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为何“盛产”汉墓群?榕山镇新发现一处汉代岩墓群

近日,合江县榕山镇回洞桥村发现了一处岩墓群,经合江县文物部门工作人员查勘后,初步判定为汉代岩墓。
该墓群分别在两块整石上开凿出14个小墓室,因形制比较独特,在合江已经发现的汉代墓群中有一定代表性,对于研究历史遗迹、古代经济发展和石刻技术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墓室如蜂巢般分布在石包四周
发现“蛮子洞”
发现者是合江县大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贤德,“就在我们电站出去100米左右,远看像个小山包,近看是一块整石头,上面打了10个洞洞,我看不像现在的人打的,估计是文物。”
4月7日,在向贤德的引导下,记者来到榕山镇回洞桥村7社纸厂沟。距离回洞桥电站不到100米处,有一块形似小山包的大石头上长满了青苔,上面分布着数个洞穴,看着有些年头了。
该墓群位于山路旁,墓室如蜂巢般分布在石包四周,每间墓室的墓门都敞开着,路人猫着腰就能钻进去。墓室内残留着一些竹片和泥灰,除此之外空无一物。
而与之相邻约五米的另一处墓穴,已被灌木枝丫掩藏。走近细看,可以看到石头上有4个墓室,里面淤泥半掩,四穴相通。
向贤德介绍,这个地方原来被掩埋在荒草中,从外面看有7个孔,所以被当地村民取名为”七孔石”。
向贤德说,去年他们公司准备搞旅游开发,把周围的杂草扒开,才发现不止7个孔,一数有10个孔,后来文物部门在旁边又发现了一块石包,又有4个孔。
“问了周围村民,村民说不知道这里的具体情况,没有听说过任何传说,也不知道有多少年了。”向贤德说,想起小时候看见过的“蛮子洞”现在都列为古墓进行保护,他赶紧向合江县文物保护中心反映了此事。
初步判定为汉代崖墓
经合江县文保中心文物专家和志愿者实地考察,初步判断这是一个汉墓群,墓地紧挨,分为两处共14穴。其中一处十穴共居于呈锥形整石头墓型之中,周长42米,整体高4.5米,东西宽17米,南北宽14米,东面有石阶能上到墓顶;另一处四穴中通,东西宽8米,南北宽6米,高1.7米。
向贤德钻进1号墓室
墓室里面有多宽?向贤德头稍微低一点就轻松跨进了1号墓室,进入墓室后,发现墓顶呈弧形,站在里面伸直双臂都还宽裕。“墓室里面啥也没有,里面的石壁黑黢黢的,地下还有薄薄一层草灰。”向贤德说,村民们把这些洞当成天然的窖洞用来堆稻草,稻草干燥后,就烧成灰当作肥料种田,现在从外面还可以看到墓门上有一层黑色锅烟灰。
“这种在整石上出现的墓群型制,符合汉代墓葬特征。”合江县地方文物专家贾雨田说,“从这种型制的墓穴和石刻纹路来看,我们初步判断它就是汉代崖墓。”
贾雨田介绍,在合江农村的一些崖壁上,有时能看到一种方形的洞穴,人们称它为“蛮子洞”。其实它是东汉至宋代的一种墓葬形式,叫崖墓。之前合江发现的榕山镇鱼天堂、真龙镇芭蕉湾等崖墓群是开凿在山崖或岩层中,以单室为主,一般墓室不大。这次回洞桥村发现的崖墓群,独特之处是开凿在一块整石之中,“可能是当时这个墓的主人因山形取巧修建的。我们通过现场采集的一些资料,开始着手做相应的申报材料,争取列入合江崖墓群国保单位进行保护。”
为什么没发现随葬品?
合江发现的崖墓形制独特,尚存芭蕉湾、鱼天堂、佛子岩、高村、梭滩石等五处崖墓群相对集中。2013年,合江崖墓群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为横穴式小墓室,冲击式顿钻法建造,分布密集、状如蜂房,一般由墓道、墓门、墓室、壁龛组成,少数墓室内有灶台、石塌,葬具有木棺、陶棺、石棺、石函等,随葬品有陶俑、陶器、陶畜禽、石俑、石马等。其模型明器摇钱树座数量多品质精,川南特色鲜明。特别是秘戏陶俑和碓房交欢灰陶俑为国内罕见。
合江县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内保存的画像棺,棺身雕刻了墓主生前的生活场景
为什么这次在回洞桥发现的14个墓室里面空空荡荡,连碎石块都没留下一块呢?贾雨田分析,这是个家族墓群,从目前考察的情况来看,两处崖墓的墓室内没有发现任何物品,并且在墓室内外都没有发现任何有文字或图案的雕刻画像。由此推断有两个可能,一是当初墓主请工匠因石取材,在整石上开凿出墓室后还未启用,为了躲避战乱或瘟疫而举家搬迁;二是由于年代久远,不排除被盗墓的可能。
合江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画像棺?
崖墓是古代墓葬的构造形式之一,在石崖上凿洞穴为墓室。据专家认定,合江崖墓数以千计,目前已发现的墓穴有1250余座。木棺易朽,惟有坚固的石棺能够保存至今。就造价而言,一具画像棺价值数万钱,石棺远远超过了木棺,有财力的人家还要在上面雕出纹饰。因此,石棺又以棺身雕有画像者最为尊贵,称为“画像棺”。
2005年,合江县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开馆,这是全国唯一的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在博物馆中,馆藏汉棺已有30多具。狭小的展厅也容纳不下这些大家伙,不少画像棺只有寄身走廊上、屋檐下。让人遥想在两千年前的一个清晨,一支出殡队伍护送着墓主从城市走向了郊野;两千年后,这些石棺重返城市,让现代人驻足欣赏。
“这是汉代贵族、官吏出行的轻便马车,前有伍伯开道,后有侍从随行,而伍伯,是汉代官吏出行的仪仗队;后档上伏羲女娲往往成对出现,蛇尾交叉或重叠,暗示着生命的延续与轮回。如果画像上伏羲女娲没有交尾,则意味着墓主生前并未完婚。”贾雨田说,汉人看来,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官吏、商贾在生前便找来石匠打造石棺,在棺石上雕刻宴乐、出行、舞乐、杂技甚至秘戏,他们相信这样的图案会帮助他死后进入天堂,将生前的荣华富贵带到另一个世界。
据专家认定,中国总共只出土了百余具画像棺,而其中大约三分之一是在合江县被发现。
地处西南边陲的合江县,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画像棺?
西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汉武帝设合江县,络绎不绝的中原移民进入,给合江带入一股中原文明之风。贾雨田认为,画像棺集中在合江出现,可以证明那时候的合江,华阙林立,商肆连绵,厚葬之风盛行,而坚固、朴素的石头更符合汉人永恒、长生的梦想。官吏、商贾们死后也未能回到故土,被送入崖墓,在一尊尊冰冷的石棺中长眠。
张少榕 川江都市报记者 方霞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