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党100周年 淮南早期共产党人 胡之光 视死如归的巾帼英雄

“庆祝建党100周年 淮南早期共产党人”系列

胡之光 视死如归的巾帼英雄

在淮南的几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板张集革命烈士陵园、白塘庙革命活动纪念园、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都悬挂着胡之光的照片,陈列着胡之光的革命事迹。

记者在《中国共产党淮南地方史》(第一卷)中看到了关于胡之光的介绍:胡之光,原名周志机,河南省信阳市西双河镇人,毕业于开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至1946年,曾两度在淮南地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为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7年,胡之光参加了河南四望山暴动。秋天,受中共河南省委派遣,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高桂滋部做党的秘密工作,后随高部到达皖北阜阳。此间,胡之光与在杨虎城部任职的凤台籍中共党员王介佛相识并结婚。1928年2月,中共皖北临时特委在太和成立,胡之光和胡英初在特委机关工作,她的公开身份是太和县一所小学的教师。4月,她参加了著名的阜阳“四九”起义。当时,她已身怀六甲,但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参加打土豪、分田地、镇压恶霸豪绅的斗争。起义失败后,胡之光等人被围困在阜阳城内,中共寿县县委派廖运周前往营救。廖运周把胡之光送出城外。她不愿独自先走,坚决要求返城把特委另外3个同志都救出来。她拖着虚弱的身体,和廖运周一起冒险返城,通过敌军内部关系,把特委3位同志安全营救出城。此后,胡之光由颍上转移到寿县。夏秋之交,女儿王侠在中共寿县县委所在地寿县城南出生。从此,她在淮南地区化名为胡之光,从事革命活动。

1928年冬,胡之光受寿县县委派遣,到凤台白塘庙小学任教,以教书为掩护,在中共凤台特别支部继续从事党的工作。

在白塘庙小学,胡之光同早期的共产党人岳凌云、吕少培、吕新民、吕效西、吴云、吴勤吾等拆殿宇建教室3间,办起平民夜校,组建了以吕少培任特支书记的中共白塘庙特别支部。次年春,又在平民夜校的基础上组建了农民联庄会,后改农民互助会,开办了青年补习班,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互会”的口号。1930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她同特支的中共党员四处奔走,组织了数千人在桂集召开庆祝大会。是年农历九月十七日,又发动贫雇农掀起农民暴动,不几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武力镇压,校长吴云被抄了家,白塘庙小学也被强行关闭。

1930年3月,她到齐王庙小学任教,协助王介佛积极发展地方党组织。9月,随王介佛到瓦沟沿,创建了草湖王家村党支部。1932年春,到张楼从事党的地下工作。6月,张楼党支部改选,胡之光与王介佛同时当选为支部委员。1932年底至1933年初,中共凤台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王介佛被捕,叛变投敌。胡之光虽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她仍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并对王介佛进行了争取、挽救工作。当挽救无效后,她断然与王介佛离异,带着女儿离开淮南地区。

1934年以后,胡之光携女儿王侠辗转到达上海,在杨明轩创办的新垦书局担任校对。这期间,她竭尽所能地为革命文化事业工作,而且有幸接触到了一批左联的进步文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胡之光回到家乡信阳西双河镇当小学教师,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40年夏,八路军豫鄂挺进纵队来到信阳西双河镇,她毅然送年仅13岁的女儿王侠加入革命队伍。1941年到1945年,在日军对解放区疯狂“扫荡”、“清乡”的恶劣环境下,胡之光先后在中共信南县委、信应罗地委、鄂豫边区党委领导的根据地从事教育工作,担任中小学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和校长。她以优良的教学水平和对学生的真挚关怀而深受人们的爱戴,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1946年初,国民党军队开始封锁包围中原解放区。中原军区党委和新四军五师派遣胡之光协助新四军五师敌工部长、她的女婿林滔到敌占区凤台开展地下工作,任务是打通中原军区与苏北新四军军部之间交通运输线。胡之光利用其社会关系,在凤台县城中心地区设立了长淮贸易货栈,她任董事长,林滔任经理,以经营盐运为掩护,在通往中原的沿淮各码头设立了代理行或联号,形成了从中原到三河尖再东下经凤台、蚌埠、临淮关敌占区进入解放区的盐运线。他们把筹款送给中原解放区,又把革命干部及其家属、子女转移到苏北解放区。在此期间,胡之光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携成捆的金条、银元,在林滔的警卫员郭定胜掩护下,两次往返敌人封锁线,风餐露宿,历尽艰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7月,由于王介佛的胞弟王保义等人向国民党凤台县党部书记长陈馨吾告密,地下交通线暴露。胡之光在安全送走女婿、女儿的第二天夜晚,不幸在凤台城关被中统特务詹孝耿率人抓捕。在敌人严刑拷打下,她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严守机密,痛斥敌特。敌人在毫无所获后,恼羞成怒,残忍地把她杀害,装入麻袋沉尸淮河。

胡之光被敌人装入麻袋沉尸淮河后的事情,胡之光的外孙女、作家桃子(原名林小玎)女士在她的著作《外婆》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那是一九四六年农历七八月,淮河涨了水。胡之光本来应该顺水向东一直漂走的,正巧那里有个河湾儿,当年长满了苇子,就这样,她被挡住了,掉转头又奔着西边往回漂。正好就漂回到了她公公家的十八亩秫秫地边儿。她一被捞上来,大伙儿就喊起来了——天啊!这不是王善臣家的老三媳妇吗?听到人喊,王善臣老爷子跑到河边地头来一看,真是家里的老三媳妇,赶紧叫人打了口松木板棺材。那时,村里有个嗜酒的单身汉,只要有酒,什么别人不敢干的为难事他都敢动手。老爷子特地给他打了两斤烧酒,把一身新裤褂,请他帮忙给胡之光换上以后,才钉上棺材盖子,好好地装验了……

周围整整十八亩田,当年都还是王善臣家的。以后,那一大片庄稼地,就再也没有造过别人的坟。连王善臣老爷子自己死后,都没有埋在那块地里。土改以后,地都被分了搞合作化、人民公社……可胡之光那个墓,一直都没让动过。七十年代,在那块地上建了座乡卫生院。烈士墓正好就在院子里,医院的人还给围了个花坛。当地年龄大些的孩子都还记得,过去每逢清明,学校都会组织师生们去扫墓。

2007年4月,胡之光的墓被迁葬到板张集革命烈士陵园。移坟安葬仪式上,贺龙元帅的长女贺捷生将军祭送的花篮缎带上写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第一功名不爱钱”。

几十年了,胡之光的英勇事迹依然在淮河两岸广为流传。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 钧 李 严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