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养猪院士”破译猪的“营养密码”,“院士来了”青少年科普公益大讲堂开讲

听“养猪院士”破译猪的“营养密码”,“院士来了”青少年科普公益大讲堂开讲
图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4月11日讯(记者 熊远帆 通讯员 聂英 陶帆)“其实,我就是一名‘养猪专业户’。”今天上午,“院士来了”青少年科普公益大讲堂第三期开讲,被大家亲切地称作“养猪院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作客长沙市青少年宫,为来自长沙、株洲和湘潭的400余名青少年破译猪的“营养密码”,走近农业科学。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常德农村的印遇龙院士,从小就帮着家里种地、喂猪,进入高中后,公社农科站来了一位湖南农大的老师,印遇龙便跟着他学习农业技术,在试验田里自己耕地、施肥,再观察、试验。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种子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印遇龙认为,科研要解决国家发展与大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怎样养好一头猪”开始,他科研之路上始终脚踏实地。不论是喂猪、设计猪圈、给猪看病还是分析猪粪,印遇龙一直亲力亲为。通过多年努力,印遇龙院士和他的团队将我国生猪养殖的料肉比从4:1降到了2.8:1。也就是说,以前猪每长1斤肉,需要吃4斤饲料,如今只需要2.8斤,大大节约了饲料用粮成本。
图片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院士?面对在场青少年的问,印遇龙说,不论是从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热爱与坚持都是最重要的品质。“从我几十年的经历来看,科研的过程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科研工作者的成果都是从成千上万次的试验中‘淘’出来的。”他告诉大家,揭开“神秘”的面纱,“院士”的称号意味着在一个行业中长久地思考和不懈地追求,“就是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印遇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等。长期从事畜禽健康养殖与环境控制研究,先后主持完成院、省、国家、国际合作科研项目30多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一项,曾获湖南省杰岀贡献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8年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第14届国际猪消化生理学大会上获Asia-PacificNutritionAward(杰出成就奖)。
“现在很多农村地区还存在引不进、留不住青年人才的情况,我想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青少年和青年爱农业、爱农村。”印遇龙表示,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
自启动以来,长沙“院士来了”青少年科普公益大讲堂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三期。今年,“院士来了”也将作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青年行动的重点项目之一,邀请三城青少年共同参与,引领长株潭青少年走进科学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