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我的为官之道三华州司功参军(走在三吏三别的路上)

图片
《石壕吏》
上一讲,我们讲到了,杜甫因受房琯事件牵连,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是年,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这时的杜甫已然47岁。
虽然此次贬官,对杜甫的政治仕途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但是对于他的创作来说,却是有极大好处,
使他能够又一次走向生活、接近人民,最终攀上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巅峰。
图片
《瘦马行》
01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官职:华州司功参军
职务:劝掌管地方的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品级:从八品下(根据州的大小不同,品级不同)
地点:华州(陕西华县)
离开朝廷,杜甫仍旧不忘国事,下放到基层,使他更加关心人民的生活。
司功参军事,掌管一个州的事务比较繁杂,杜甫先是走访各地,了解情况。
他去过郑县(华州治所)西溪,写过:
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
--《题郑县亭子》
到过蓝田县的崔氏庄写道: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九日蓝田崔氏庄》
王维的辋川别业在崔氏庄的附近,他也曾到访过,但是王给事没在家。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崔氏东山草堂》
经过走访,杜甫先后给他的上司郭使君,提过一些建议。
在《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中,他主张派兵深入敌后,四面交攻,“穷掎角之进”,“避实击虚”,而“逐便扑灭”。
他还写过《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文中涉及到赋税、交通、征役、币值等问题,指出:“欲使军旅足食,则赋税未能充备矣。欲将诛求不时,则黎元转罹于疾苦矣。”
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但是郭使君不以为然,只把杜甫当做一般的笔吏使唤。
在那个战乱时代,人心慌慌,民生凋敝,很多地方政府的长官不思进取,自保观望,他们对于杜甫这样“热心肠”的下属,只是感觉很烦。
*使君,汉代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即刺史、太守(知府)等。
*《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杜甫写得一篇议论性散文,全文约560字。
*《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这是杜甫出给州县考生的试题,共计1400多字。
面对上司的不作为,杜甫得不到重用,他内心是郁闷的,以往的隐逸思想有所抬头。
他在《望岳》中写道: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冬天的时候,他在华州城东郊,看见一匹被遗弃的战马,因去年参加追逐叛军的战斗,失足受伤,被人抛弃。
杜甫写过很多关于马的诗,他是极其爱马的。
这匹弃马,诗人觉得它十分可怜,与自己投奔凤翔、上疏诤谏、遭受贬谪的遭遇相似。
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自伤贬官而作”的《瘦马行》: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他笔下的瘦马虽然可怜,但还有再次返战的豪情,这也象征着诗人“兼善天下”的进取精神。
图片
02
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
乾元元年年底,杜甫回洛阳、偃师探亲。(杜甫老家在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但他的族亲大都居住在洛阳、偃师一带。)
这次回家探亲,有喜有忧。
他先是在湖城(河南灵宝附近)城东,会见了孟云卿,和他一同到刘颢家歇宿,刘颢张灯结彩,招待他们。
他还在参加过姜七少府的鱼筵,在筵席上见到了秦少府。他感慨到:
今日时清两京道,相逢苦绝人情好。
--《戏赠阌乡秦少公短歌》
*阌(wén)乡,今河南灵宝市境内。
*少公,即少府,唐时称县令为明府,县尉为少府。
*孟云卿,杜甫贬华州时,曾在长安为杜甫饯行。
*秦少府,在凤翔时,和杜甫同一宿舍住。
乾元二年初(759年),杜甫回到了陆浑庄(洛阳市嵩县北部)。
这里经过叛军占领,已经人事全非了。他写道:
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
断绝人烟久,东西消息稀。
--《忆弟二首》
他有一个弟弟逃难外出,之后弟媳也辞家而去。还有一个从弟,已经死在了河北河间。
这次回到首阳山下,一切都使他失望和悲伤,只有那一条似乎懂得主人心事的老狗,和他相依相慰:
旧犬知愁恨,垂头傍我床。
--《得舍弟消息》
*从弟,即堂弟。
*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他在偃师稍作停留,二月回到洛阳,不久就动身返回华州。
图片
唐军九镇与叛军二路行军图
03
邺城之战,全线崩溃
去年九月,肃宗命九镇节度使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城(今河南安阳)。
但他认为郭子仪,李光弼都是中兴名将,功勋卓著,难相同属,故不任命统帅,却以宦官鱼朝恩担任观军容宣慰使,总监九军。
唐军虽打过几次胜仗,但对邺城却不发动总攻,旷日持久,丧失战机。
在华州时,杜甫就曾见过李嗣业的兵马,并观看了龟兹(qiū cí)、于阗(tián)、疏勒、碎叶四镇大军,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
第一首主要赞美主将李嗣业英勇杀敌,战功赫赫。说他:
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
临危经久战,用急始如神。
第二首主要颂扬安西四镇士兵士气旺盛,纪律严明。说他们:
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
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
在华州赴洛阳的途中,杜甫仍见过陆续前往邺城的军队,写过一首《观兵》节选:
妖氛拥白马,元帅待雕戈。
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
这里他提出了两个正确主张:一是希望朝廷任命郭子仪为统帅,因为军无统帅,难操胜算;
二是希望唐军直捣叛军的根据地范阳、平卢,这与当时李光弼的作战方案,不谋而合。
可事情的发展与杜甫的愿望背道而驰。
三月三日,当两军决战时,狂风忽起,飞沙拔树,天昏地暗,人马惊骇,唐军南奔,叛军北窜。
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
唐军损失惨重:“战马万千,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资治通鉴》
郭子仪引朔方军断河阳桥,保卫洛阳。
除李光弼、王思礼两军全部撤退外,其余各节度使兵马,溃归本镇。
史思明得知唐军退走后,引兵返回邺城,并向南进犯。
图片
04
三吏三别,震古烁今
杜甫从洛阳返华州不久,就发生了邺城战役。
他一路上到处都能遇见惊慌逃难的百姓,亲眼见证了叛军和官府双重压迫下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这便是他创作不朽史诗《三吏三别》的现实依据。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杜甫之前在长安也写过反战题材的诗《兵车行》: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中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对吐蕃、南诏等外族的用兵,杜甫认为duck不必,所以诗中都是严厉的讽刺。
这次战争,与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是必要的,也是正义的。
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批判“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
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
理解这组诗的关键,就是体会诗人矛盾、无奈、伤痛的心情,又在伤痛之下还要振奋人民的士气,赞扬他们为国奉献的大无畏精神。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是诗人走到了,河南与陕西交界处陕县,傍晚投宿石壕村发生的情形。
诗中刻画了一位机智、勇敢的老妇形象。
一方面是滥抓丁夫的暴行,一方面是老妇沉着的应对。
她的陈词又无不哭诉着人民遭受的苦难,但是在严苛的兵役下,在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她又能勇敢地走上前线,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这是诗人夜晚住店,听到看到的,但诗人并没有很气愤地跳出来阻止,只是天亮赶路的时候,去这家与老翁告别。
说是告别,实则劝慰,具体怎么劝慰可以参见《新安吏》。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诗人继续前行,快到华州时,经过潼关,见到了积极备战的将士。
通过他们的一问一答,我们看到了一位胸有成竹且斗志昂扬的关吏。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
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
在杨国忠的怂恿下,玄宗派宦官到潼关督战。
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淹死在黄河里。
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图片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此诗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新妇形象。
结婚第二天丈夫就要赶赴战场,新娘虽然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样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要实现幸福的爱情理想,必须作出牺牲。
于是,她强忍悲痛鼓励丈夫参军,同时坚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
全诗模拟新妇的口吻自诉怨情,写出了当时人民面对战争的态度和复杂的心理,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不幸。
据《新唐书·肃宗纪》记载,在杜甫写此诗的前一年,就有妇女侯四娘、唐四娘、王二娘结伴参军。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垂老别》与《新婚别》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换了一个同样凄惨的角色,暮年从军的老翁。
虽然他对官府滥抓丁夫不满,但大敌当前,他忍辱负重,忧虑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不以个人的不幸为念,而以国家安危为重。
他化悲愤为力量,爱国的激情加上复仇的怒火,使他以衰老之躯,愤而应征,抱着必死的决心,同敌人拼命。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回顾《三吏三别》,我们可以看出,三吏是按照作者返回华州的路线所写,是有时间空间顺序的。
三别,则是选择了在战争中,三个特殊的人群:新妇、老翁、中男(家人全丧生)。
三吏三别,每小组诗的前两篇思想内容基本一致,第三篇或补充或总结。使得组诗的内容完备,思想深刻。
《新安吏》《石壕吏》,重点在于突出征兵制度的残酷,另外通过诗人对家属的劝慰,也表明诗人的悲愤与矛盾,以及对这场正义之战的支持。
《潼关吏》,笔锋一转,核心描述了作者对于潼关之战的反思,并告诫朝廷吸取教训,切勿仓促应战,要充分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
《新婚别》《垂老别》,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在民族大义、国家危难面前,对于小家大家的取舍。歌颂他们同仇敌忾、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无家别》,则从更深层次表达了,战争的必要性。
虽然战争摧毁了家庭、人伦,对于一个普通百姓来说,几乎丧失了生存的意义。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无家可归,无人可别的年轻人,还是参加到了救亡图存的战争中来。
《三吏三别》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所造成的惨重灾难,沉痛地控诉了安史叛军的血腥罪恶和唐王朝的祸国殃民;
也忠实地表现了安史之乱促使阶级矛盾尖锐化,深刻地揭露了唐王朝滥抓丁夫的暴政。
同时《三吏三别》,也成功塑造了人民的爱国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三吏三别》是杜甫五古艺术的高峰之一,也是其诗歌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之一。
图片
05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这一次洛阳之行,杜甫还顺便拜访了他的老朋友卫八。他们阔别二十年,在战火之中,看到幸存的彼此都很高兴。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真切自然,朴素生动,人物栩栩如生,场面历历在目。
这首诗像是一副精彩的生活速写。
把日常生活也写得诗意盎然,这也是杜诗的艺术特色之一,如后期的《江村》《进艇》《卜居》等。
杜甫回到华州后,夏天发生了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关中地区出现了饥荒。
诗人由天灾联想到人祸,他怀疑朝廷的暴政引起天怒人怨:
上天久无雷,无乃号令乖?
--《夏日叹》
白天,他想到苦难的人民:
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
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
--《夏日叹》
夜晚,他想到戍边的士兵: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夏夜叹》
他对肃宗感到失望,向往起贞观之治来:
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
--《夏日叹》
对朝廷的失望,对官场的厌恶,上级领导不作为,自己得不到重用,而且他也不愿意在郭使君面前摧眉折腰。
这年立秋之后,杜甫便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他“万里饥驱”的生活。
杜甫24岁参加贡举,希望有所作为,直到44岁才获得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却因安史之乱而中断。
后投奔凤翔,受官左拾遗,当了一年,因疏救房琯,贬官华州司功参军。做了不到一年,辞官而去。
这时他已经48岁了,人生进入暮年,表明他对自己的仕途已不再抱有希望。
辞官后,他写了《遣兴五首》,诗中对几个著名的隐逸之士:庞德公、陶渊明、贺知章、孟浩然等,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向往。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这首《佳人》同样写于弃官之后。诗人自注:感有实之事,写寄慨之情。
此时的杜甫,为生计所迫,携带家人,翻山来到边远的秦州(今甘肃天水)。
他对大唐朝廷,竭忠尽力,丹心耿耿,最后却落得弃官漂泊的窘境。
即便是在关山难越、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仍始终不忘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样的不平际遇,这样的高风亮节,和诗中女主人公是很相像的。
幽居空谷,洁身自好,是杜甫弃官后心情的真实写照。
虽然弃官,并不代表他真的从此不问世事,潇洒度日。根据诗人后来的作为,我们明白诗人仍然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人民。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杜甫一生的理想,他的重点在于民风淳朴,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不在于自己的官位、功名、富贵等等。
如李白的“大道匡君”,则表明李白看重的是自己才华的展示;从《侠客行》中,以及李白常以谢安等自比,就表明他渴望建下不世之功,对功名的看重。
李白的理想,是大多数文人士大夫的理想。
而此时的杜甫则不同。
正是这一点,才使得杜甫最终绕开求仕的途径,
在以后的日子里,
即便卜居,那怕漂泊,却仍在政界斡旋,在文坛闪耀,依靠如椽巨笔,凭借赤胆忠心,继续为国家为天下苍生奔走呼号。
下一篇,我们讲杜甫的第四段为官经历,检校工部员外郎:强移栖息一枝安。
ps: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感觉文章写得不错,想分享朋友看看,请点击三连:分享、点赞、在看。
*参考书籍:
1.《杜甫评传》金启华、胡问涛著,陕西人民出版社;
2.《杜甫诗选注》萧涤非、萧光乾、萧海川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3.百度百科、百度学术。
往期杜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