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党史记忆·百年瞬间|国际援华医疗队在贵阳图云关

图云关,旧称“图宁关”,贵阳城东南的著名古驿道,因地势险要而位列黔地八大关之首。这里森林蓊蓊郁郁,气候爽适宜人,成为贵阳市民健身休闲的理想场所。然而,鲜为人知的是,80多年前,在硝烟蔽日的抗日战场上,图云关一度成为后方的医疗救护中心,曾经有三千多名医疗人员在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的组织下昼夜穿梭在炮火的间歇中,而其中由金发碧眼的欧洲人组成的援华国际医疗队显得尤为瞩目。他们秉持着崇高的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远涉重洋来到陌生的中国,救死扶伤,在中国抗战史上创造了传奇般的不朽诗篇。

虽然有“国际援华医疗队”的名誉,但外籍医生们实际并没有建立正式组织,而是在英国“国际医药援华会”的组织和资助下,分多批从不同地点来到贵阳图云关,这些来自德国 、奥地利、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苏联、英国等国家的外籍医护人员大部分是在1939年前后到达中国,坚持到抗战胜利。

援华医生们到贵阳后,参加了战地救护工作,以图云关红会教护总队为基地,活跃在抗战的各个战区,为抗日将土治病疗伤,培养军队基层医务人员。还在图云关开办医疗训练班,训练医务人员和担架兵,提高当地人员应付战争的能力,向当地老百姓和士兵宣传医疗卫生知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他们也为驻地附近的居民看病治疗。如当时在贵阳图云关诊所工作的波兰籍医生甘理安(Dr. L. Kamienecki)及化验员甘曼妮(甘理安夫人),匈牙利籍医生沈恩(Dr.G.Schoen)每周两天到贵州省高等法院监狱为犯人治疗疾病。

尽管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他们仍以坚强的反法西斯决心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顽强的工作。虽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他们却不要求任何特殊待遇,与中国工作人员一道,住茅章屋,睡竹板床,吃糙米饭、穿红十字会救护队的制服。为了中国的抗战事业,有的援华医生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英国女医生高田宜(Miss. Guy. Courtney)为救治被日军细菌武器伤害的中国民众,在患感冒的情况下,匆忙打了防疫针,引起不良反应,不到24小时,殉职于图云关。罗马尼亚女医生柯让道夫人(Mrs. Kransdorf)离开贵阳后,也于1943年在防疫工作中不幸染上回归热,殉职于昆明。

国际授华医疗队的医生们,艰苦的抗日战争中,把自己当作中国人民的一员,表现出对中国人民的高度友好,将自己的命运紧紧同中国连在一起。尽管他们在中国遇到了诸多困难,但他们不忘初心,秉承人道主义理念,在红十字旗帜下坚持救护工作,与中国人民一起,经受了战争的煎熬和磨炼,在艰苦的环境中度过了6年血与火的岁月,为中国抗战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贵阳历史 第二卷》)中共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国际在线《“雄关漫道·战火仁心——国际援华医疗队在贵阳”》 新华网《闪耀红十字光芒的图云关--记抗战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 》

来源:中共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国际在线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