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贵州千年之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6种112册!3月底,由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系统策划指导,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具体实施的“贵州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重点主题出版物”系列图书正式出版发行。
系列图书运用文字、图片实录、口述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总结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巨大成就、宝贵精神、成功经验、先进事迹,集中展现了贵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
图书按“1+4+N”的框架编辑出版。“1”即1卷本纪实报告文学作品《主战场:中国大扶贫——贵州战法》,反映了我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全景全貌。
“4”即聚焦我省脱贫攻坚的四个重要方面,分别重点推出四种共11卷纪实类图书。其中,《壮阔大迁徙:贵州192万人易地扶贫搬迁》真实反映“十三五”期间,我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的伟大壮举;《“苍山如海:东西部扶贫协作”丛书》,宣传阐释中央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重大战略部署在我省取得的成绩;《千年追寻:贵州农村产业蝶变》生动记录我省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做大做强十二个重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一路有你:统一战线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呈现了在党的领导下,统一战线帮扶毕节试验区所取得的卓越成效。
“N”是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策划推出的100册“贵州脱贫攻坚故事”,以全面记录、传播贵州脱贫攻坚带来的“千年之变”。
这套系列图书在全国出版界和出版市场引起了关注。其中,《“苍山如海:东西部扶贫协作”丛书》入选了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壮阔大迁徙:贵州192万人易地扶贫搬迁》获得2021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日前,记者采访了该系列图书的部分作者和编辑,听他们讲述了这些书籍采写背后的故事。
贵州千年之变
——“贵州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重点主题出版物”系列图书发行,参与者讲述采编背后的故事
1反映我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景全貌
蒋巍:奋战在贵州的“主战场”
奋战贵州4月有余
我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蒋巍与贵州结缘已久,从2008年受共青团贵州省委和贵州人民出版社邀请,为“春晖行动”的春晖使者们书写报告文学《灵魂的温度》到2017年为“时代先锋”文朝荣创作报告文学《这里没有地平线——文朝荣与海雀村:一个伟大的起点》,出版的上述图书分别获省十一届、十四届“五个一”优秀图书奖、《灵魂的温度》入选全国“百种优秀思想道德读物书目”。2010年,蒋巍到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深入采访,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深深打动,创作的报告文学《让石头开花的村庄》在当年5月6日的《人民日报》发表,多家媒体进行转载。“事实上,贵州在整个扶贫和现代化进程中,所做的事情只有一件——让石头开花。因为贵州到处是山,到处是石头,只有让石头开花,让石头唱歌,让石头跳舞,让石头呈现出美丽多彩的一面,这才是多彩贵州。”蒋巍说。
创作报告文学《主战场:中国大扶贫——贵州战法》期间,蒋巍多次深入六盘水水城、铜仁万山等地,收集大量一手资料,长时间驻地贵州创作,真切感受、总结提炼“贵州战法”带来的“千年之变”。实地采访后就在宾馆“奋笔疾书”,每日工作10余小时,经过4个多月的奋战,在2020年10月,蒋巍完成了这本35万字的《主战场:中国大扶贫——贵州战法》。
用作品当一个见证者
蒋巍跟记者讲起采访中的一些感人的事。“有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乡村女教师杜典娥,在大山里开了一个‘学校’。杜典娥所在的村交通不便,村民生活贫困,在过去的许多年,村里的女孩都不上学,也不敢外出打工。于是杜典娥在自己家办起了‘学校’,只教小学一到三年级的课程。念完三年级的学生,杜典娥就将他们送到乌江对岸的正规小学读书。”寒来暑往几十年,杜典娥先后教了几千名这样的学生。“这就是贵州,这就是贵州精神!”蒋巍有些激动地说。
说起扶贫干部,蒋巍讲到了驻村干部萧子静。“他在黔西县雨朵镇驻村扶贫。有一个孤老头来找他办事,老人行走困难,手指甲和脚趾甲好些年没剪过了,曲曲弯弯绕了好几圈。萧子静马上打一盆温水给老人泡脚,细心帮他剪了长长的手指甲和脚趾甲。”这件“小事”一直打动着蒋巍,他觉得扶贫不仅是经济、精神上的脱贫,更是细微到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高位截瘫的男孩沈江河,一直坚持用一只手写诗。萧子静知道后,动员社会力量为他出了一本诗集。这本诗集叫《一根手指的舞蹈》。一年后沈江河去世,这本诗集随他入棺。蒋巍将这段故事写入了《主战场:中国大扶贫——贵州战法》。蒋巍认为,做了好事就要大声说出来。“把好事情说出来,会激励人们去追求、实践真善美。我写作的目的,就是要把扶贫干部的辛苦写出来。我还特别强调他们所做所为,哪怕是很微小的行动,都可能含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一篇心得中,蒋巍这样写道:“在那些泛泪而激动的日子,在那些孤独而寂寞的黎明,我用朝霞擦亮了历史,擦亮了贵州的大地,去寻找一个时代翻山越岭的足迹。”蒋巍走了全国很多地方,他说贵州在扶贫攻坚上的大手笔令他感动和敬佩。身为作家,蒋巍认为,全身心投入到伟大的脱贫攻坚战役中,成为行动者、参与者,用作品作一个见证者,这是他的光荣、是他的责任,更是他应该有的担当。蒋巍说他是以战士的姿态进入贵州开展采写工作的。“我的写作就是战斗。当战士就要有家国担当!”
4聚焦我省脱贫攻坚四个重要方面
《千年追寻——贵州农村产业蝶变》记录我省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做大做强十二个重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吴少游:走村访寨,“遇见”非凡贵州
2020年,是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大考中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千年追寻——贵州农村产业蝶变》以纪实走访、人物访谈、干群对话、扶贫日记摘录等形式,生动记录贵州大力发展12大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贵州农村产业蝶变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和成就。
作为蝶变的见证者,该书作者吴少游历时3个多月走村访寨汇集素材,完成该书创作。在记录下农村产业蝶变带来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吴少游表示,现在的农村与城镇已无“时差”,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这一次写作是“快乐的”。
看到贵州新面貌
曾在贵州工作过的吴少游,与贵州有不少的交集,认识了多位贵州朋友。有感而发的一些话,朋友们都很赞同,都觉得是自己想要表达的,这其中不乏一些关于脱贫攻坚的感想。
“这是《千年追寻》创作的机缘。”吴少游说。
2019年底,吴少游着手收集素材。“因疫情原因,我在2020年3月才正式展开实地走访。”吴少游说,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是全省上下都参与的“盛事”,可写的素材不胜枚举。经过一番筛选,他最终决定以安顺、遵义作为重点走访地。“这两个地方资源优势、历史文化优势突出,在产业发展方面走在了前列,典型案例比较多。比如遵义湄潭的茶、虾子的辣椒、安顺的军工产业、刺梨、蔬菜产业,代表性都比较强。产业集群效应产生后,在脱贫攻坚最后阶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吴少游说。
相较于多年前的贵州,吴少游在这次走访中发现,走路想要满脚是泥都没机会了,农村已实现组组通硬化路,并且接上了电,用上了自来水,连上了网络。“现在的贵州农村基础设施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都很现代化。过去很多地方教育资源也很贫乏,请个老师多难啊,现在通网后,很多孩子也能同步上网课,他们就能有更多的知识储备了。”吴少游说,走过了贵州的村寨才能真正了解到,经过千年追寻之后的农村产业蝶变,贵州的农村与城市已无“时差”。路方便了,哪儿都想看看,所以他走访时间比原计划还长了一些。
《千年追寻——贵州农村产业蝶变》中描述了12个农村特色优势产业(茶叶、食用菌、蔬菜、牛羊、特色林业、水果、生猪、中药材、刺梨、生态渔业、辣椒、生态家禽),选取产业发展中具有典型性的人物、龙头企业,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产业的发展过程,总结经验做法。除书中提到的12种主要产业外,还有交通、旅游、教育、医疗等脱贫产业同样值得记录。
见证农民“心”变化
回忆起走访过的脱贫攻坚各类产业,吴少游如数家珍:“独山县养蚕效益不错,当地村民早已享受到了桑蚕产业带来的好处;贵州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中药材产业的扶贫和带动效应不断增强;铜仁的杨秀萍返乡发展养殖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大方的张天荣从广州回乡,带领村民通过蔬菜种植脱贫……”
在一路走访中,吴少游发现,那些最初对产业革命有诸多疑虑的农民心态变了。“村干部说,很多村民身子住进了新房子,心还没‘更新’。”经过产业革命后,村民有了配套的知识、配套的产业,真正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最典型的就是有一个村,村里给大家配置‘脱贫鸡’‘脱贫鸭’,刚开始当地人不太配合,不愿意领。”吴少游也纳闷,白给的都不要?和当地人、村干部“谈心”后,他才知道村民的真实想法。“技术上,他们不懂。万一养不好还得担责任。”经过村干部慢慢疏通,同时教会村民技术,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大家伙儿便开始了新的尝试。
类似的事情不在少数,吴少游看到了各地村民生活方式在改变,在走村访寨的过程中,他都是“快乐的”。“以前在家带娃照顾老人的家庭妇女,如今也就业赚钱了,整个家庭的小日子生活质量提高了。以前一些茶叶产业,粗加工后便卖给外省,外省的茶品牌火了,那其实都是贵州的茶啊!现在贵州的茶叶产业不再‘为他人做嫁衣’,而是提升了技术,打造自己的品牌,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的老聂,最早看好刺梨产业,前些年‘单打独斗’收益不佳,头发白了不少。产业革命后,半年之内他就‘翻身’了……”吴少游说,老聂的刺梨产业从种刺梨到加工和销售的整体产业链一一完善,从品牌营销到市场对接都是群策群力。刺梨,这个满身是刺的“山果果”如今已成为贾西村一张亮丽的名片。带动全村贫困户实现脱贫。
吴少游说,能有幸通过图书形式记录和传播贵州农村产业蝶变,他感到非常自豪。“写这本书是将各级扶贫干部的辛苦,脱贫攻坚获得的成果做一个见证。没有他们,产业蝶变的成效到不了这么高。”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在该书采写过程中,吴少游明显感觉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组织协调作用非常重要。“现在各地各村的基层党组织比以前强化多了,基层党组织在调度上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基层党组织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速度愈发地快了。”
《壮阔大迁徙:贵州192万人易地扶贫搬迁》真实反映“十三五”期间,我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的伟大壮举
杨洪涛:贫困群众有了出彩的人生
本书作者为新华社贵州分社主任记者杨洪涛。他在贵州从事“三农”报道10余年,对贵州乃至全国脱贫问题有一定见解。他以5年多的持续跟踪调研,通过大量故事、案例,结合亲眼所见、所闻、所思,精心写成此书。
真实记录搬迁“之变”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搬迁脱贫”是摆脱大山束缚、奔向美好生活的一条重要路径。本书图文并茂,除了生动、鲜活的文字语言,还配了大量精美的图片。5年多来,作者跑遍了全省88个县、100多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些极贫地区不止去了一次。有的地方,从迁出地到安置地,从动员搬迁到安置地选址,从安置房建设到贫困群众搬迁,再到搬迁后如何就业、就医、就学,都一直持续跟踪。”杨洪涛说。
跟踪采访时,杨洪涛时常被感动,他在书中写到:“我那思想与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易地扶贫搬迁给最贫困群众带来的一些变化告诉大家。但我最急于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享有了平等的‘人生出彩的机会’,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
采访中,他随手翻开书中的一页,讲起刘大喜的故事。刘大喜一家一直在外漂泊,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得知符合易地扶贫搬迁的条件,大喜带上妻儿回到家乡,搬进松桃县城九龙湖景区安置点80平方米的新房。工作有了,孩子上学不愁了,刘大喜说:“简直比中了大奖还要高兴!”
“米老鼠”是其中的一个故事。20多岁的四川女孩米莉嫁到正安县小雅镇木桥村。房屋漏风漏雨,柴米油盐掐着指头算着过日子。易地扶贫搬迁让米莉的生活从阴郁变得阳光。一家人搬进了120平方米的新房,米莉经过培训成为一名月嫂,她老公在安置地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就业、就学、就医的便利在米莉一家身上体现最为突出。搬进了新房后,以前的“上访户”转变为社区管理员,孩子可以在“家门口”上学,安置区建起“微菜园”以解搬迁群众的“乡愁”……见证一个个“改变”的故事,杨洪涛被他们的幸福打动着,而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可作为重要参考书
全书大多运用作者本人调查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运用大量的事实、数据和来自基层的鲜活素材,对这场伟大的迁徒“是什么样、为什么要、该怎样做”等进行了深入的展现、客观的分析和无私的谏言。
全书夹叙夹议可读性高,旁征博引史料性强。全书重视贵州反贫困的档案、文献和众多事实证据的收集和整理。它们服务于本书的理论和为其提供实证支撑,同时也将为未来的理论和政策研究者重温这段历史、总结工作经验等留下了丰厚的学术素材。
该书责任编辑马文博表示,本书作者杨洪涛作为新闻从业者,善于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本书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映入眼帘如阿妹戚托、正安县瑞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等,是贵州易地扶贫搬迁中最为精彩纷呈的部分。
除了已搬迁群众,书中同时关注着未搬迁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通过‘换旧业’,同样也迎来生活的新希望。”杨洪涛说。
作为一部忠实记录伟大时代变迁并入选202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纪实文学作品,必将成为理解中国(贵州)易地扶贫搬迁这个伟大时代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参考书。
《一路有你:统一战线与毕节试验区建设》揭示了统一战线在这一伟大变革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
一路有你 相携相依
1988年,黔西北的大地上诞生了中国第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试验主题,以消除贫困、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突出特点的综合性改革试验区——毕节试验区。三十多年过去了,毕节试验区经过不懈地努力,摆脱了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走上了一条“人口、粮食、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以及全国工商联多次专题讨论,组织专人收集整理材料,知名作家撰写书稿,又经统战研究方面的专家多次修改,几易其稿才得以完成这本书。
《一路有你:统一战线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系统梳理了统一战线帮扶毕节试验区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通过典型的事件与代表性的人物,向读者展示了统一战线与毕节人民一同奋发图强、波澜壮阔的画卷。形式上采用了口述实录、纪实报道、人物访谈、干群对话、扶贫日记摘录、工作日志选登等形式,使得事例更贴近生活、人物更立体生动。
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三十多年的探索实践,三十多年的同心攻坚,统一战线始终与毕节试验区人民一道风雨同舟、同心同行。如今的毕节试验区,四面青山叠翠,城中高楼林立。公路宽阔笔直、纵横交错;铁路机场新建,人来人往;村庄房舍修葺一新。农业产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工业园区科学规划,强调绿色高新。塔吊高架,城市建设如火如荼;舞乐悠扬,群众生活日新月异……这是毕节试验区建设三十多年来的生动缩影,也是全国统一战线助力,磅礴乌蒙茁壮成长的全新气象。迎来这全新气象的重要时刻,我们更需要回顾以往,总结经验,为毕节试验区未来的发展做好新的规划。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新的奋斗里书写。潮平岸阔帆正劲,不忘初心再出发。以凝聚各方力量,长期共同支持一个贫困地区为形式的“毕节经验”,正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统一战线正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大道上昂首前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路前行,始终有你。
《“苍山如海:东西部扶贫协作”丛书》宣传阐释中央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重大战略部署在我省取得的成绩
记录时代的“山海情”
为充分反映东部兄弟省份帮扶贵州过程中的光辉业绩,记录对口援黔省份的干部在贵州工作期间的先进事迹和辉煌成就,《“苍山如海:东西部扶贫协作”丛书》应运而生。丛书总字数200余万字,共分为8卷,依次为《从上海到遵义》(贵州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从大连到六盘水》(贵州人民出版社、大连出版社)、《从青岛到安顺》(贵州人民出版社、青岛出版社)、《从广州到黔南、毕节》(贵州人民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从深圳到毕节》(贵州人民出版社、海天出版社)、《从杭州到黔东南》(贵州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从宁波到黔西南》(贵州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丛书由8家出版单位联合策划、联合出版,是东西部出版协作的重要一笔。
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青岛市扶贫办、深圳市扶贫办、苏州市方志办、深圳特区报、大连日报社、今日商报社、宁波日报社、贵州日报报刊社、肖勤等个人及单位为丛书撰稿。原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张兴同志作为丛书统稿专家,为丛书编撰工作提出了大量建设性的意见。“中国要发展就要改变农村问题。”张兴表示。
“从初稿到成稿,到最后的出版,我这里就进行了6轮改动。”张兴拿出草稿,翻开《苏州到铜仁》的原稿,目录处注明:修改135处,建议删除7篇……从统筹篇目、把控大局,再到每一个章节、每一篇文章、每一个词语,张兴字斟句酌,力求文章精炼、精准地表达。“每一位撰稿人的写作风格不同,需要统一调整。同时,记者写来的稿件,要尽量去新闻化。”张兴认为,以“讲故事”的方式道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点滴更能令读者有阅读的兴趣。“要有场景、画面感,要塑造人物,注重语言、个性的描写,适当地评论。这样感染力更强,更鲜活、生动。”
据该丛书责任编辑之一马文博介绍,丛书除综述部分采用长篇纪实文学的手法进行撰写之外,在专题部分,以口述实录、纪实报道、人物访谈、干群对话、扶贫日记摘录、工作日志选登等方式,密切跟踪扶贫干部的行迹,反映脱贫群众的真实感受,生动呈现东西部扶贫协作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如周灵、李国文、陈凯、陈立群、汪四花、沈翔、盛春霞、梁健、辽宁省大连市对口帮扶六盘水市工作队、六盘水“大连班”支教团队、山东省青岛市赴安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队、宁波市东西部扶贫协作黔西南州帮扶工作队等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先进事迹均在丛书都有所体现。
除此之外,丛书的作者团队大多为新闻媒体从业者和扶贫干部。作为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参与者,见证了东部省市帮扶贵州的点滴。马文博表示:“‘卖菜书记’、红星集团、白茶一号、广药集团等一大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在作者的妙笔下不断释放正能量,将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尽可能升华到极致。”
从统稿到成书,张兴了解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张兴认为,东西部的“牵手”,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改变,更是一个综合的社会变革。“东部城市在各个方面的力量都很强大,有时候东西部城市的差距可谓是‘跨时代’的差距。东部帮扶西部城市,不仅是生产上的帮扶,更是对西部城市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上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比经济上的改变更重要。”
东西部扶贫协作,拉近了东部与贵州的距离,山海携手奔赴小康。在《“苍山如海:东西部扶贫协作”丛书》中,读者将从文字中了解到东部6省(市)与贵州山海倾情以及贵州如何实现旧貌换新颜、凤凰涅槃的过程,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贵州经验。
N “我”的扶贫故事 “我”的脱贫故事
本丛书共出版100卷,其中省编本3卷,市(州)编本9卷,县(市区)编本88卷,以实录为体裁,按照“文字+图片”的形式编辑出版。丛书全面记录和传播贵州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成果,大力彰显贵州党员干部群众“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书写贵州大地的“千年之变”。
《千年之变:贵州脱贫攻坚故事——黔东南州编》
责任编辑汪琨禹推荐理由:
黔东南州是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千年之变:贵州脱贫攻坚故事——黔东南州编》分前言、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三个部分,记录了奋战在黔东南州脱贫攻坚一线战场上的人物和事迹,反映黔东南州实现脱贫出列千年之变的来之不易、各级党委政府扶贫政策和举措所取得的千秋业绩。真实、全面、客观、生动、立体、感人。
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黔东南州的广大干部群众一体同心,聚集各方资源,聚力脱贫攻坚一线,攻克脱贫攻坚堡垒,交出了让群众满意的答卷,也留下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丹寨县兴仁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张超、天柱县社学街道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杨德福、从江县刚边乡银平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陈胜煌,他们怀着满腔热血来到这片贫困的土地,怀着“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气概,成就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脱贫事业,而生命却永远定格在黔东南州的扶贫路上。
英雄永在,英灵长存。他们的故事不会随着脱贫而消失,他们的名字会永远铭刻在黔东南州的土地、黔东南州人民的心中。
《千年之变·贵州脱贫攻坚故事·剑河卷》
责任编辑舒艳雪推荐理由:
《千年之变·贵州脱贫攻坚故事·剑河卷》用75个扶贫故事、75个脱贫故事,记录了28万剑河人民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帮扶人士在剑河这片土地上的奋斗足迹。这是剑河县12个脱贫攻坚战区、176支村级脱贫攻坚工作队、1570个村级网格、2194名下沉干部(含村干部)用心用情书写的铿锵凯歌,是一部关于剑河人民奋斗的史诗。
这些扶贫者中,从50后到90后,他们行走在苗乡侗寨,风雨无阻、寒暑无休,践行初心和使命,扛起责任和担当。这些脱贫者里,从耄耋老人到垂髫小儿,他们生活于高山河谷,坚毅顽强、乐观豁达,他们在这里开垦土地、织就梦想。打赢世纪脱贫攻坚战,离不开他们的默默付出,他们值得被书写、被记录、被传颂。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杜立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杜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