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追寻红色记忆|大将故里,先辈精神永流传

粟裕同志纪念馆广场航拍图(记者 杨智伟 摄)

粟伟军(右)在将军故里特产专铺给顾客介绍特产。(记者 杨智伟 摄)

粟裕同志故居。(记者 杨智伟 摄)

春回大地,百花齐放。会同县坪村镇青山绿水间点缀着金灿灿的油菜花,显得格外艳丽多彩。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坪村镇枫木村的粟裕同志故居和纪念馆,缅怀粟裕大将的丰功伟绩,感悟先辈们的革命情操,激励理想和信念。

走过两棵千年古樟树,就能见到粟裕同志故居。高高的马头墙所围,带有色彩鲜艳的墙头彩绘,精美的窗雕,是一栋典型的清朝中晚期建筑,在这里,粟裕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在枫木村期间,少年粟裕虽然出生在封建地主家庭,可是他偏偏喜欢跟自家长工阿陀打交道,并喜欢听阿陀给他讲一枝梅、草上飞等侠义故事,从小就立志做一名除暴安良的侠士。” 粟裕同志纪念馆办公室主任刘春丽介绍,从少年时代开始,这颗侠士之心让粟裕同志知道,如果想要真正的一展抱负,就必须走出家庭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

1924年春天,16岁的粟裕来到常德求学,先后就读于二师附小和常德市平民中学,1925年春天他终于如愿以偿考入省立第二师范。在省立第二师范期间,粟裕开始阅读宣传革命思想的书刊,积极投入到学生运动,驰援长沙的“马日事变”。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1日参加了由周恩来、恽代英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主要负责周恩来等领导人的警卫任务,担任警卫队班长。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戎马一生,历经磨炼。

离粟裕同志故居一百米左右的地方,就是2014年改扩建成的粟裕同志纪念馆。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粟裕大将身着戎装、手拿铅笔、面对地图时的铜像。铜像的背后是粟裕大将指挥的巅峰之战——淮海战役浮雕,鲜活地展现出了这位军事奇才的大将风范。

整个纪念馆展出面积1100平方米,展线长350米,共收藏粟裕大将遗物55件,将“共和国第一大将”作为展览主题,是一座全面、系统展示粟裕大将生平事迹的专题性纪念馆,详细记录了粟裕同志76年的光辉生涯。

粟裕同志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出生在封建地主家庭,在革命军队中成长,最后成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可是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粟裕同志始终谨记着与群众心连心,与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沧海一粟”自律,以普通士兵自省。

在革命时期,不少会同人走出家乡,投身人民解放事业,为共和国诞生立下了不朽功勋,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染红了这方热土,用无私的奉献写就了光荣而厚重的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军故里的家乡人传承这份精神,奋勇向前。2018年会同县实现脱贫摘帽,累计18656户68179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020年顺利通过国务院脱贫攻坚普查,各项普查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市要求。

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和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契机,在外务工的枫木村村民粟伟军返乡在粟裕故居一侧开了一家将军故里特产专铺。通过出售粟裕同志纪念章、纪念册等相关红色旅游产品,以及当地土特产,让游客在感受粟裕同志精神的同时,能够买到相关纪念品。高峰期,店铺生意非常火爆,让粟伟军看到了回乡发展的希望。

“作为粟家子弟,我们是很骄傲的。通过粟裕的精神引领,想着回到家乡为振兴乡村经济,为传承粟裕同志的精神,做出我们年轻人该有的贡献。 “近年来,粟伟军和村里20多名年轻骨干村民一起成立了一家旅游公司,计划依托粟裕纪念馆和粟裕故居,发展红色旅游创建旅游基地,利用好当地红色资源,振兴乡村经济。

红色旅游的红利让当地村民得到收益。在年轻人的带动下,村民们积极主动参与乡村建设,村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道路变干净了,村庄变美丽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了。目前粟裕同志故居和纪念馆的发展将和村里乡村振兴计划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红色力量。(记者 杨智伟)

记者手记:

传承革命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

杨智伟

来到粟裕同志少年时代成长的故居,走进记录了粟裕同志传奇一生的纪念馆,这里流传着共和国第一大将的故事和精神,让人敬佩和景仰。就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土生土长的枫木村人,大力传承和发扬粟裕同志精神,通过勤劳的双手,正在努力把将军故里建设得更加美好。

革命故事耳熟能详,先辈精神光照后人。深耕红色热土,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我们不仅要当好红色精神的忠实守护者、坚定传承者,更要当好自觉践行者,让革命先辈精神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