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闽中游击区:坚持斗争的革命“孤岛”

[新闻页-台海网]

解码历史>>>

台海网4月13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清明时节,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马院村的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缅怀革命先烈、重温红色记忆的市民。

80多年前,中共闽中特委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又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在莆田、仙游、福清等地独立组织领导和指挥闽中三年游击战争,成功开创南方八省十五块游击区中的一块独立游击区——闽中游击区,为红军顺利长征、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

时光荏苒,闽中特委和闽中工农游击队英勇斗争、浴血奋战的历史往事,如今在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里得以真实再现,成为涵养时代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永续动力。

题图:牛鼻孔山下,马院村展露新面貌。卢德山 摄

一场独立自主的游击斗争

马院村毗邻仙游县的钟山、游洋,境内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其中,牛鼻孔山上多悬崖峭壁,山林郁郁葱葱,其间有隐蔽的山洞。当年,中共闽中特委机关的秘密据点就设在这里。

1934年初,十九路军“闽变”失败后,国民党政府加强了对福建的高压统治,福州和莆仙地区的中共党组织先后遭到严重破坏。危急时刻,时任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常委的王于洁潜回莆田,重建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并来到常太开辟新的活动区域。当年底,当地工农游击队突袭了国民党枫叶塘乡公所常备队,缴枪20多支及子弹数千发,打响了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的第一枪。

1935年5月,莆田、福清两个中心县委联合成立中共闽中特委,王于洁任特委书记,统一领导莆田、仙游、福清、长乐、永泰等闽中各地的斗争。5个月后,王于洁在马院村漈川片区主持召开军事会议,把分散在莆仙各地的游击队集中到此整训,改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马院成为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的组织领导和战略指挥中心。

随着武装力量的不断壮大,北起乌龙江畔的峡南,南至惠安县北部的大片区域,成为闽中工农游击队驰骋的战场。在闽中特委统一领导下,莆田、福清两支游击队机动灵活,打土豪、攻民团、除恶霸、袭据点,互相配合,彼此呼应,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基层反动势力。

革命之火燃遍闽中大地,让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惊,他们多次调集兵力对闽中根据地进行“清剿”。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闽中特委和工农游击队充分依靠群众,克服艰难险阻,与敌军周旋苦斗,不屈不挠,浴血奋战。

1936年10月,中共闽中特委几经周折与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接上组织关系,并根据指示执行“联蒋抗日”方针,主动停止对国民党的军事行动。然而,国民党顽固派罔顾民族大义,仍对中共党员加以迫害。1937年2月,王于洁、黄孝敏等五位闽中特委领导人被国民党当局集体逮捕,于同年6月23日在福州英勇就义。

全面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闽中工农游击队负责人之一的杨采衡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谈判,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协议。1938年,新四军军部决定将闽中工农游击队编为军部特务营第2连,担负警卫军部任务,并从中挑选一些队员到第1、2支队和江南指挥部等部任职。杨采衡率领168位游击队员编入新四军,从福州出发,北上抗日。

题图: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掩映在青山翠谷中。卢德山 摄

三个基点村的军民鱼水情

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内陈列着当年游击队使用的武器装备,包括步枪、红缨枪、手雷等,其中不乏自制武器。这些乍一看像“土枪”“土炮”的老物件,真实记录了闽中游击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度过的峥嵘岁月。

当年,被称为莆仙边游击根据地“铁三角”的马院漈川、渡里外坑、金川金竹坑三个基点村,有四成以上村民加入游击队,还有许多群众自愿成为交通员,为闽中特委及游击队送粮、送情报。如今,硝烟早已散尽,但当年游击队员站岗的哨楼、住过的老房子以及用过的老石磨、大饭桶等仍完好保留,成为闽中三年游击战争中党、游击队与群众鱼水深情的见证。

牛鼻孔山下有几座老房子,是当年闽中特委的秘密交通联络站,王于洁等闽中特委领导曾住在这里。村民邱玉来是这个联络站的一名联络员,他在村里以剃头师的身份作为掩护,对外搜集情报。他与游击队员邱子国藏身牛栏中,用干牛粪覆盖全身躲过敌军追捕的“牛栏脱险”故事,在当地依旧家喻户晓。

在外坑自然村,提到当年参加闽中游击战争的畲族兄弟雷光熙、雷光烈,无人不知。投身革命时,雷氏兄弟主动献出了家里的3挺轻机枪、9支步枪、1支驳壳枪及子弹、手榴弹数箱。1938年,已成为游击队指挥员的雷光熙率队北上抗日。皖南事变突围后,雷光熙在赴苏北军部途中,于南京被捕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在金竹坑,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1936年7月,闽中工农游击队从常太撤离时,许多群众随队伍撤离家园。年逾花甲的地下交通员洪攀在撤离时被国民党军队抓到,为了保护游击队与群众,他故意把敌人引上歧路,最终惨遭杀害。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以马院为中心的常太革命老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仅1936年一年,国民党军就对马院漈川、渡里外坑、金川金竹坑三个革命基点村进行了13次清剿。据不完全统计,三个基点村的地下工作者、游击队员及群众,被捕坐牢252人,失踪27人,惨遭杀害38人,致绝户24户。(记者 陈盛钟 陈荣富 通讯员 郑林倩)

黄元添为“红色食堂”掌勺。卢德山 摄

红色传承 >>>

“红土地”奏响“绿乐章”

仲春时节,马院村忘忧谷景区内,游人的身影络绎不绝。这个有着溪谷、瀑布、森林、古寨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的3A级旅游景区,成了各方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

地处常太镇西北部的马院村,是一块风光秀美的“红土地”。当年群众支持游击队的感人故事,在当地口口相传。2018年初,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在马院建成对外开放,更让这里成为了解闽中游击区红色文化、普及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去处。

今年68岁的村支书邱庆照是“革命剃头师”邱玉来的儿子。2003年起,他已连续18年担任马院村党支部书记。他介绍说,除了红色文化外,山清水秀的马院村生态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有三级瀑布群、古寨遗址、白马潭以及近3000亩竹林等。2014年,马院村被列入莆田“幸福家园”建设试点村。那时起,村里就开始挖掘和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及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马院人家”乡村游品牌。

“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态,打造绿水青山新马院。”邱庆照说,目前马院村已打造了忘忧谷、爱情海、跑马场、千亩竹海等多个景点,加上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带来的辐射作用,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同时,村里还引入莆旅文化服务有限公司,委托其进行专业经营管理,探索完善乡村旅游市场化经营模式。村民黄元添原先一直在外经营食堂,回到马院村后,他成为村里“红色食堂”的大厨,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一些在外谋生的年轻人也有意回乡创业,筹划开办采摘园、民宿、农家乐等。

“红土地”奏响“绿乐章”,不单只有马院村。近日,莆田好果乡村商务服务公司与常太镇签约,在渡里村投资3000万元开发运营集农业产业、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农旅综合项目。“希望把渡里、马院和金川三个革命基点村的红色旅游连成一片,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受益。”渡里村支书陈巨说。(记者 陈盛钟 陈荣富 通讯员 郑林倩)

题图:纪念馆实景重现革命先烈王于洁工作和生活场景。陈盛钟 摄

杨国梁讲述祖父辈的红色故事。卢德山 摄

讲述 >>>

一家三代的红色足迹

“当初,祖父辈们用实际行动支持革命,如今我也要为弘扬革命精神出一份力,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今年80岁、有着43年党龄的马院村村民杨国梁说。

当年,杨国梁的奶奶苏阿冇与闽中特委书记王于洁的妻子苏华以姐妹相称,后来担任闽中工委书记的黄国璋也常住在杨家。1936年,苏阿冇与小儿子杨金荣一起悉心照料受重伤的游击队员郑怀整整三个月。他们冒险将郑怀藏在离家不远的一处废弃菅茅厝里,每日换药、三餐送饭。如今,这座凝聚着杨家人与游击队员深情厚谊的菅茅厝已经修缮,重现历史风貌。

有一次,黄国璋交给苏阿冇一个任务,让她找人到莆田城关延寿桥,将一部无线电台挑回漈川。苏阿冇安排小叔杨行咪和大儿媳林亚秋前往接货。二人天没亮就从山里出发,与地下党组织成功接头后,用布将电台包好藏在篮子底部,上面覆盖食盐。他们绕着山路走,巧妙避开敌人的哨点,赶在次日清晨将电台完好无损地送到游击队手里。

杨国梁的父亲杨金莺是苏阿冇的长子,当年他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甲长,实为游击队的“内线”,屡次安排心腹为游击队送情报。有了他的掩护,好几次游击队员都安然脱险。

大学毕业后,杨国梁回到家乡,成为常太小学的一名教员。197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两年后,杨国梁被借调到常太乡政府工作。此后,他自告奋勇参与常太老区革命斗争史的编写工作,走遍常太的山山水水,探访革命老前辈,获取第一手资料。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开馆后,退休在家的杨国梁又主动请缨,担任义务讲解员。

红色江山永不褪色,革命精神接续传承……杨家三代人用滚烫的生命留下的红色足迹绵延至今,昭示后人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务必砥砺前行,不负韶华。(记者 陈盛钟 陈荣富 通讯员 郑林倩)

记者手记>>>

深悟党史砥砺前行

党员到此重温入党誓词。卢德山 摄

1934年秋,中央红军主力实施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地方游击队继续斗争,进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阶段。其间,闽中党组织率领闽中工农游击队独立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有效牵制和消耗了国民党军,为红军长征提供了支持和配合。

由于种种原因,闽中游击区的历史地位曾长期未明确。直到1988年,中央军委正式确认以莆田为中心的闽中游击区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一块独立游击区,新版《毛泽东选集》的相关注释作了相应的修改。从此,闽中游击区作为南方八省十五块游击区之一,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历史之所以难忘,是因为人们铭记它。闽中游击区历史地位的确认,告慰了为闽中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的英魂。2018年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的建成,不仅为常太老区增加了一处底蕴厚重的人文景观,更是对闽中党组织、工农游击队和老区人民不怕牺牲、英勇无畏革命精神的一种礼赞。珍贵的历史文物,逼真的历史场景还原,翔实的图片和资料,让参观者在重温红色记忆中深受教育。

历史不该被遗忘,我们也从未忘记。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闽中地区,是一块英雄的红色土地。1926年2月,中共莆田第一个党团混合支部在哲理钟楼宣告成立,从此,闽中地区揭开了革命斗争的序幕。闽中党组织及其领导的游击队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顽强斗争,经受住血与火的洗礼和考验,迎来革命的胜利。

风雨兼程百年路,深悟党史润初心。最好的纪念是传承红色基因,坚守初心使命。今天,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我们信心百倍,步履坚定。我们知道,要在党史教育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凝聚磅礴伟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让莆阳大地的红色火种越烧越旺、生生不息。(记者 陈盛钟 陈荣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