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仅有的一只手给乡亲们看病,坚持了近30年……

他们用望闻问切把脉生命的温度

他们用医者仁心守护村民的健康

他们就是乡村医生

吕梁山间,他用一生践行医生的承诺

黄河岸边,吕梁山麓,一个背着药箱的瘦小身影出现在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上,只有一只手的乡村医生张尚保开始了每月例行的进村入户巡诊。

张尚保今年61岁,是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铁头村村医。他日复一日地在山间穿行,为分散居住的村民们送医送药,在这条一眼望不到头的山路上,他已经走了45年。

铁头村沟壑纵横、山路崎岖,600多位村民分布在七沟八梁上,看病难、看病远曾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群众。1976年,张尚保从卫校毕业,16岁的他主动回到村里当村医。从那时起,无论白天黑夜、风里雨里抑或寒冬酷暑,他都随叫随到。

35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张尚保失去了右手。他也想过逃避,不当村医了,可是看到村民们外出求医不容易,张尚保咬着牙坚持了下来。通过反复练习,他学会了左手打针、输液、接电话、填写健康档案……

一晃几十年过去,为村民往返奔波在吕梁山间的他不知背坏了多少个药箱、穿烂了多少双鞋。村民口中的“小张医生”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张大夫”,张尚保也到了退休的年龄,但张尚保说,村医的工作不会因为退休而停止,只要村民需要,他会一直干下去……

连续几十年,找他看病只要1元钱

1966年,年仅20岁的吴光潮在乾潭区半农半医班学习一年后,根据村里的安排,当了“赤脚医生”。成天背着极其简陋的医药装备,走家串户守护村民们的健康。那时的他也没有想到,这个乡村医生一当就是一辈子。

村卫生室位于村口的半山坡上,吴光潮就在这里守了半个多世纪。因为过于清苦,有不少同行都中途放弃了,“村医得随叫随到,但那时候别说药费了,有些穷苦人家连出诊费都拿不出来”。

为了更精准有效地帮助村民,吴光潮通过自学、进修,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多年下来,也积累了几种独门绝学。村民们的常见病,他用中草药、拔火罐等方法都能轻松解决。

当村医没几年,吴光潮在当地就小有名气了,镇上的大卫生院和隔壁村诊所都来高薪聘请他,他却婉拒,“村民离不开我,我不能一走了之”。

为了让村民看病少花钱,从1983年开始,村民们的看病费用,包括诊金和药费在内,吴光潮只收一元钱,从未涨过价,“我反正有退休工资,吃吃用用都够”。此外,他还经常自己上山采草药,把这些草药处理后,免费分发给家庭困难的村民。

上山采药、下村走访、随叫随到,已过古稀之年的吴光潮仍保持着这样的干劲儿,他说:“只要村民需要我,我想一直在卫生室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40余年坚守,为村民健康护航

登封市宣化镇钟楼村有一位78岁的乡村医生钟素敏,他扎根乡村40余年,把守护全村一千多名乡亲的健康当做自己毕生的使命。高中毕业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拿到了执业医师资格证。从那时起,钟素敏就在宣化镇钟楼村卫生室工作。

2020年让钟素敏印象深刻,大年初一接到防疫任务后,他积极投身抗疫一线,“口罩一定要戴好,要勤洗手”钟素敏已记不清自己重复了多少遍这句话。他还协助工作人员做好体温测量、入户环境消杀、路口值守等工作,尽自己所能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疫情防控,钟医生全程参与,没有任何怨言,而且冲在第一线,非常有职业操守”村委委员说,由于钟素敏在疫情期间的突出贡献,他荣获了“郑州市文明市民”的称号。

从医40多年,钟素敏对于工作的认真负责,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谁家有卧床不起的病人,不管白天夜晚,他都随叫随到。有时候他正做饭呢,我们一个电话,他就来了”村民感激地说。

他们用行动

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

为乡村医生点赞!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

来源 | 共青团中央、中新网、浙江新闻、中国文明网、新华社

主播 | 李海洋 编辑 | 慈超楠

责编 | 康轩山 监审丨钟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