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父亲战斗过的土地!新四军后人严晓燕安徽泾县祭奠先烈

安徽泾县云岭镇有座蜈蚣山,山体海拔不高,仅180米,在群山环绕中显得并不起眼。正值春花盛开,白色的檵木花恣意绽放,开满上山的必经之路,仿佛指引着来此处的人们往山顶登去。上周,69岁的严晓燕专程来到蜈蚣山,这是她第一次来到泾县,没有多作休息,她决定一早登顶,去山顶的汀潭阻击战遗址,看一看她的父亲严振衡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图片
图说:严晓燕(右一)等新四军后代与党史专家在汀潭阻击战遗址合影 泾县供图
他从上海出发
奔赴皖南参军
严振衡祖籍扬州,1929年和兄妹三人跟随父母迁到上海生活。1937年7月,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在动荡的环境下,严振衡的父亲失去了工作,14岁的严振衡不得不放弃学业,到当时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之一的新新公司做学徒,补贴家用。
严晓燕说,父亲并没有因此放弃读书,他时常去图书馆看书、学习,英语、普通话、上海话都很流利。“在上海,他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方启腾和胡树德,并在他们的引导下投身了革命。”
刚满15岁,严振衡就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参与组建了上海新新公司工会,并担任工会常委兼执行委员。他还参加了上海中区职工抗日救亡会,与同志们一起发动职工群众,联合其他行业的工会,开展反资方扣薪、年关裁员、反延长工时等工运斗争,保护职工权益,同时想尽办法为新四军抗战筹集资金。
1939年1月,在上海地下党的安排下,严振衡和胡树德以上海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身份,跟随煤业救援队奔赴皖南参加新四军。严晓燕告诉记者,在来到皖南新四军教导总队后,严振衡被分配到教导总队第三期第七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政治学习,之后又考入了专门培养军事干部的军事二队。“父亲在教导总队学习了很多政治军事知识,成为了对国家军事有用的人才,担任过军委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和顾问。”
此时的严振衡,怀着满腔热血,和投身抗战一线的决心,正式加入了共产党。
图片
图说:严晓燕回忆父亲的往事 泾县供图
老红军的守护
战斗到了最后
“我记得非常清楚,他跟我讲,为了保卫军部并对日作战,他奉命带着工兵连在泾县军部周围挖了很多的工事。”严晓燕说。
1940年10月2日,日军向皖南进犯。作为新四军教导总队工兵连的军事教员,严振衡在汀潭村的蜈蚣山等险要地段挖了不少战壕和堡垒,配合轻便小分队阻击,干扰敌人的突进步伐,使日军在装备、兵力上的优势受到限制。不到10公里的路程,敌人整整走了6天6夜。日军又启用了飞机和大炮轮番向新四军阵地轰炸,炮弹炸裂声震荡着山野,很多同志负伤,甚至牺牲。
“老红军们一直护着我父亲,不让他冲到前头。”说到这段历史时,严晓燕的眼眶有些泛红,声音也哽咽了:“老红军跟我父亲说:严教员你是有文化的人,你不能死,等我们都战死了,你要帮我们给家里写信,告诉家里人,我们战斗到了最后!”
双方激战到8日凌晨,阵地上只剩下严振衡一个人了。所幸,新四军军长叶挺组织来自中村、茂林的增援部队及时赶到,向日军发动猛烈反击,终将敌人击退。
图片
图说:严晓燕告诉记者,自退休以后,她就开始寻找父辈的足迹 刘彦/摄
新四军的后人
不能忘记过去
这段历史对于严晓燕意义非凡,她一直牵挂着安徽泾县这片土地:“我的家人告诉我,一定要代表他们来这里祭奠先烈。没有他们护着我父亲,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在采访过程中,严晓燕的手里始终握着一本书。她告诉记者,自退休以后,她就开始寻找父辈的足迹,至今有将近20年了。“我找到了我父亲先前录的100多盘录音带,我们家里还有他的手稿。”根据父亲留下的众多珍贵历史资料,严晓燕拜访了数十位父母当年的战友,同时还联系上海、广州、苏州和石家庄等地当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于2009年汇编了《在粟裕身边的战斗岁月——老侦察科科长严振衡的回忆》一书。
“我们是新四军的后人,有责任继承和传承革命前辈的精神,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踏上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严晓燕握着手里的书,心情久久未能平复。
新民晚报记者 吕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