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宝:源于文化扶贫的激励

图片
张玉宝,男,汉族,1998年2月于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茂林镇新林村出生,现就读于昆明理工大学。曾有作品被收录入《大一这年》,并担任该书编委。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使命,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的民族,我们更加注重摆脱贫困。
中国扶贫,彰显着东方人的智慧。
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
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
筑牢文化文明之基,补足信仰精神之钙,引领脱贫发展之舵,这是脱贫攻坚系统工程中文化扶贫的责任与担当。在驻村扶贫干部刘绍清老师的带领下,精准扶贫、文化扶贫在永善县茂林镇取得了很大成果。刘老师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资助贫困学生上学的同时,更注重培养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鼓励我们用文字记录和反映家乡生产生活状况,这既让我们得到了鼓励和引导,又让各位爱心人士切实看到了自己扶贫的可喜成果,坚定了扶贫的信心和决心。
我家住在一个落后的小山村里,由于家里除了我一位大学生,还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弟弟和妹妹,家庭负担较重,经济情况很差,上大学这件事,于我而言,可谓是悲喜交加。刚刚高考完,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着自己辛苦了十二年的成就,一方面是担心自己考不上梦寐以求的大学,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害怕自己考上后承担不起学费。当然,努力终究是有回报的,我如期收到了一本院校的录取通知书,不仅仅是我个人,我父母也感到万分的开心。但昂贵的书费、学杂费依然是个难题。
收到通知书没过多久,我就听说刘老师在组织爱心活动。我便想抓住这次机会,争取一些资助。当然,结果也很好,我如愿地得到了大家的资助。这些爱心人士中有永善县纪委徐荣聪、深圳沙田郑伟光、昆明黄婧,以及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王先生。真的非常感谢你们对我的帮助,在我最重要的时刻,是你们像一道曙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给了我希望。
经过两个多月忙碌的暑假,怀着一颗憧憬已久的心,我迈入了那神圣、自由的殿堂,寒窗苦读十二年,在我踏进昆明理工大学大门的那一瞬间便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经过高考,我完成了自己的短期意愿,开启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四年生活。这四年生活中,我所要面对的还是未知数,但我坚信精神的力量,能帮助我渡过难关。
2017 年8 月20 日,在炎炎烈日下,经过几番辗转的我终于来到了昆明理工大学的门口,拖着沉重的行李向着大门走去,入眼便是坐落于大门口的一块巨石,其上龙飞凤舞地刻着“昆明理工大学”六个大字,再往前走便是昆明理工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双子楼和位于这片区域最高点的图书馆。
然而,很快我就开始犯愁了,由于我是一个人来的,没有坐学校提供的校车,我不知不觉就迷路了,烈日当空,汗流浃背,还拖着沉重的行李,可想而知当时的心情如何,经过半个小时的“瞎逛”后,我“幡然醒悟”,那么多的迎新志愿者我为什么不去咨询呢?然后我朝着临时搭建起的帐篷走去,帐篷里坐着几个戴着工作牌、穿着志愿者服装的迎新志愿者,我想他们可能是学长。我上前问道:“学长,请问恬园宿舍楼在哪?”那学长给我指了一个方向说:“你一直沿着这条路向前走,到路口那儿还有其他的迎新志愿者,到那儿你再问他们,我现在说太多反而会把你弄得晕头转向。”谢过学长后我便沿着他指的路往前走,就这样一路问着走,半个小时后,我终于来到了恬园宿舍楼,整个人顿时松了口气,休息片刻便排队去办理相关的入住手续。
入住寝室,熟悉的亲人、朋友,熟悉的老师,熟悉的环境都离我们而去了,一切的日常生活都靠我自己打理。自己整理床铺,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扫寝室卫生。或许,寝室里没有空调、热水,会让很多人不习惯甚至抱怨,住的楼层太高又会怪罪设计者没有考虑电梯,但是,寝室中来自不同地方的四个人,彼此的体贴和照顾,胜过所有。和我同寝室的另外三个舍友都来自不同的地域,有来自中国最北端——哈尔滨的,有来自东部沿海省份浙江的,还有一个是昆明本地的,我们眼中的陌生与疏离,很快就被热络所取代。
俗话说“在外靠朋友,在校靠学长”,第一天上午的新生报到实在是百分之百验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寝室楼外各个学院的学长们设摊欢迎新生,从寝室到食堂大楼,沿途更是每五米设一名志愿者,比起路上设置志愿服务点,报到处的场面显得热闹非凡,所有学院整齐设摊咨询,更有不辞辛苦的学长们挥舞学院大旗等候新生,招揽新生,喊声一浪高过一浪,似乎生怕自己学院的人气被别人盖过,那个轰动的场面用“激烈”两个字来概括最为恰当。路过的家长、学生无不侧目、驻足、赞叹,被昆工学生浓厚的友情深深地震撼了。
在学院里,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好好学习基础知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长,都会有同样的忠告,说的时候往往是语重心长。繁重的课业注定在这里不能过着疗养院般的生活,尽管我们远离了中学里每天被老师“绑定”在教室的日子,种种不安分的潜质可能在大学期间逐一体现。学习成绩虽不能代表一切,却也是衡量我们在大学生活中表现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在大学里,仅仅为分数去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体会过专心学习的乐趣才不会留下遗憾,在我们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不妨远离网络游戏等“黑色毒品”,让书本陪伴我们留下一段美好的时光。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我进入大学已有三年时光,在过去的三年中发生了一些对我来说意义重大的事。我经历了一场残酷高考顺利成为一名大学生,跨出了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步;也经历了我记事以来最为重大的一次挫折——做了一次手术,值得高兴的是我并没有被打倒。这得感谢各位爱心人士、亲人、朋友、老师、同学们对我的无私帮助和关怀。我作为受资助学生的一位,将时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回报社会。
我进入大学的这三年,一直在好好学习,努力拓展自己的文化知识,参加各种社团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学习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过去的三年中,我曾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优秀经济困难生奖学金”。我必不负你们对我的期待。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回忆那曾经走过的路,有快乐也有悲伤,有委屈也有挫折,有幼稚天真的幻想,也有远大的志向和高远的目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像跳动的音符编织着我美丽的梦想和绚丽的生活;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以及所有关心爱护我的人,特别是刘绍清老师和那些资助我学费的爱心人士,因为是你们给了我机会和力量。
三年多美好的大学生活犹如漏斗中的沙粒已悄然流进昨日。回想起来,此时站在漫漫求学道路上的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昔日的点点滴滴、林林总总,跃然而起,历历在目。曾经在迷茫中叹息,又在平静中寻找自己,在迷茫与平静中我们长大了。于是,开始习惯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周围的一切,也许这种思考是肤浅的,但我们这一群骄傲而不盲从的孩子,渴望用理智与成熟告别曾经的年少懵懂。曾经苦涩的日子,在回忆的画面里,已酿成芬芳。每当夜幕迈着轻盈的脚步姗姗而来,白昼的繁华和喧闹渐渐销声匿迹,在朦胧和宁静的夜晚,我常常陷入无边的回忆之中。在回忆中,那曾经许下的愿望和美丽的诺言,那执着的坚持与不懈的努力,都化为幸福的叶片,被我精心收藏。正是它们提醒着我们,见证了我们成长的一步步,告诉我们不必担心明天,全力以赴向前走去。蓦然回首,发现我们已渐渐长大,不知什么时候起,23岁这个字眼时常挂在嘴边。曾几何时,认为23岁是那么神圣,只知道那时我们长大了,可以飞得更高更远。当我真正要面对它的时候,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手足无措。我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充分理解23岁这一平凡数字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但我明白,23岁意味着责任。也许成长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吧!是的,成长记录着痛苦,也镌刻下欢乐,沿着成长的足迹,一步步,我们走向成熟,走向未来。
我们要学会生活,体验生活,抱着一种享受人生的态度去学习,去工作,去休息。大学的成长更多来自心智的成熟,这种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更多选择,懂得思考,懂得选择合适的道路,懂得如何行动,懂得品味人生,才不枉大学的美好时光。
诺贝尔奖得主罗曼•罗兰认为大学是“高贵的精神隐修院”,北大教授谢冕认为大学校园绵延着不熄的火种,而当代不少学者认为大学生的思想应领先整个社会一二十年。亨利•纽曼说过,在大学里,一个人将升华自我的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能力,练就审美力,养成判断力,增强内心的想象力。
古人告诉我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人文精神。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可能有很大方面的人格结构不能完善,这样人生会不快乐,不幸福。如果没有人文精神,没有理想、信念和追求,人的精神世界会很空虚。大学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来传承文明、振兴国家、培养人才,创造成果、服务社会是大学价值之真谛。放眼世界,未来在我们手中,更重要的是让人文精神铸就我们的灵魂。
大学,学之大者,欲先大学,必先成人。我们已不是懵懂的少年,走入大学,必将选择砥砺人格、磨炼品性的修身养业,而选择志愿,更是选择了一种责任,饮水思源,立志成才,是每一个人必须肩负起的使命和责任。立志高远,追求卓越,定会凝练出我们高昂的人格;诚以待人,严于律己,将是我们不变的行为准则;珍惜时光,挥洒汗水,才能承担起远方那辛勤的目光! 虽然不能控制时间的长度,却可以决定它的宽度,四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会给自己一份怎样的答卷?
相信我们的胸中正汹涌着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相信我们的肩上都能承担起家国天下的期望,一起扬帆起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方法。有了奋斗的愿望和意志,扶起来的贫困群众才能硬得起腰杆、迈得开脚步,走上奔小康之路。
2014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拂全国。不久,我家也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了贫困帮扶政策。精准扶贫实施后,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建起了新房,实现了“住房安全保障”,解决了喝水问题,实现了道路硬化、通了柏油路,父母也通过外出务工提高了家庭生活质量。现在能做到“不愁吃、不愁穿”,弟弟、妹妹的义务教育有了保障,农村医疗保险也让我们的基本医疗有了保障,精准扶贫让我们走出了大山,见识到了世界的繁华,但我们应不忘初心,不给国家扶贫工作拖后腿,力争把日子越过越好,早日步入小康社会。作为当代大学生,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带领家庭走出贫困的现状,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文化扶贫是精神的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文化扶贫是彻底的扶贫,是预防再度返贫的根源性举措。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意义突出体现在“扶志”和“扶智”。贫困地区长期贫困的原因除了地区限制、经济水平等客观因素外,文化贫困和落后文化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十分严重。一些封闭落后的思想限制了贫困地区的全面发展,面对贫困问题产生“等、要、靠”的消极情绪,甚至抱残守缺用怀疑和拒绝的态度看待扶贫工作,鼓吹读书无用论。文化扶贫能够推进贫困地区群众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念,摒弃不良习气和落后思想,增强科学常识和理性认识,排除阻碍农村发展的文化因素,从而鼓舞贫困地区人民自觉努力奋斗,抓住党和国家扶贫开发的政策红利,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