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史上的孝子

山西历史上的孝子是很多的。

志书记载——

《山西通志》卷一三八:“《新唐书·孝友传》言当时闾巷刺草之民,皆得通名朝廷,书之国史。所录二百余人,为晋产者得四之一,可谓盛矣。而史例所限,姓氏仅存,行事不具。会昌中,晋州赵珫尝撰《孝行志》二十卷,当有足补史阕者,书又佚不传。则夫古今至性卓行,事隐闾阎,名湮竹素者,可胜数哉!……”

查《新唐书》,所载山西孝子,仅安邑就有曹文行、孙怀应、相里志降、杨王操、邵玄同、张衡、曹存勋、李文褒、董文海、李文秀、张仙儿、张公宪等十三人,可见人数确实不少。在记有孝行的二十五人中,属于山西的有蒲州张志宽、闻喜裴敬彝、解县张琇三人,占到将近八分之一。

再以《北史·孝行传》说,所写二十五人,除一人“不知何许人”,出于山西者十人,占的比重更大。《通志·孝友录》共收入两千多人,真是洋洋大观。

现在取另外一个视角,《山西通志》《乡贤录》写汉代人士五十四人,许多人为孝子。如:

太原郇越、郇相兄弟,“并举州郡孝廉茂材”,志节高尚。

祖籍渤海、居于上党的鲍宣,被举孝廉。

太原刘茂,“少孤,独与母居,以劲力致养,孝行著于乡里。”上党鲍永,“事后母至孝,妻尝于母前叱狗,永即去之。”上党陈龟,亦被举孝廉。

中国历史上著名孝子之一的石奋,西汉初赵地(今太原)人,赵亡后徙温县。十五岁随侍汉高祖,文帝时任太中大夫,景帝时为诸侯国丞相,统众官。有子四,“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父子五人,合共一万石,人称“万石君”。长子石建年龄大了,而父亲石奋身体依然硬朗。时建任郎中令,他每隔五天,必回家看望父亲一次,有父亲换下的内衣,总要洗得干干净净,才肯离去。但此人不在以上五十四人中。魏晋四十六人,孝廉有温恢(祁县)、王凌(亦祁县,司徒王允侄儿)、郭淮(阳曲)三人,还有“察举”的,还有被举孝廉而自己推辞的。另有王延,字延元,晋代西河(今汾阳)人。九岁丧母,悲不可抑,“泣血三年”。受继母卜氏虐待,给穿破烂衣裳。隆冬,卜氏欲食生鱼,延到汾河去求。手脚几冻坏,“忽有一鱼,长五尺,跃出冰上,延取以进母”。延为侍奉父母,一直在家,直到父母过世,他年已六十岁,才出来做官,任金紫光禄大夫。(见《晋书》)其事迹,跟《二十四孝》中闵损和王祥相似。此人《乡贤录》中亦不载。

从人们熟知的著名孝子角度来看——

《二十四孝》中舜和董永是山西人,文帝在做代王时亦在山西,已见前述。至迟明代初年有人编《后二十四孝》,现在所见《后二十四孝》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印行的,是否原编本,不清楚。该书所收二十四位孝子,有周文王、颖考叔、高柴(孔子弟子)、北宫氏女、花木兰、曹娥、缇萦、齐妇张氏、韩伯俞、毛义、茅容、杜孝、陈遗、华光、王修、郭原平、徐份、滕昙恭、张元、李密、陈叔达、崔邠、狄仁杰、欧阳修。其中至少有两人为山西人,即狄仁杰和张元。张元,《北史》:“河北芮城人也。”河北,指黄河以北,非今河北省之河北。另有数人不知其籍贯。

跟《二十四孝》并行于世的,是《孝行录》。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写到此书。马端临约生于1254年,卒于1323年,其大部分时间在元代度过。他宋亡不仕,教授乡里,以授徒著作为事。该书既著录于《文献通考》,当最迟成书于元初,也许跟赵孟坚编《二十四孝》同时。《孝行录》分前后两部分,《前编》写二十四位孝子,《后编》写三十八位,共六十二人。其中二十三人收入《二十四孝》,不计,在另三十九人中,知其籍贯者,属于山西的,有刘殷、张元等人。有人从《二十四史》中摘录资料,编成《二百四十孝》,有十六人未写籍贯,明确为山西人者,有石奋、刘殷、王延、王元规、阎元明、郝寅戈、司马光、解叔谦、韩怀明、柳霞、裴敬彝、张志宽、杨引、皇甫遐、纽回、李源、王颁、郭狗狗、孙抑、饶娥,共二十人,几占十分之一。刘殷,为著名孝子之一。《晋书》:“新兴人”。有系于广东者,误。新兴为郡,东汉建安时置,一直到隋,其址,在今忻州西。《山西通志》载:“张宣子,新兴人。识达士也。同郡刘殷至孝……宣子,故并州豪族,家富于财,将以女妻殷,其妻怒曰:‘我女年始十四,姿识如此,何虑不得为公侯妃!而遽以妻刘殷乎?’宣子曰:‘非尔及也。’诫其女曰:‘刘殷至孝,兼才识超世,此人终当远达,为世名公。汝其谨事之。’殷后为晋新兴太守,录尚书事。”山西墓葬碑刻等造型艺术中大都有他。韩怀明,南朝梁上党人。客居荆州。十岁时,母患疾,怀明悉心照料,又于夜间稽颡祈祷。十五岁父亲去世,“几至灭性,负土成坟”。(见《梁书》)王元规,字正范,南朝梁太原晋阳(今晋源镇)人。父早逝,随母投奔临海郡舅父家,刻苦学习,博通经传。对母极孝。一次遭水患,元规驾船,使全家人脱险。后在梁、陈两朝为官。

古人在重视孝敬父母的同时,对兄弟姊妹之间是否友爱,也很看重。友爱称悌。悌包含在孝道中。历史上,兄弟友爱的故事很多,有的非常感人。《二十四悌》的产生,至迟在明末清初。现存世有清顺治十三年《孝经》本附《二十四悌图》,人选和文本,跟流行很广的、清末人编纂、《上海新闻报》出版的《前后男女二十四孝悌图说》之内的《二十四悌图》,完全相同。其中写到山西的,有《舜在床琴》(第一篇)和写司马光兄弟的《深体饥寒》(第十六篇)。

孝,出于仁爱之心,仁者爱人。凡有仁爱之心者,若从政,绝大多数是清官,故过去有“自古清官多孝子”的谚语。历史上的著名清官都是孝子,像包拯和海瑞,都是有名的大孝子。这一点,在山西孝子也多有实例。狄仁杰,为武后十分器重。年轻时,“荐授并州法曹参军。”《山西通志》写道:“……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恨久之,云移乃徐去。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当使绝域。仁杰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即他不仅孝顺自己的尊亲,在太行山上看到白云飞过就想起自己的亲人正在那团云彩之下,表现了他的思亲之情,而且能替他人着想,在他人不能行孝时,他自愿代替他人到远处行使职务。北宋司马光,夏县人,历任大官,后为宰相,封温国公。其父司马池,即以孝称。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哥哥将近八十岁时,光敬爱如常,经常问讯温暖。其子司马康,亦至孝,“居母忧,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杖而后起,见者哀之。……光卒,执礼如母丧,哀毁过之。”

再如闻喜裴家,自后魏至唐,就出了裴安祖、裴讷之、裴汉、裴子野、裴子通、裴叔卿、裴敬彝七位著名孝子。裴安祖七八岁时读《诗经》,读到《鹿鸣》篇,对诸兄说:“鹿得食相呼,而况人乎!”此后从不独食。收入在《乡贤录》中的裴氏家族成员近百人,有许多以孝著称,裴瑜举孝廉,裴陀“五举秀才,再举孝廉,时人美之”,裴宣“事母兄以孝友称”。孝为性善之本,亦为道德之始。闻喜裴家在一千多年时间里,长盛不衰,出现了数十位宰相之类大官,跟其道德修养有极大关系。

山西孝子遍南北,垂古今。

来源:网络资料

你若喜欢,可点在看分享行走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