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鼓楼区:党建共同体聚合力 治理新格局添动力

城市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建设,汇聚组织共同体、行动共同体、治理共同体、先锋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等多元共建力量,健全人民满意的评价体系,深化区域化党建创新实践,放大资源整合集聚效能,着力构建党建引领、人民满意、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

以统揽全局的视野

规划组织共建

作为南京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汇集了江苏省委、省政府等90%以上的省级机关,驻区有20多所高等院校和120家科研机构。由于行政层级多、党组织隶属关系复杂,街道社区协调整合资源难度较大,资源优势难以有效释放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为此,鼓楼区坚持系统思维,突出开放融合,将多元主体整合吸纳到基层治理过程中;注重上下联动,相继出台城市基层党建“1+2”系列文件,将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作为“头号工程”来抓,全区上下紧扣“一条主线”项目化探索实践,推动形成整体合力;注重双向互动,规范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通过供需对接、双向认领,推动解决改革发展、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重点难点问题。

南京市鼓楼区开展“将军讲党史”系列活动,首场邀请原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将军现身说党史。

鼓楼区宁海路街道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所在地,特殊的区位特征、首善的标准追求,意味着该街道必须打破思维壁垒,走活基层治理一盘棋。为此,宁海路街道工委与驻区省级机关签订党建共同体共建协议,召开片区党建联盟协调议事会,让“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延伸到驻区省级单位,街道完成从行政末端到治理中枢转变,驻区单位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型。今年,宁海路街道开展的“百对党支部共建联盟”行动汇聚了247个机关支部、6028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亮明身份,划入街道南、北、西3个片区9个社区,与街道社区、“两新”组织党员一起,共上一堂主题党课、共办一场主题活动、共帮一户困难家庭、共同开展一次志愿服务、共做一日网格员、共建一个规范化党建阵地、共同解决一个社区治理难题,通过党员轮值、网格巡逻、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为辖区居民服务。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省级机关及区、街、社区党组织四级联动,开展“将军讲党史”系列活动,首场邀请原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将军现身说党史,接下来还将邀请多位将军及亲属,通过实景教学、现场访谈、论坛沙龙等形式,推动红色文化进学校机关、楼宇园区、社区企业。

以融合创新的活动

促进行动互联

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呼唤“融”模式,协调化解“条块冲突”。以往,党建工作运行机制过于传统,主要依托会议形式,单向需求多、形式单一,实际运作中联谊意味重。为打破封闭的“体内循环”模式,鼓楼区以阵地建设、党群服务破题,推动党建工作与服务群众有机融合;制定出台“鼓楼红驿”党群服务阵地建设标准,全面启用“红创汇”“紫峰·红融”等一批特色集群,全区13个街道、120个社区党群阵地全部实质化运行;创新打造“金陵汇”红色街区党群服务中心,突破区域界限举办“初心论坛”,为商圈发展搭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商圈繁荣发展;依托党建活动“穿针引线”,共吸纳737个驻区单位与街道社区党组织签订双向服务协议。

鼓楼区湖南路街道南秀村社区毗邻南京大学,有15位院士以及上百名教授、专家居住于此,科教资源十分丰富。过去,该社区服务高校多,动员专家学者介入社区治理少;如今,社区党委精准定位居民需求,深度挖掘属地优势,把脉校地双向契合点,联合高校开设院士讲堂、教授讲堂,将课堂搬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将知识送到居民家门口,打造有文化、有温度的人文社区。

鼓楼区建宁路街道位于老城区,下辖47个老旧小区,其中近八成是无物业管理小区,且大部分是开放式小区,设施老化、环境差、停车难等问题阻碍着街道的发展。对此,该街道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建宁客厅”小程序、网格员走访等线上线下形式收集梳理民生难题,选派8名科长下沉网格担任“第一社长”,牵头召开街社党建共同体议事会38次,解决了安乐村小区停车难、建宁路33号淹水等长期困扰群众的难题,让居民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感受实实在在的幸福。

以治理水平的提升

助力全域幸福

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做好群众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然而,鼓楼区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客观上存在南片领跑、北片落后的局面,严重制约民生短板改善。

对此,鼓楼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网格+网络”基层服务管理模式,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坚持党领导下的“多网融合、一网联动”,全要素建设“红色网格”,将支部建在网格上,全区共建立网格党支部895个,204名省市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被吸纳为兼职网格员,打牢网格化根基,实现服务资源有效下沉;强化闭环管理,坚持需求在网格发现、矛盾在网格化解、环境在网格整治、安全在网格防范、服务在网格开展,畅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群团带动和社会参与机制,深化项目党建、联盟党建模式,以党建引领推进社区治理、物业管理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着眼后疫情时代城市基层治理的实际,鼓楼区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构建起“1+3+X”住宅小区管理体系,探索市场化、兜底式、自管型三种运行模式,着力破解物业懒得管、业委会管得松、社区不好管等难题,有效提升党组织领导下的物业服务管理和社区治理水平,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以先锋作用的发挥

践行初心使命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治国理政,关键在人。无论是开局“十四五”,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都离不开党员干部发挥关键作用。

因此,鼓楼区全面开展城市基层党建“两计划两行动”三年行动计划,通过“一年强基础、两年创品牌、三年全提升”,切实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坚持抓“关键少数”与管“绝大多数”相统一,以点带面,锻造一支勇于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举办“红领论坛”,搭建党组织书记交流经验、碰撞思想的平台,提升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探索建立党员干部双向培养、双向评价、双向考核激励机制,联合驻区单位开展上挂下派、结对培养,首次实现16名省市区干部交叉挂职,将双向评价作为干部年度综合考评重要依据;深化机关、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行动,从144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选派2002名在职党员,深入社区开展为民服务,一线考察识别干部。

此外,鼓楼区坚持把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为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战场,锻造先锋共同体。疫情防控期间,鼓楼区3100名机关干部发挥表率作用,带动12500名党员、10369名志愿者参与一线疫情防控,在抗疫一线建立1002个临时党组织,筑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治防线。

值得一提的是,鼓楼区在新一届社区党组织班子中开展“实干为民七个一”行动,即上好一堂履新课、列出一张任务单、抢抓一个开门红、学好一身新本领、开展一轮传帮带、做实一线服务日、打造一张红名片,推动社区党组织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以最好的状态干事创业,以最优的举措服务群众,展现为民实干的新担当新作为。

以广泛参与的互动

推进全域发展

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过程,是从管理到治理转变的过程。鼓楼区在落实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上,既注重顶层设计,又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汇聚发展合力:聚焦“六稳”“六保”任务,开展“三个一线”行动,定期联系服务企业,送政策、送服务,助力企业纾困解难;打好改革攻坚战,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完善“一窗式受理、一口清导办、全科式服务”社区服务模式,为基层减负减压、增效增能;鼓励基层探索创新,优化党群服务中心运行模式,采用志愿者服务制、课程表式预约制等提供个性化服务,点燃服务发展的“红色引擎”;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快递小哥”党支部,跨越隶属边界,实现对新兴领域组织的覆盖和管理,探索形成“一方隶属、双重管理、多元提升”的工作模式。

鼓楼区强化“党建+发展”理念,把党建工作融入企业发展,探索非公企业党建“双孵化”模式,实现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突破传统,在孵化科创型企业的同时,同步孵化企业的党员、党组织,由“嵌入式管理”向“依存式服务”转变,引导企业树牢“党建强、发展强”理念;抢抓驻区高校“硅巷化”改造契机,发布硅巷党建标识,以“无边界创新 为城市赋能”为主题举办专场“红领论坛”,在硅巷领域党建进行破题尝试,为创新发展赋能;同时深度挖潜地区硅巷载体,探索建立硅巷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实现硅巷建到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让硅巷既成为创新发展的策源地,也成为红色基因的“孵化器”。

■策划:杜英姿 郭文治 孟 航 郑新钰 马 源 冯雅君

■来源:中国城市报“城市党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