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标准化基地建设助力甘肃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

人民网兰州4月12日电 (高翔)4月10日至11日,甘肃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计划中药材抓点示范行动现场推进会在定西市陇西县召开。会议期间,甘肃各市(州)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农业农村局局长及甘肃省28个中药材主产县(市、区)的专家、龙头企业及合作社代表现场观摩了陇南市宕昌县、岷县以及定西市陇西县的中药材集中连片绿色标准化规模种植基地。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表示,此次现场推进会不仅对加快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标志着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在甘肃省全面启动实施。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拉开架势构建起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新型产业扶贫体系,走上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路子,甘肃省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深刻调整,种养规模迅速扩大,产量产值快速增加,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历史性转变,甘肃省近日印发了《甘肃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总体方案》。
三年倍增行动明确了今后的发展目标:甘肃省将坚持“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实行项目化、园区化、专业化,推行标准化、数字化、融合化,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向适宜区集中,建成一批产业大县、加工强县和产业强镇,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业”“一县多园”“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建立良种繁育、技术支撑、标准化规模化种养、仓储加工保鲜冷链物流、产销对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支持的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循环链,建成相对完备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优势特色产业效益倍增。
具体来看,“十四五”期间甘肃省将建设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00个以上,打造10个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培育一批500亿元级以上的产业,带动形成中药材、蔬菜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县级为基础的产业园区体系,实现县(市、区)国家或省级产业园区全覆盖。
到2023年,甘肃省优势特色产业面积将由2019年的4372.7万亩增加到4891万亩,增长11.9%;牛羊猪存栏量达到4654万头(只)、出栏量达到4013万头(只),分别较2019年增长53.4%和62.5%;甘肃省种养业结构调整到60︰40。到2025年,甘肃省优势特色产业面积将增加到5131万亩,牛羊猪存栏量达到5228万头(只)、出栏量达到4540万头(只)。
到2023年,甘肃省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由3239.6亿元增长到5452亿元,增长68.3%。与2019年相比,奶牛、生猪、鸡、饲草料、地方性特色产品(食用菌、百合、藜麦)等产值实现翻番;蔬菜(含设施农业)、马铃薯、中药材、苹果、肉羊、肉牛、核桃、花椒、油橄榄、葡萄等产业产值翻半番或接近翻番,现代种业产值增长20%以上;力争甘肃省农民人均优势特色产业收入由7731元增加到1万元以上。到2025年,甘肃省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181亿元,农民人均优势特色产业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
李旺泽介绍,甘肃是中药材产业大省,种植区域重点分布在定西、陇南等中南部高寒阴湿区,是当地群众的主导致富产业。近年来,甘肃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引进试验示范,通过现代实用技术和现代装备的集成推广应用,成功打造了一批集中连片绿色标准化药源基地,总结出了一批可借鉴推广的技术规程和栽培模式,培育壮大了一批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推进中药材产业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延链补链、集群化发展,探索出了有效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示范引领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根据《甘肃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总体方案》,到2023年,甘肃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到500万亩、产量15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660亿元以上,较2019年分别增长8%、19%和52%。
李旺泽指出,甘肃中药材在扩大种植面积方面潜力有限,要实现产业效益倍增,必须在大力开展绿色标准化基地建设上下功夫,要按照政府市场两手并用、农机农艺有机结合、良种良法集成配套的办法,整乡整县全域推进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万亩以上核心示范区、10万亩以上的产业基地、形成100万亩以上的跨区产业带,加快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