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的社会救助工作,正在这样转型……

长宁区全面推进社会救助领域数字化转型,探索打造“社区云+精准帮扶”新模式,创新建立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综合评估系统,推动实现“主动+自动”的社会救助模式,主动发现、主动救助“沉默的极少数困难群众”。通过线下社区救助顾问、线上精准帮扶应用场景的“组合拳”,切实落实“政策主动找人”。
构建“标签字典”
重塑困难群众信息数据
长宁区实现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应用场景创新相结合,拓展“社区云”在社会救助领域的延伸服务,实现社会救助“空间连片、时间连串、业务覆盖”。
1
将“社区云”的大数据平台、理念架构,与长宁区精准帮扶信息系统功能板块进行系统比对。
2
在“社区云”已有的市级标签基础上,建立社区云“标签字典”,形成“9+1+N”社会救助类标签体系,即“9”代表低保、特困、重残、低收入、支出型等社会救助困难群体,“1”代表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困难群体,“N”代表个性化身份,根据每个居民区自身情况,扩充的身份标签包括中共党员、志愿者、退役军人、80岁以上老人等。
图片
延伸建立社区云标签字典
3
人员信息梳理做到“三覆盖”:实有人口全覆盖、困难人员全覆盖、社会身份全覆盖。
社区云人员信息梳理标签化
4
依托“居务公开”、“社区公告”等板块,向居民“无差别、零距离”实时发布政策,通过“社区云”的“居社互动”平台,居民可通过手机等实现线上咨询、求助。同时形成可标签索引、可自动匹配的数据库,逐步实现系统预警、主动推送,使救助模式由“碎片化”向“整体化”转变。
华阳路街道目前已完成建立“民政类”标签14个;21个居民区完成建立个性化身份标签;通过完善重点特殊人员数据信息,走访排摸出以独居人员为基础的“重点关注对象”1140人,对其中29人已开展分层分类的关爱帮扶。
构建“评估体系”
抓取困难群众救助需求
2018年以来,长宁区通过打通民政、人社、卫健、医保、残联等部门数据,对接上海市民政局“数据海”,形成了“可统计、可分析、可关联”的智慧救助大数据。结合社区救助顾问制度,率先建立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综合评估体系。
图片
社区救助顾问使用电脑端评估系统
查询分析困难群众数据
1
选取物质、健康、教育、就业、社会支持、家中是否有儿童青少年6大维度10个指标,纳入致贫致困考量因子,作为衡量家庭贫困的指标体系。通过对各指标的评估,综合评价服务对象的社会救助困境程度和需求。
2
开发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综合评估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测量,对困难群体进行贫困类别和贫困强度等级区分,实现困境程度智能识别、困境人群精准锁定、救助政策人机咨询、救助资源及时对接,从而达到精准锁定救助对象、精准识别救助需求的目的。通过系统计算,长宁区目前已筛选出全部10个街镇的重度、中度和低度困境家庭,共有2659人高度困境、2181人中度困境、1228人低度困境。
3
通过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综合评估系统,及时分析研判辖区内低保等人群的基本情况、主要诉求等信息数据,将各类救助资源、服务资源纳入到需求评估系统,绘制长宁区社会救助资源地图。
图片
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综合评估系统
评估结果雷达图
新泾镇先行先试长宁区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综合评估系统,用民生大数据识别“沉默的极少数”,为精准化调查评估和差异化救助服务提质赋能。组织开展相关的“云预警、云申报、云救助”,对不同救助对象匹配不同的救助资源和救助方式。以“政府+专业机构+顾问”为服务主体,以“整合+链接+陪伴”为核心,做到以更优的供给满足困难群众需求,以更好的资源服务困难群众,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脱离困境的可能。
仙霞新村街道利用已打通的医保等数据通道,对医疗费用较高的居民自动预警和主动发现。有居民生大病到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大病登记”,捕捉到信息后,即自动调取大病居民享受各类报销政策的数据,经系统分析,如发现居民存在因病致贫风险,则自动向社区居委会推送提示信息,社区救助顾问随即主动上门走访并指导居民申请民政救助政策,把服务做在“群众开口”之前。
新华路街道社区救助顾问在比对居民医保与工会数据时,发现劳女士家庭医药费支出突然增大,上门走访后得知劳女士新近做了一场大手术,丈夫抱病在家,儿子也找工作未果。社区救助顾问随即为劳女士一家对接救助政策,不仅顺利报销大部分自费医药费,还帮助男孩找到临时工作,使这个陷入“事实贫困”的家庭走出了泥淖。
江苏路街道通过低保数据库,公安人口数据库,迭加其他相关参数量,进行智能搜索,发现22岁的小赵身体健康,却处于失业状态,每月靠低保度日。通过进一步入户走访,了解到小赵母亲离家出走多年,至今未归,父亲前几年因病逝世,承受了多重打击的小赵在辍学后一蹶不振。社区救助顾问及时链接街道资源,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小赵进行心理辅导,联系青少年社工对小赵进行兴趣培养,居委社工分配给小赵人口普查志愿者工作进行锻炼。经过救助顾问们的“关心和关爱”,现如今小赵已经找回自我,重拾信心,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构建“跟进机制”
提升困难群众服务效能
长宁区将线上智能信息与线下救助队伍相结合,通过“大数据比对+入户走访核查+信息动态管理”的方式,运用“多元+多维”的救助理念,开展“类别化+差异化”救助帮扶,形成“物质+服务+心理”的综合救助方式。大数据成为社区救助顾问的外脑,政策包、资源包也汇集在智能终端,大大提高了社会救助服务能级。
图片
社区救助顾问指导居民申请民政救助政策
新泾镇在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综合评估系统设置服务信息提醒回复、服务记录上传等功能,促使社区救助顾问主动关心、主动联系、主动服务救助对象。社区开展的节日送温暖活动、社区救助顾问对服务对象开展的上门访视、小组活动等服务记录全部上传系统接受服务督导的检查,确保了社会救助服务过程的规范性。系统还整合各职能部门的社会救助内容,将每个救助对象享受的社会救助服务内容进行整合、汇总后统一记录,方便对社会救助对象的受助情况进行总体评判。
虹桥街道自主探索研发了社区事务“移动窗口”小程序,通过“人工跑腿+数据跑腿”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将事务受理服务中心12大类100+项高频事项延伸到20个“楼门口”、“家门口”,社会救助工作中的5项也纳入其中。在长宁区精准帮扶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依托各延伸服务点PAD新载体,推出了社会救助智能核对平台,对救助申请相关材料进行拍摄上传,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即可实现无缝衔接、数据共享、自动校验,避免了繁琐的材料收集过程,杜绝了银行卡信息漏写、错写等情况。
长宁区积极推动救助事项“网上办”“掌上办”“码上办”,做到一个平台管全区、一组数据看态势、一张地图找点位、一部手机办事项。用数字化的方式打造大救助应用场景,形成智慧化、精细化、柔性化的救助帮扶新优势,实现精准推送、精准服务。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长宁区社会救助的精准度越来越高,“颗粒度”越来越细,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共享“数字红利”。
图片
社区救助顾问上门
为行动不便居民办理业务
资料:长宁民政
编辑:徐梦露、李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喜欢就点个“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