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这所学校117岁啦!校主是他…

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
霞阳小学建校117周年
图片
厦门大学校主陈嘉庚
霞阳小学校主杨昭固
陈嘉庚、杨昭固
都是厦门远涉南洋的爱国侨领
爱国爱家
一直贯穿着教育的主线
杨昭固年少下南洋讨生活
在缅甸、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经营船务、米业等多个生意
成为白手起家的一代侨领
图片
杨昭固与全体师生合影
1904年,年仅26岁的杨昭固
回到家乡海沧霞阳
全力筹措创办“霞阳两等小学堂”
意在提高乡民素质、造就人才
图片
学堂的全体师生合照
创校之初,学生才60多人
但是,杨昭固依旧聘请有识之师
授“国文、英文”两科目
图片
当年的课堂,大家还留有辫子
据史料记载,杨氏家族侨居缅甸,始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至今已167年了。他们为谋团结、敦亲谊,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在仰光建立了"四知总堂"。1922年,旅缅侨领杨昭固,又倡议新建植德堂于仰光海滨街三若开恒头。
1926年,杨昭固去世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学校经费断绝,难以为继
“植德堂公司”及乡亲
承担了学校的一切费用
更名为“植德堂小学”
1942年,再次更名为“新霞阳小学”
图片
图片
当时的学生除了学习中西文外
还接受艺术教育和巡警训练等课程
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后来,不少师生参与革命工作
霞阳小学:侨乡文化孕育革命火种
校友马寒冰辗转到南洋,后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解放军总政文化部文艺处长。他的创作名曲有《骑着马儿过草原》和《新疆好》等优秀歌曲,至今兴唱不衰,有口皆碑。
1935年,地下党员许钦 (许昭明,解放后任同安县县长)、陈玉华等人接受上级委派到学校任教,携带枪支、电台等进行地下秘密活动,暗中给学生传播马列主义和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后来受到反动势力的围捕,在学生杨和祥、杨章华等人的掩护下,连夜逃离虎口,幸免于难。他们在任教期间,大力宣传抗日救国道理,赢得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因此,无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土改时期,学校都成为革命斗争的阵地。
解放前夕,学校教师与学生组织文明剧社,由杨辉生、洪汀水、杨三勤、杨三川、余定坡、杨章期、杨升祧、杨觉民、杨乾胤等人组织演出讽刺剧《钦差大臣》,颂扬光明,鞭挞黑暗,有力地打击和讽刺了当地官僚绅士,激怒了反动势力,于是下令缉拿剧社成员。
解放以后,在镇反运动以及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中,由杨章友、杨美蓉、洪汀水、余定坡、杨三川、杨觉民等人演出《白毛女》等剧,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解放后
新霞阳小学更名为“霞阳小学”
霞阳小学历史上的更名
创始阶段:霞阳中西两等小学堂 (1904—1937 私立)
抗战时期:霞阳植德堂小学 (1937—1942 私立)
抗战胜利后:新霞中心小学 (1942—1949 私立)
解放后:霞阳小学(1949至今 公立)
图片
杨昭固是我曾祖父,他的爱国爱家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他的后人目前有200人左右,分布在厦门、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大家依旧关心霞阳以及霞阳小学的发展,他的铜像就是我们家族捐造的。
——杨升忠
图片
杨昭固的后人还向华侨博物院
捐献了他使用过的
一批物品及40多件侨史资料
其中就包括他当年睡过的
一张雕花旧式木床
图片
以下是上世纪解放后的照片
那一代人的少年,是岁月留下的铅华
认真看看,有你家人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耕读传家
一直是我们教育的传家宝
图片
图片
七十年代教师合影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