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万万火急渡江令改写红军命运

掌上春城讯中央红军、红二、红六军团先后于1935年4月、1936年4月经过寻甸县,在寻甸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一封“万万火急渡江令”从七星镇鲁口哨发出,红军集结从皎平渡顺利渡江,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由此,改写了红军命运;在柯渡镇丹桂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作战,留下了长征路上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时光如梭,逝去的岁月带不走永恒的红色回忆,“长征精神”也在寻甸这片红色土地上深深扎根、代代传承。

市民在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参观。

“4·29渡江令”

红军战略目标发生重大转变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开始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二占遵义、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将滇军调出,乘云南空虚之际,于1935年4月进入云南,经富源、沾益、曲靖、马龙,于4月28日进入寻甸县。

4月28日晚,党中央、中革军委在寻甸县七星镇鲁口哨驻地召开会议,研究抢渡金沙江。并于29日凌晨下达了万万火急的《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也就是著名的“4·29渡江令”。

“4·29渡江令”的发布是红军战略目标的重大转变,红军抢渡金沙江到川西去建立苏区。寻甸县委史志办主任猫良坤说:“这个转变为保存红军实力做出了重大贡献,挽救了红军,改写了红军命运。”

中央红军领导人驻地旧址。

“六甲之战”

红军战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5年,蒋介石命令滇军集结,试图把红军“消灭在功山以南、普渡河以东”。红军要想西渡普渡河,必须对滇军进行阻击,阻击的地点就选在了岩高谷深、山道崎岖的六甲地区。

为了彻底粉碎这一阴谋,1936年4月,贺龙总指挥命令红二军团第六师从寻甸县柯渡镇甸尾村、可郎村一带原路返回,阻击尾追滇军,掩护主力红军行动。由于敌人没有料到红军再度返回,仓促应战,被红军打得溃不成军。双方激战一整天后,红军打退了敌人的10多次进攻,消灭滇军400多人。

这一战掩护了红军主力的行动,为红军从容调整部署创造了条件。从此滇军不再敢紧追红军,为红军横扫滇西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缅怀先烈,寻甸县在1978年4月9日在当年红二军团第六师作战指挥部旧址——贾白山修建了六甲之战纪念碑。但由于原址属滑坡地带,不利于对文物的保护。经云南省文物局批准,在2011年把六甲之战纪念碑进行整体搬迁,同时把金所泽铁红军烈士墓、黄鱼沟红军烈士墓、麦冲箐红军烈士墓一并搬迁至六甲阻击战原址——石腊它丫口。

车行至纪念碑附近,远远便可看见一颗红色五角星。沿着台阶往上走,“六甲之战纪念碑”几个鲜红的大字逐渐显现,纪念碑背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书写的“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题词苍劲有力。塔基座四周分别镌刻着毛泽东同志的《长征》诗以及战斗中牺牲的红军战士名录。80多年前,那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战士长眠于此,他们用青春热血谱写了一曲生命无悔的赞歌!

“红军村”丹桂飘香 传承红色精神

1935年4月30日,红三军团攻克寻甸县城,中央军委纵队从鲁口哨、大汤姑、阿香等地出发,行程110里,进入柯渡镇,在丹桂村宿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柯渡镇丹桂村指挥作战,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历史遗迹。“我们纪念馆在建馆初期把当年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的警卫员请到了这里,根据他们的回忆还原了当时领导人在这几个大院生活和工作的场景。”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馆长马继工说。

“标语长10米、宽0.5米,共14字,作为红军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标志,保存完好,是一条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这说的是丹桂村清真寺墙壁上的“红军绝对保护回家工农群众利益”的标语。当年,这些标语深深感动着当地群众,大家纷纷送粮送衣送草鞋支持红军,还有十多个青年加入红军的队伍,和他们一起北上。

在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里,还有一支有故事的“小军号”。这支“小军号”是1936年红二、红六军团长征经过寻甸县时,一位不幸受伤的小号手留给村民作纪念的,以感谢他们一家收留他养伤。“当时,鸡街镇庄子的朱世光在小号手走后,用油纸布将小军号包好,埋在自家屋后的竹林里。纪念馆建成后,朱世光就把小军号送到了纪念馆。现在这里展出的是复制品,它的原件是国家二级文物,珍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马继工介绍。

传承着长征精神,丹桂“红军村”不仅脱了贫,还先后荣获省级卫生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寻甸县也在红色资源得到充分保护的同时实现红色旅游创收,形成以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有效示范。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杨阳/文 黄晓松/图

通讯员:汪丹

责编:杨芮

编审:周健军

终审: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