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眼!8000年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上榜“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3日,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河南淮阳时庄遗址、河南伊川徐阳墓地、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江苏徐州土山二号墓、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入选。

余姚井头山遗址有何特殊之处?

如何发现的?

中国沿海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

井头山遗址是继河姆渡遗址发现近50年之后,在余姚发现的又一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目前在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发现的首个贝丘遗址,也是目前所见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典型海岸贝丘遗址(距今8300—7800年)。

该遗址发掘出土露天烧火坑、食物储藏坑、生活器具加工制作区等聚落遗迹。出土遗物包括人工利用后废弃的大量动植物、矿物遗存,以及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人工器物。这些发掘表明余姚、宁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文化发源的重点区域。出土遗存和所处地理环境表明河姆渡文化直接来源于宁波沿海地区,由此把余姚和宁波的人文历史源头在河姆渡文化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是宁波历史轴线的极大延伸。

此前已入选多个考古界权威榜单

作为浙江唯一入选终评的考古项目,余姚井头山遗址此前已入选过多个考古界的权威榜单。

2020年9月,“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工作会举行,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入选。2020年12月底,余姚井头山遗址入选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2021年3月26日,一年一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宣布了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6个入选项目,浙江余姚市井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位列第一。

新闻+

考古者说:8000年前的海岸故乡

近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研究员,余姚井头山遗址考古项目领队孙国平撰文回忆井头山遗址发现过程,全文如下:

出土的中国沿海地区最早的炊器——带支脚陶釜

8000多年前,背靠林木苍翠、野兽成群的四明山余脉,数十位先民在井头山脚下建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他们在湿润的晨雾中醒来,沐浴着暖热的阳光,脚踩海水拍打的湿地滩涂,面朝一片风平浪静、鱼贝繁盛的古海湾,捕鱼狩猎,繁衍生息,过着清苦却恬静的日子,一直到海平面上升……

发掘现场

令人思索的发现背景

我虽然从小在杭州湾边吃着各类小海鲜长大,但在工作之前都尚未见过真正的蓝色大海。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刚参加考古工作不久,到舟山出差,才有了亲临大海的奇特感受。之后,我陆续又有幸去了洞头岛、平潭岛、海南岛和日本、美国夏威夷、菲律宾、韩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丹麦、挪威、冰岛、澳大利亚、越南、柬埔寨等众多临海之地,对海洋有了更多的感悟,也逐渐认识到大海对于人类的特别重要性。

这种海洋情结也无意中帮助了我的工作。浙江沿海地区的河姆渡文化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追寻其来源是其中重要的目标。特别是长期主持河姆渡遗址附近的田螺山遗址考古发掘,这里出土了不少木质船桨和海鱼骨骸,这更加坚定了我对于河姆渡文化必然来源于本地沿海的信念。同时,我也注意到,与海洋密切相关的“贝丘遗址”,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虽已发现了上百处,但浙江及相邻的江苏、上海的沿海地区却“一直”没有发现。放眼世界,现代环境优越的全球沿海地区,无一不是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因而,一个简单而又费解的问题在我内心盘亘:江浙沪这片沿海宝地就真的没有贝丘遗址、没有被远古先民青睐过吗?

如今,世界上40%多的人口和大多数中心城市处于地理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那么,在远古时期,人类究竟是什么时候抵达海岸、适应海洋和利用海洋的?拥有良好区位和漫长海岸线的中国沿海地区,中国人最早是什么时候走向海洋的?或者说中国人究竟于何时何地开始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活?而地理条件优越的宁波地区,是否有着很早的海洋文化渊源?

尽管中国保存了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但是若没有最近数十年考古发现的贡献,我们对于数千年之前的各地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几乎是一无所知。位于东南沿海的宁绍地区,属于“江南”的一部分,但在《史记》中开始明确记述该地区的远古历史之前,关于它的记忆非常朦胧和模糊不清,只留下了片言只语的记载和一些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步阶段的浙江考古工作主要在杭嘉湖地区开展,当时简单地认为,宁绍平原东部地区都曾经是海水淹没后沉积泥土的区域,不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先民在此生活。实际上,当时没有意识到“沧海桑田”式的环境变迁和人类家园常常有兴衰迁徙的过程。

1973年余姚河姆渡遗址被偶然发现,一下子打开了看见六七千年前东南沿海先民氏族村落生活的一扇窗户。自此,人们对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南方地区的远古氏族社会的历史不再一无所知。欣喜的同时,一个巨大的问号又挂在人们心中40多年,悬而未决:作为宁波地区古代文化之源的河姆渡文化,自身已具有非同寻常的丰富和精彩,其出身和来源会是哪里呢?

对此,曾有四种观点,直接来自于浙江内地的上山文化晚期、来自于跨湖桥文化、来自于现在的沿海大陆架区域,以及来自于本地的直接传承。但这四个观点都缺乏明确充分的证据。

井头山先民食用海洋软体动物后留下的各类贝壳

戏剧性的发现过程

我个人在30多年的研究思考过程中,一直坚信和主张,河姆渡文化传承于本地,且具有一定的海洋文化传统。“得寸进尺”的我们,在考古上有没有可能在河姆渡文化的基础上,在宁波沿海地区寻找到更早的文化之源?

时间在争论中很快过去了几十年,而解谜的时机竟颇具戏剧性地出现在2013年下半年。当年,在河姆渡遗址发现整整四十年之际,国庆节后一场台风带来的强降雨给余姚、宁波人民造成了灾害,但意想不到的是,深埋地下8000多年的井头山遗址却在水灾中“浮出水面”,让持续40年的未解之谜迎刃而解。

2013年10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在距田螺山遗址现场馆不到2公里的余姚市三七市镇井头村南侧,村民王维尧和堂哥王维新像往常一样到61省道南侧的一处荒草茂盛的待建厂区内放羊、割草。无意间,他们注意到草丛里有一小堆一小堆的白色贝壳和动物碎骨头等混杂在一起的东西。事后他们才明白之所以那天能看到这些平时难得看到的奇怪东西,真是巧合:当年夏天,那家企业要建造厂房,之前需要做地质勘探,钻头从地下取出的土样就堆放在草地上。(后来经过机器再钻探得知,这些特殊遗物来自地下10米左右,大大超出了河姆渡遗址文化层最大埋深仅4米的深度)。而国庆后的那场水灾退去后,原本包裹在淤泥中的一些贝壳,连带骨头碎片、小块陶片被水浸泡后散落到地表草丛里。当时,哥俩的脑子里闪过了一个意念,这些物品可能是“古董”,觉得这里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田螺山遗址现场馆不远,要不拣一些送给那边的工作人员去看看再说吧。他们立马拣了一塑料袋的样品,骑了几分钟电瓶车,送到了田螺山考古队住地的技工徐志清手里。

不久,当技工将这些遗物交给我时,我立即敏感地意识到,这袋东西“不同寻常,非常重要,可能来自一个特殊的遗址”。可惜的是,小徐当时并未特别留意问发现者的电话号码和这袋遗物的准确出处,只知道他们来自三七市镇的方向。“一定要找到它们的确切来源!”

井头山遗址周边环境(南向北摄)

2013年10月下旬,我带着技工小徐和刚到所参加工作的山东大学考古硕士王永磊沿着三七市镇的公路,一路向西打探。有几天,当时负责田螺山遗址现场馆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卢小明也热心帮助,搜索寻找,到处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左右,终于找到了王姓兄弟俩发现贝壳等遗物的那片荒地。当时在现场我们还看到了一些碎小的陶片,尤其是在土堆里发现了小件骨器更让人惊喜。根据自身的学术经验,我初步预判,这些遗物可能来自地下很深的地方,当即下决心要搞个明白。

不久后,我们通过地方政府联系上了井头厂区地块业主,一番协调沟通后,厂区业主同意让考古队在厂区空地里挖一个试掘坑,长5米,宽3米,深3米多。在安排民工艰难地向下挖了3米多后,坑内面积变得很小,坑四壁及底下全是黏软的淤泥,就很难再往下挖了。我们根据田螺山古稻田钻探经验,觉得改用长5米多的不锈钢探杆在坑底继续下钻的方式,就可以大致向下继续了解4~5米厚的地层堆积的情况。于是我们在3.5米深的坑底用人工奋力钻探,继续向下探寻。然而,到距地面7米深的地方时,民工用不锈钢探杆下钻,触及了硬物,再也钻不动了!探杆尖头的凹槽里带上来了一点白色碎屑,那应该是贝壳类!我深信,在这个超常的史前遗址埋藏深度上终于触及到了贝壳堆积层,也就是考古学上的“贝丘文化层”。这个线索和初步判断,让在场者兴奋不已。不久,我将这个线索和判断总结成初步的材料,在李小宁所长的坚定支持下,汇报给了浙江省文物局。

2014年春节后,在所领导和省文物局支持下,为了印证之前的判断,考古队联系钻探机械开始进一步考古调查。很快在原企业厂区中部7~8米深的钻孔泥芯内发现了由不少碎小海生贝壳、动物骨头和陶片、残骨器等遗物组成的文化层。由此初步确认该遗址是一处深埋地下8~9米的史前贝丘遗址,这在浙江考古史上还从未被发现过,并确认其中的陶片特征与河姆渡文化既相似又有明显区别。根据钻孔孔芯中看到的8米以下1米左右厚度的文化堆积,以及其中的陶片和石器显示的文化面貌大致状况,当时对井头山遗址作出了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学预判。

出土的中国最早用于航海的船桨

捅破宁波地区历史的天花板

2014年下半年,利用钻孔样品,我们对井头山遗址7~8米深的文化层进行测年,先后送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和日本进行年代测定。两批样品共10个数据都显示,井头山遗址文化层的年代均在距今8000年上下,最大的达到8300多年。由此表明,井头山遗址年代要早于河姆渡文化早期1000年左右。

2014年至2017年,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特别支持下,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获得超常规的推进和落实。这样,宁波地区历史文化的“天花板”在河姆渡遗址问世40多年后终于被捅破了!不仅如此,浙江和长三角地区的首个史前沿海贝丘遗址、中国沿海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海洋文化遗址,首次进入我们的视野!井头山遗址发掘中出土的生活遗迹和丰富遗物真实记录了井头山人(最早的宁波人)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也确凿地证明中国先民从远古时期开始就没有忽略过大海,并顽强和智慧地适应大海、创造性地开拓出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更加可以引以为自豪的是,井头山遗址表明:中国人适应海洋、利用海洋、以海为生的年代,放眼整个世界几乎也是前无古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