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边四十余载!他是行走在中缅边境的“独臂界务员”

云南畹町
一个中缅边境线上的小镇
这里有一群特殊的戍边人
他们只是村寨里的普通边民
图片
他们肩负着定期在边境一线巡查
保护界碑和界碑标志物
防止过耕、过牧、过伐
以及处理两国边民事务
调解矛盾纠纷的职责
他们是你所不熟悉的外事界务员
畹町镇新合村村民李洪刚就是其中一员
他:边境“独臂界务员”
图片
夜色中,云南瑞丽中缅边境线值守点灯火通明,连成了一条灯带。
4月3日20时,在瑞丽畹町的一个值守点,一辆车缓缓驶来,李洪刚和3名执勤人员放下栏杆,要求驾驶员摇下车窗接受检查,核实身份后,李洪刚逐一检查健康码,才允许他们通过哨卡。直到凌晨1时左右,基本没有车辆人员通行了,李洪刚才得以在板凳上坐下来。
3月底开始,瑞丽陆续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边境的疫情防控工作压力倍增。
畹町镇新合村村民李洪刚今年74岁,身为一名外事界务员,在处理两国边民事务、保护界碑以外,还要定期在边境一线巡查。李洪刚告诉记者,界河一侧约50米的地方就是自己联系的一个缅甸村寨,“这几天隔三岔五就给他们的村长打电话,询问疫情情况。”
记者注意到,李洪刚的右侧袖子一直塌着。
李洪刚回忆,1972年,一次机械事故导致他的大部分右臂被截肢,那段灰暗的经历让他感觉天都要塌了,“一天傍晚,在界河边,父亲告诉我,这条河的清澈是当年烈士们靠鲜血换来的,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人接替他们继续守护这里的安宁。”李洪刚看着两国边界的繁茂草木,找到了人生的奔头——当边界守护的“继承者”。
图片
4月4日8时,在卡点值守12个小时后,李洪刚没来得及吃早点,又马不停蹄踏上了巡边路,一张工作证、一身迷彩服和一把家里的长刀便是他的巡逻设备。
3公里巡逻路线,用他的话来说是上上下下、高高矮矮、沟沟坎坎,路上遇到大台阶时,李洪刚把长刀夹在右胳肢窝里,脚踩在小石头上用力一蹬就爬了上去,动作干净利索;遇到杂草树杈挡路时,李洪刚用脚踩住树枝,抄起长刀一砍,巡逻路便通了。
他告诉记者,边境线界河段平坦好走,山林段树木杂生、坡坎很多,现在沿线都做了防护栏,设置了执勤点,还安排了民兵值守。
44年守界碑
李洪刚在中缅边境行走了4200余次
走过的巡逻路程
累计长达3.5万公里
他对山川河流、界碑界桩、通外出口
了如指掌
图片
日前,李洪刚穿上军绿色的护边服
戴上他珍视的中缅外事界务员工作证
提上红油漆和笔
来到他守护的中缅第90-1号界桩
用左手细心地
为他的界碑“老朋友”描红
图片
“有生之年一定会守好我负责的边境线。”
他抚摸着界碑
看着茂盛的植被说
守边人的事迹
云南澜沧边境管控辅警马为在抓捕嫌疑人时被咬掉半根手指,他的英勇事迹获多方媒体转发与赞扬。
图片
云南临沧民警父子张从顺、张子权。父亲在禁毒一线倒在毒贩的手榴弹下,儿子在案件侦办中过度劳累突发疾病,也告别了他热爱的禁毒事业。
图片
云南瑞丽市畹町镇建设路社区党支部书记杨磊,从去年4月设置该执勤点以来,日夜坚守400多天……
图片
边境线上,变化的是日月的交替
岁月的流逝
不变的是无数个
“愿得此身长报国”的李洪刚们
保家卫国的一颗赤胆忠心
一份无悔坚守
图片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
国界也许只是地图上的线段
但对于外事界务员来说
却是生活的日常
这些日常是
是众多界务员们的
“我们要到边境上全部是走路,我们单车都没有一辆,不要说汽车。这五十多公里的国境线,来回需要两个星期的时间。以前我们也不感觉什么苦不苦,只是想把工作做好。在那种境内外情况相当复杂,涉外问题比较多,人员又比较少的情况下,一步一步逼着想出来,开始摸索,然后建立起来的这支队伍。”
—— 李守旭 原陇川县外事办主任
“主要是查看界桩是否有破损,周边是否有杂草、垃圾我们都要清扫。平时查看界桩的时候,遇到违法出入境的这些群众、边民,我们都要进行制止。还要给他们宣传一些相关的边境法律。说到大一点的,打击走私这些都是我们界务员的职责。”
——小江 陇川县外事界务员
“维护界碑的安全,看看有没有人为损坏界碑,群众耕地过界,乱砍乱伐这些,做好宣传。对中越两国边民宣传管理。如果有人整,我们就跟上级单位,派出所、林业站汇报,让他们来处理。”
——鲍国富 麻栗坡县外事界务员
“你不上界,别人也不知道,但是你要守好界,就必须常去边界走一走。从没想过要偷懒,因为界务员‘代表国,保护家’。”
——毕世华 原镇康县外事界务员
“政府选到我来做界务员,我就要来做,我也不怕,我就有这个雄心,我要维护我们的边界。我们要宣传给百姓,要把这些土地种起来,我们的国土一分都不能丢。”
—— 周银仓 镇康县外事界务员
在高原海岛、在密林深山
在许多鲜为人知的角落里
他们一直都在用双脚丈量赤诚
在疫情防控中
他们已然成为了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
致敬!
每一位边境守护人!
来源:工人日报、瑞丽市融媒体中心、都市条形码、新华社、云南外事等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