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保健品!老人买30万保健品当药吃延误病情,去世前还加倍服用

导读:警惕保健品“坑老”骗局!
图片
保健品对于老年人来说拥有巨大的吸引力,广州就有这么一位老人,囤了各种各样的保健品,甚至把保健品当成了治病良药。只要有什么不舒服,就吃保健品,最终酿成了悲剧。
视频来源:看看新闻News
据广东经济科教频道报道,该老人儿子彭先生介绍,母亲黄阿姨在2013年做过一次换心瓣膜的手术,医生说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维持器官的正常功能,但三年前黄阿姨接触到保健产品后,就渐渐把药物停了,每天吃的保健品比饭还要多。
3月1号,黄阿姨觉得身体不适,就吃了一次保健品,但病情并未缓解,之后又连续吃了两次,还是觉得非常难受。彭先生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果断将母亲送到医院。但最终,黄阿姨还是因为器官衰竭抢救无效去世。
彭先生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发现,母亲这几年在保健品上竟花了三十多万元,而这些保健品大部分来自一个叫唯某的品牌。曾经用过这款保健品的刘阿姨表示,该产品的功效宣传得神乎其神。
记者来到这款保健品的门店进行走访,发现工作人员十分警惕。记者出示店内卖过的保健品时,店长便开始含糊其辞。同时记者发现,黄阿姨生前大量服用的姬桑子口服液,主要成分是纯化水,其余是中药和糖类。
医生提醒,保健品并没有治疗作用。千万不能用它来代替药品。该事也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网友指出,老人的医学知识太少,应加强科普;也有网友认为,保健品的“坑老”骗局层出不穷,套路五花八门,不怪老人被骗,实在是让人防不胜防。
层出不穷的保健品“坑老”骗局
保健品不是药品,更不是“万能神药”,这应是一个共识和常识。但一些犯罪团伙利用老年人关注养生保健,但防骗意识不强的特点,以各种套路骗取老年人的信任,并通过夸大、虚构保健品疗效,诱导和欺诈老年人消费,骗取钱财,甚至放弃正常治疗,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
今年3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3·15”食品药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中,就提到江苏某生物公司宣称其“金能量”产品“大盐湖水”含有81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可以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等多种病症。8万余瓶“大盐湖水”卖了2300多万元,众多老年消费者上当。
图片
该案庭审现场
经查,该生物公司在未取得食品药品生产许可的情况下,以进口食品的名义从美国购入大盐湖水成品及原料(氯化镁)自行勾兑灌装,通过制作宣传册、组织销售人员冒充专家授课等方式进行宣传和销售,导致众多老年消费者受骗,社会影响恶劣。经专家鉴定,该产品不具备其宣传的功效,长期或高浓度服用会导致电解质紊乱,造成腹泻等胃肠道疾病,甚至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最终,该公司被判处公开赔礼道歉,并支付销售总金额3倍的惩罚性赔偿金的处罚。
安徽的何某、罗某同样将魔爪伸向了老年人。他们共同成立合肥益天颐添商贸有限公司,免费让老人年体验红光治疗服务,再推销保健品。何某以某基金会总监身份担任年会讲师,低价采购保健品并将其包装成价格昂贵的“一号疫苗”,号称可以有效治疗高血糖、高血脂等多种老年人常见疾病,只要缴纳5000元诚意金,就能免费领取两盒。在他们巧舌如簧的鼓吹下,56名老年人共计被骗62万余元。
此外,据市民李阿姨反映,此前她参与“健康讲座”而深陷保健品骗局,不到半年时间就花费了2万元购买各种保健品。可是吃了两个疗程,病情不但没有任何好转,反而恶化了。李阿姨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要求退货。“销售人员说退货得找客服,客服说这事他定不了,得经理签字,经理说退货由销售人员负责,总之就是对我各种‘踢皮球’。”李阿姨说,要求退货几次之后,最终那个销售点人去楼空,销售者也杳无音讯。至此李阿姨才彻底明白自己上当了。
四大套路
保健品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竟让众多阅历丰富的老年人频频上当?
“真的不能怪老年人太‘单纯’,而是保健品销售‘套路’太深。”曾从事数年保健品销售的小辉(化名)以亲身经历揭秘了保健品销售的层层“玄机”。“保健品销售的具体种类模式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大体上有‘四大套路’为支撑。”小辉介绍,分别是:“免费赠礼”作饵、“健康专场”洗脑、“专家义诊”推销、“亲情营销”维系
“免费赠礼”作饵是保健品销售连环计的开端。不少保健品销售会利用老年人爱节约的特点,用鸡蛋、挂面等价格低廉的“免费礼物”吸引老年人,为老年人组织活动,以此搜集他们的信息,建立初步信任关系。
“健康专场”洗脑则是抓住老年人体弱多病、关注健康的痛点,通过讲座、会议等形式组织专场活动,美其名曰是为老年人宣讲健康知识、普及养生理念等,实际上最终目标是推销保健品。
图片
在此基础上,老年人往往已被激起了较高程度的购买欲。此时保健品销售会趁热打铁,推出“专家义诊”,邀请一些“权威专家”“资深医生”免费为老人体检、诊疗,其实这些“专家”大多数是花钱雇来的托儿。“‘义诊’之前,销售人员早已掌握了老人们的健康状况,提前告诉了‘专家’,而老人们都会震惊于‘专家’的精准诊断,进而对‘专家’所说的话深信不疑。”小辉说,“专家”义诊都会恶意夸大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见缝插针、夸大宣传保健品的功效作用,销售人员则从旁不间断地敲边鼓,适时说几句真准、真是神医等话语。经“专家”与销售人员的双簧表演,老人十有八九会慷慨解囊。
如果说“免费赠礼”“健康专场”“专家义诊”是让保健品销售快速见效的“三把火”,那么“亲情营销”就是贯穿始终的“文火”。在小辉看来,“亲情营销”牌打得怎么样,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保健品客源的广度和黏性。“我们接受的培训理念是——要让老人成为衣食父母,就要比他们子女还要孝顺。”小辉说,在这个行当认老年人当“干爹干妈”比较普遍,嘘寒问暖、日常关怀只是基本操作,有的组织还会培训员工学习按摩、足疗等技艺,隔三差五上门为老人按摩、洗脚,有的甚至天天去老人家中,无偿地照顾老人……“谁的‘孝道’尽得更贴心、细致,与‘爹妈’的‘亲情’更稳固,谁就能获得更多更长远的销售收益。”小辉说。
取证难、执法难
保健品“坑老”问题由来已久,相关部门也保持高压姿态查处打击,可为什么这类骗局屡打不绝呢?
“针对缺乏资质、假冒伪劣的生产销售行为,相关部门依法打击的依据会更清晰、方向更明确、难度相对较小。但保健品骗局中更多问题由虚假宣传引发,这恰恰是认定和打击的难点。”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看来,相关职能部门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取证难、执法难的问题。
很多销售人员把“功效”恶意夸大为“疗效”,甚至把保健品当药品推销。他们通过“会销”模式,或与老年人点对点沟通,往往以口头方式进行宣传,很少留下在法律上有力的证据,让监管部门难以有效执法。
对此,一位基层民警深有同感:他们在小区支一张桌子,摆几把椅子,拿几张宣传单,放几件保健品,就可构成一个简易“会销”点。这类“会销”点数量庞大,流动性强,靠执法部门挨个查处,效率低、难度大。
“口头宣传的东西很难定性,就算去了现场,他们也不会跟我们说对老年人说的那套话,也没有录音视频证据,查处真的很难。”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多管齐下治乱象
刘俊海认为,首先应加强对虚假宣传的监管。保健品骗局中更多问题由虚假宣传引发,要从根本上解决错综复杂的虚假宣传问题,就需要监管部门出快手、下重拳。
“其次应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让老年人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科学认识、理性选择保健品,通过正规途径购买,认准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小蓝帽’标志,不要选择未注册公司的产品。”刘俊海说。他还表示,老年人主要是缺乏温暖,如果子女经常陪伴他们身边的话,打“亲情牌”卖保健品就不易见效。同时,子女还应该从心理上对老年人进行疏导,提醒他们不要贪小便宜,不要轻信所谓的疗效。
图片
刘俊海表示,全国“一盘棋”的高压监管态势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但根除保健品乱象关键在于持续发力,打好“持久战”,防止问题死灰复燃。
“要探索推进食品药品领域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诉讼请求,让违法者痛到不敢再犯。”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副厅长徐全兵认为,可以通过让违法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加大违法成本,从而震慑和警示潜在的制假售假违法者。
此外,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提醒老年消费者,购买保健品之前要仔细查看生产企业及经营者经营资质、产品合格证等是否齐全,认真了解使用说明及保健功效、适宜人群等关键内容。如果商家存在误导消费者、夸大产品疗效等虚假宣传行为,要保留视听资料等证据,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
21新健康综合自丨广东经济科教频道、中国经济周刊、看看新闻、新华网、法制日报、中国经济网、人民日报、尚法新闻
编辑丨李欣夷
图片来源丨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