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系列报道7丨一山一味保证品质,老班章古树茶每公斤约18000元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赫赫有名的老班章茶滋味浓、苦涩感过后回甘、清凉感俱佳。在进入春茶季的老班章村,络绎不绝的茶商和游客慕名而来。4月8日-9日,“七彩云南 百山百味”媒体茶山行第二站走进老班章村古茶园。
图片
图片
老班章古茶园面积4490亩
年产量在70-80吨
1500米以上的中高海拔、千年的原生态植被、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以及充足的阳光,孕育了品质优良的成百上千年的古老茶树,老班章古茶园面积4490亩左右,年产量在70-80吨。目前,老班章2021年春茶已经开始小范围采摘,预计4月20日这里的古茶树将会进入大面积的采摘期,届时老班章村将会飘满茶香。
老班章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乡,是一个山峦起伏、绿树茫茫大山中的哈尼族村寨,也是云南众多茶山之中最为出名的一个。寨因茶而兴,民因茶而富,地因茶而名,如今已成为云南最富裕的“茶王村”,也是中国普洱茶第一村。勐海县34万人口中有涉茶人口28万左右,有茶农将近24万人。
图片
七彩云南庆沣祥原料品控部总监李文顺介绍,今年老班章的价格稍有涨幅,老班章古树茶市场价在每公斤13000元-18000元左右。同时,老班章不一般的味道源自它特别的土质,表面层约50公分是红土壤,再往下土壤又变成了浅白色,不同颜色的土壤里含有不同的元素。古茶树的根扎得越深,吸取的各种元素就截然不同,由此蕴育出了老班章古树普洱茶“滋味丰富、协调性极佳、香气高扬,茶气重”等特点。老班章的古树茶有着苦中带甜的苦、涩味飘香的涩,饮茶之后瞬间苦涩消失,尽留香甜,而这种香甜是长时间滋润在喉咙的香甜,茶人把留在喉间的香甜誉为“喉韵”,这种“喉韵”就是茶人们追捧老班章的“王气”之一。
图片
据了解,西双版纳现有古茶园82234亩,分布于一市二县的100个村寨之中,其中勐海县古茶园面积最大,有46216亩,分布于全县12个乡镇的37个村寨。勐腊县有古茶园面积27793亩,主要分布于该县北部的象明、曼腊、易武三个乡的46个村寨;景洪市古茶园面积较少,有8225亩,分布于基诺、勐龙、勐旺、景洪四个乡镇的17个村寨。
老班章村对于保护古茶树和保护古茶园的生态环境也很重视,从2019年起,老班章村开始禁止车辆进入村寨和茶山,改用电瓶车往返接送上山采茶的茶农与游人,并且围绕着古茶树修建了观景栈道,防止对茶林土地的过多踩踏,避免土壤板结化。近年来,勐海县也一直在持续推进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制定《勐海县生态茶园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开展生态茶园建设技术培训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不断增强茶农的质量安全意识;推广茶园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推广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除草机的应用,不断提升广大茶农建设生态茶园的意识,保护好茶园的生物链。持续向广大茶农宣传古茶树资源保护知识与管理技术,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保护古茶树资源的意识。指导古茶树集中的村寨把古茶树保护工作纳入村规民约,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结合,开展古茶树保护工作。
图片
图片
茶山人的故事
种好茶、寻好茶是深入内心的坚持
“老爸,你去我们家吃顿饭再走吧。”这是一个3岁的女儿对父亲说的一句话,就是这平淡的一语问句,道出了一个缺乏父亲陪伴的孩子与一个常年奔赴于茶山的父亲的距离。为了自己的小家,也为了寻到真味好茶,李文顺这个忙忙碌碌的父亲,将半生的精力全部投入到了云南广阔的茶山中。
图片
李文顺告诉记者:“记得我第一次寻茶是在2005年,和所有小白一样,第一次试茶没有任何经验,空腹喝了很多普洱茶、铁观音、红茶、绿茶等,喝得头晕眼花,浑身无力。进山采购普洱茶毛料之前,必须学习了解整个普洱茶制作工艺,至于如何学习,制茶师傅只给了我们四个字——看茶制茶。”
图片
云南茶区很广,覆盖了整个澜沧江流域,从滇南到滇西,高山密林、峡谷沟壑、山路险峻,每年一入雨季茶山几乎无人收茶,李文顺等人抓住这宝贵的空闲时间,开发“新大陆”。当年上茶山的路没有现在那么好走,但很多茶区都是之前从未踏足过的地方。一边问路,一边走,路上偶尔会遇到塌方、暴雨、泥潭,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在收茶的过程中,最初进山寻找好茶原料的时候,李文顺他们会找到村寨里制茶工艺最好、茶树资源最佳的农户,然后进行考察、学习与茶农同吃、同住,大半个月后建立合作关系,以此确保有品质且长久的好茶原料供应。同时,教会当地的茶农培养精品意识、提高茶叶初制所的制作工艺等。
图片
对祖祖辈辈都在做茶的老班章96号村民李向荣来说,做好茶是他一直坚持的事情。想要把茶的品质和品牌做好,首先要诚信经营,保证一山一味,他告诉记者:“当地‘班章茶只许拉出去,不许拉进来’,所以在通往老班章寨子的4条公路上检查,每条路口安排两个人,由每家每户派人轮流值守,让真正收购老班章古树茶的茶企们放心,保证消费者们带去的是老班章真味。”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张田睿 摄影报道
责编 徐红
校对 罗秋旭
编审 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