨的布局、明快的色彩对比,使大河村彩陶集中体现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时代风貌。除了这些相对完整的陶器,大河村遗址还多次出土了绘有天象图案的彩陶片,图案多为太阳纹、月亮纹、日晕纹、星座纹、彗星纹等,被认为是目前我国已知最丰富的天文学实物资料。
图片
小口尖底瓶,新时期时代仰韶文化(距今约5100—4700年),郑州工学院家属院出土。
图片
彩陶盆,新时期时代仰韶文化(距今约5100—4700年),2014年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
“黄河文化的早期代表就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虽然来源不同、去向不同,但最终都演变成龙山文化,在龙山文化的基础上又演变成了夏商周的文明,可以说仰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的根脉,在早期具有非常重要的代表性,大河村遗址是黄河流域非常重要的一个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一个缩影。” 戴建增说。
为了更好的保护大河村遗址本体及周边环境,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正在规划建设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其中博物馆区计划打造以中国仰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集中还原展示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
在西山遗址,探讨中国城市起源
发现于1983年的西山遗址位于郑州市惠济区,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城址,距今5300-4800年,是当时国内发现年代最早、建筑技术最为先进的早期城址。
图片
据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研究员张玉石介绍,西山遗址西北与连绵不断的豫西丘陵相接,东南俯瞰黄淮平原,曾出土了大批陶、石、骨器等人工制品及兽骨、种籽等动植物遗骸,其中最重要的发现,首推仰韶文化晚期夯土建筑城垣。 1996年2月,西山遗址的发掘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同年11月,西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行走在西山遗址,先民们的生活痕迹早已被历史掩埋,千年前的繁华古城也已然湮没在时光的长河中,但它却为后人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窗户。
图片
“西山遗址的发现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开启了后代大规模城垣建筑规制的先河,其建筑方法、形制结构无疑对中国古代城址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示了巨大的进步和创造力。对于探讨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研究华夏早期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及中原地区在其中所起的历史作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张玉石说。
在织机洞遗址,与古人类隔空对话
位于荥阳市城南的织机洞遗址掩藏在郁郁葱葱的山体中,从山下拾阶而上,荆条树,野桑树,构树等树丛枝条舒展,嫩绿的叶子将展未展,仿佛伸着懒腰睡眼惺忪的孩童。行至洞口,凉意扑面而来。
图片
据荥阳市文物中心综合科科长任一铭介绍,织机洞遗址最初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确认于1985年的全国第二次文物大普查。1990年~2004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为郑州市文物工作队)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先后多次对其进行科学考古发掘,确认其距今约5000到30万年,遗址最深厚处地层深达24米以上,从底部向上划分为23层,涵盖了秦汉文化层、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层、旧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层等,以旧石器时代文化层为主。
图片
任一铭说,在目前的发掘区中,发现用火遗迹17处,出土石器近1600件、石制品6000余件,哺乳类和鸟类动物化石也相当丰富,已得标本万余件。综合研究表明,织机洞遗址是继北京猿人洞穴遗址之后,北方地区发现的位置最偏南、时代较早、石制品最丰富、最重要的一处洞穴遗址,故被誉为“河南第一洞”“中国第二洞”。
图片
此外,任一铭提到,在目前古人类热点研究问题之一的现代人起源方面,织机洞遗址也具有十分特殊和重要的价值。
近年来,世界人类学界应用DNA技术,通过线粒体测试,认为世界人类因7万年前菲律宾的火山大爆发,引起地球进入大冰期,导致世界人类除南非人外均已灭绝,而中国人则为南非人的后裔。但织机洞遗址的发现否定了此种观点。
“织机洞遗址具有典型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特征,没有发现外来文化因素,从而成为世界人类起源的重要研究地。2005年10月,‘织机洞遗址与东亚旧石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荥阳召开,包括中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韩国等相关专家出席会议,莅会的专家与学者对织机洞遗址的重大价值一致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据荥阳市文物中心副主任任向坤介绍,织机洞遗址是我国北方地区继北京周口店之后旧石器洞穴的最重大发现,也是首次发现在一个洞穴遗址内既有旧石器又有新石器遗存,它对研究现代人类的起源和旧石器时代南北文化的交流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2006年5月25日织机洞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青台遗址,遇见中原地区最早丝织品
彩绘葫芦瓶寓意丰富,神秘陶罐九星排列,钙化麻丝纺织品意义重大……10日下午,“去郑州 看华夏古国”系列活动采访团来到荥阳市青台遗址,这处5000年前的文化遗址文化遗存之神秘让人叹为观止。
图片
青台遗址位于荥阳市广武镇青台村东的岗地上,南濒枯河唐岗水库,是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距今5000多年,80年代郑州市博物馆在发掘中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原地区考古发掘所见的最早丝织品。
2015年底,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和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共同合作,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郑州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为主题的考古项目,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学术支撑。
图片
经过大规模系统勘探,青台遗址总面积达107万平方米,由四重环壕围合,其中一、二、三环壕内为仰韶时期遗存,面积31万平方米。2015年至2017年,结合勘探进行重点发掘,遗址聚落布局明晰,居住区、墓葬区、疑似北斗九星祭祀区、作坊区等不同的功能分区,体现了古人对于空间概念的认识及规划。
据青台遗址现场负责人、考古发掘技工刘秀秀介绍,在发现的文化遗存中,不仅墓葬、灰坑、房基及壕沟等遗迹现象十分丰富,而且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遗物数量众多,它们中的房屋基址、男女合葬墓、幼儿瓮棺葬以及彩陶、钙化麻丝纺织品等珍贵实物,独具代表性,显示了遗址丰厚的文化内涵。
“青台遗址对推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类型划分的科学研究、加深对仰韶文化中晚期社会性质、生产生活状况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对探讨我国纺织技术特别是丝绸的起源,也具有特殊的重要价值。”刘秀秀说。
编辑:李怡青 马少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