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考古引爆博物馆参观潮 你知道常德博物馆有哪些“另类”文物吗?

今年3月

一场考古发掘现场直播

让“再醒惊天下”的三星堆成为“顶流”

一时间,引来热议纷纷

“三星堆创造了中国文明”

“三星堆证实中国神话《山海经》”

“三星堆文明很中国”

“三星堆文化可能来自西亚”

甚至 “三星堆可能是外星人的杰作”等论调

新鲜出笼

暴涨的线上热搜和线下人流中

不乏脑洞大开

其实,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4800年至3100年左右的三星堆文化,或许与大约同时期的其他地域古老文明有过一些神奇的“互动”, 虽然考古界至今并无定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探究的兴趣。

据常德博物馆相关数据统计

从3月下旬起

该馆入馆人数持续攀升

尤其是双休日期间

父母与子女一起到博物馆里“增见识”“涨知识”成为常见风景

那尚一网小编让文物专家

带领大家访一访常德博物馆陈列柜里

那些与三星堆有关联的本土文物

一起来看看吧

“鬼斧神工”玉琮

良渚玉琮。资料图片

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白色玉琮。视频截图

常德博物馆珍藏的新石器时代玉琮。

在中国文化中,玉器具有特殊的地位,自古就有以玉事神的传统。《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玉琮被视为沟通天地的神器,常用来镇压邪祟、驱凶避鬼,因而作为祭祀的礼器,象征神权。资料显示,作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最完整而庞大的考古遗址之一的良渚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良渚玉琮因其具有精美绝伦的纹饰和重要的历史价值而广受关注。

3月20日,三星堆4号坑提取出一枚玉琮,虽然其口部已经有轻微破裂,但依然可以看出白色的玉质。

现存于常德博物馆1号展厅一枚高7厘米的玉琮,则于1987年由常德安乡县安障乡庹家岗新石器时代墓中出土。该玉琮通体光洁,呈灰绿色,深褐夹豹皮纹白斑。器形呈长立方体,内圆外方,中有对钻圆孔,其外刻有横刻纹,是沅澧流域极为罕见的新石器时代玉器珍品。

在既没有青铜、又没有钢铁的新石器时代,对硬度超过一般岩石和各种金属的玉料,人们是怎样进行加工,雕琢出如此精美的玉琮?玉琮作为权势和财富的象征,其主人必属部族酋长、大祭司巫师之类的上层人物,是否意味着,早在上古时期,长江流域一带已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并广为传播?

人们常常认为北纬30°是一个神奇的地带,因为这里造就了许多伟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比如,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所处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及印度河流域均大致位于该纬度带附近。有意思的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分布区及三星堆遗址的地理坐标均为北纬30°附近。而安乡县地处北纬29°08"至29°46"之间,现属湖南省对接长江经济带的最前沿。

“外星人”面具

三星堆遗址新出土的黄金面具(左)。资料图片

常德博物馆收藏的滑石兽面。

常德博物馆展出的傩戏面具。

在三星堆今年的考古发掘中,最让人惊艳的莫过于出自5号坑的一件半残黄金面具。该面具造型精美,并非薄薄的金箔,重量约286克,是三星堆遗址迄今发现最大的黄金面具。

我们知道,青铜之所以能够成为金属冶炼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金属,是因其熔点比较低,属于燃料木炭最高温度可达到的900度以内。三星堆中出土的大量精妙绝伦的青铜器,也充分证实了三星堆文明属于青铜文明。

有史可据,中国人真正掌握冶金技术已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那么,三星堆黄金面具是如何铸成?是地下挖出的大块“狗头金”,还是“天外来物”的陨石金块?我们无从考究,不如把关注度从面具的“肤质”转向“颜值”吧。

方形面部,宽颐直鼻,双眼外突,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黄金面具传承了三星堆的一贯风格,加上超出常人面部1倍有余的大小,颇具“天神般”威仪感,也被网友称为“外星人” 面具。

在上世纪90年代,常德的考古人员在武陵区南坪乡考古发掘的新莽时期墓葬群中,也发现了风格独特的滑石面具。其中一面具上为三峰饰冠,卷云粗眉,双眼凸出,高鼻宽嘴,嘴角有一对外撇獠牙,中间有四颗大牙,如凶猛神兽,充满了神秘与诡异。

据称,这个滑石面具被钉在墓葬群的主棺上,发掘时还可见面具上残存的铁钉。从随葬品上可以看出,其墓主人生前有一定地位,可能是族长之类的人物。

至于更年代久远的面具,常德澧县的优周岗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在2010年出土了一个6000年前的木雕面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根据木雕人面像的外部特征,判断其有傩面性质,应为当时先民宗教信仰类的遗物。面具由一整木雕刻而成,长约60厘米,宽约30厘米。由于木质品很容易腐朽,其鼻子以下已残没不见,后修复存于湖南省博物馆。

如果对傩面感兴趣的市民朋友,也可以在常德博物馆的民俗文化展厅看看。这里的傩面大多为木质品,主要用于傩戏表演,虽然形态各异,但已基本贴近人的形态了。

“穿越的冷兵器”铜飞镖

常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时期青铜飞镖。

撞脸"愤怒的小鸟"游戏的三星堆陶猪。资料图片

酷似"方向盘”的三星堆青铜太阳轮。资料图片

有如“方向盘”的青铜太阳轮,神似“愤怒的小鸟”游戏的陶猪等。近日,三星堆发掘的一些“撞脸”现代物品的文物,为人们在关注科考的同样增加了几分“不正经”的搞笑趣味。

当然,还有人扒出了杭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战国时期水晶杯VS现代居家玻璃杯;西汉新莽时期的青铜卡尺VS现代的游标卡尺;西周晚期墓葬的云纹五柱器VS加强版路由器;战国黑陶杯VS现代经典款“马克杯”……种种惊人相似的物件,让人惊呼文物的“逆天穿越”。

说起常德博物馆的“穿越”文物,莫过于战国时期的异形兵器——青铜飞镖。2007年10月,常德博物馆在德山恒安纸业公司污水处理厂抢救性清理发掘8座战国时期楚墓,35件(套)随葬品中,除了陶器和2面青铜四山镜外,就只有这3件青铜飞镖。

“我们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却没能找到与之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使我们对该异形青铜器的命名和研究都很困难,只能就器物本身特征进行推理。”据当时主持发掘工作的常德博物馆专家称,该器物小而精致,通体均有戈刃一样锋利的刃口,还有大小渐次变化的三个刃尖,足以刺入人体和动物的致命部位。“物品不适合作为礼器或装饰用具,可能是做为一种兵器(利器)而产生和存在。”

可是,从刘旭编著《中国古代兵器图册》及杨泓著《古代兵器通论》均不见有与这三件异形青铜器相类的器形。青铜飞镖最大径6.2cm,厚0.35cm,平面状结构很不适应附载于箭矢上发射。中间虽有4孔,但其21克左右的重量,也不能当绳镖使用,显然更适合充当腕力强劲之人暗中发射的脱手镖。

据资料显示,脱手镖创始于北宋,兴于元明至清初发展至鼎盛时期,至于在战国时期的楚墓中发掘,实属罕见,难怪也有人戏称其为“穿越的冷兵器”。

不过,相关研究者也表示,春秋战国之季,法家代表韩非子曾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可见当时江湖侠客是大量存在的。但飞镖作为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兵器,与其“游侠”主人皆不在正史立传作记之列也属于正常。更多的人则是在后世精彩的武侠小说中,想象飞镖千变万化的奇绝风采。

“地域文化激烈交锋” 巴式铭文青铜戈

常德博物馆藏品巴式铭文青铜戈。

常德博物馆陈列的战国时期楚式铜剑。

常德博物馆陈列的战国时期巴式铜剑。

从地域文化上来看,巴蜀文化指四川盆地的地域文化。其中巴文化以四川省东北部地区为中心,国家重点保护遗址包括四川宣汉县罗家坝遗址和渠县城坝遗址;蜀文化以德阳、成都地区为中心,国家重点保护遗址有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青羊区金沙遗址。

历史证明,巴蜀文化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从常德博物馆收藏的大量巴式青铜武器中可见一斑。其中,一柄巴式铭文青铜戈极具代表性。该铜戈为墨绿色,援、内通长21.6厘米,胡高12.6厘米,内后有复线边框,中方框内有镂空圆珠间短条纹,其身为墨绿色,刃缘崩残,胡上的数个巴蜀文字依稀可辨。

该文物出土于桃源县漳江镇春雷山战国中晚期楚墓中,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把楚式的青铜。有史料表明,这一时期,强大的楚国陷入内忧外患之境,正一步步走向衰落。在楚国被秦灭亡的最后数十年,沅澧流域一带更是常年征战不休,饱受战火纷争之扰。

由于墓主人的身份无法辨别,我们只能凭空发挥想象:这把至今仍见寒光凛洌的巴式铭文青铜戈,有可能是一位骁勇楚国将士的战利品。它曾经以血肉浸染的方式,印证了两个地域文化的激烈交锋,最终在漫长的沉寂中苏醒,重新见证中华文明史无前例的融合、繁荣与发展。

看完以上这些文物

您是否也对常德的古代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呢

周末不妨约上三五好友或带上孩子

去常德博物馆看一看吧~~~

记者: 徐志雄 编辑:聂晓君

【声明: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尚一网公众微信号,经同意授权后,方可转载并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