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原生态民谣崭露头角,从乡村走向世界|壮乡文化“潮”起来

“铜鼓敲起来,芦笙响起来,心儿多摇摆,广西等你来。”在“壮族三月三”到来之前,一曲《广西等你来》在北京、武汉、广州三地唱响。这首带着浓浓广西情调的歌谣,融合了民族和流行唱腔,广西音乐人赵羽用热情饱满的姿态,向全国人民发出诚挚邀请。

近年来,广西的民族音乐市场需求逐渐打开,类似《广西等你来》这样的民歌新唱,正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在八桂大地,一些本土音乐人崭露头角,哈僚山歌、天琴弹唱等这些广西本土民族音乐,经过现代包装之后,与电音、摇滚等元素结合,已成为当代青年潮文化的新玩法。

原生态民谣崭露头角,从乡村走向世界

2003年,当时还在平果铝做一名普通工人的赵羽,和身边的同事相比,有些许不同。那时的年轻人,都在“哈日”“哈韩”,偏偏只有赵羽在“哈僚”。县里一个搞民族文化研究的老师,给赵羽送了一张壮族僚歌的光碟,让他接触到壮族原生态音乐。在热爱音乐的驱动下,赵羽背上吉他,去村里采风。

▲赵羽演出照。受访者供图

一开始,村里人对这名穿着夸张的年轻人并不欢迎。赵羽主动奉上米酒和猪肉,说明来意时,农户淡淡地说了一句,那就一起吃饭吧。酒过三巡,赵羽拿着吉他开始唱歌。唱到一半,被农户叫停,“你那个不好听,我们的才好听!”说完,农户拿起手机开始打电话,一会儿功夫,屋子里来了好些人。歌声在夜空中响起,赵羽拿起录音笔,把村民所唱的民歌记录下来。

▲赵羽演出照。受访者供图

从此,赵羽一有空闲就去不同的村寨采风,从山上到河边,一去便是5000多个日夜,几乎踏遍了整个广西。所到之处,他总能收集到各式各样的原生态曲调,这些让他的身体像触电一样的宝贝,成为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面对广西这些民族瑰宝,爱玩摇滚的赵羽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组了个乐队,把原生态的曲调融进了流行音乐里。那时候,许多人还不能接受这样的音乐风格,总觉得把民族传统文化给“糟蹋”了。直到2009年,他到澳大利亚演出,才获得了一些人的认可。“我想让山歌变得更有趣、更好玩,让更多的人都能听懂。”赵羽要以民族原生态音乐为创作基础,用流行、摇滚、民谣、R&B等风格重新演绎,创作“广西新民谣”。

▲赵羽(中)和乐队演出中。受访者供图

深耕广西民族音乐传承传播近20年,如今赵羽是华语乐坛首位登上悉尼歌剧院演出的原生态唱作人,他创作的广西民谣音乐作品还曾荣获第十九届塞多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提名配乐,青歌赛广西金奖、全国优秀奖等国内外大奖。

▲赵羽(最左)在悉尼演出。受访者供图

▲赵羽(左二)在悉尼演出。受访者供图

去年春天,赵羽新创作的歌曲《广西等你来》被选为广西文化和旅游推广歌曲。这份殊荣,既是对他多年来守护民族文化瑰宝的肯定,也是人生路上的一份鞭策和使命。从桀骜不驯的小伙儿,到临近不惑之年,他的人生从未离开过山歌和这片哺育他的土地。

▲赵羽成为广西文化旅游推广大使。受访者供图

赵羽告诉记者,从过去被别人嫌弃“不伦不类”,到如今不少观众主动夸奖“广西音乐真好听”,这一路走来他感慨良多。赵羽说,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广西民族音乐的创作队伍。他还有着一个坚守:“广西的民族音乐,无论如何创新,都需要我们双脚踩着泥土去做创作,把广西民族音乐最精彩的那一部分呈现给大家。”

多元素跨界融合,民族音乐越唱越潮

“嘿僚僚咯配上哼哼哈嘿,民族的血液融进说唱就起飞,新的音乐配上新的时代,贝侬的孩子在街头走起来。”听起来有些“土味”的民族音乐和洋气的hip-hop、电音相结合,广西本源的壮族文化和国际化的先锋实验性音乐,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不久前在南宁大街小巷唱起的一曲《壮潮style》,或许能让人们从中找到答案。

演唱这首歌曲的极梦者乐团,是广西本土新近兴起的一个年轻的流行乐团。乐队队长周默告诉记者,在玩音乐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很多年轻人认为民族文化“土”,不愿意去了解和继承。为此,他们希望通过创新的音乐形式,让更多年轻人接受民族音乐,同时也关注本土的民族文化。

▲极梦者乐团照片。受访者供图

在《壮潮style》中,他们首创用最年轻的艺术乐器——“手碟”,模仿铜鼓千年之音,加上壮笛等民族乐器,把传统与时下流行的嘻哈说唱、先锋电音、独立摇滚进行融合,用先锋实验性音乐呈现广西的民族文化,创作不一样的“壮潮”新音乐。

为了能让更多的广西民族音乐为年轻人所接受,极梦者乐团始终坚守着“壮”这一民族本源的概念。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选用马山会鼓、壮族马骨胡、天琴、壮族八音、蜂鼓、定音铜鼓、羊角钮钟等广西原生态民族乐器。题材方面,他们的作品则围绕着广西民族经典故事、民族山水田园题材、广西好山好水等展开。

此外,极梦者乐团还尝试铜鼓和非遗传承人合作原创歌曲,同时还会复原一些濒临失传的古壮族乐器,如壮族七弦琴等,希望能以此唤起年轻人对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

在周默看来,“壮潮”不只是一首歌,而是一种新的风格,或者说一个IP。当他们提出这个概念之后,不少品牌都对“壮潮”投来了橄榄枝。目前,已经有国际知名餐饮企业、饮品快消品牌等,与“壮潮”成功合作,或是进行音乐现场演出,或是推出联名系列产品。

“无音乐不青春,音乐的传播力是巨大的。我们以壮潮音乐和现场演出为基点和主线,与各要素跨界融合,用年轻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潮’ 形式,传递广西民族文化,把‘壮潮’打造成广西民族文化年轻人的入口。”说起广西民族音乐的创新和发展,周默满脸兴奋,充满期待。

给民歌一个舞台,延续文化原汁原味

4月13日,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第十二届广西歌王展演在南宁市武鸣区举行。现场年纪最小的“歌王”蒋成来自马山县,是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的大三学生。他7岁便开始学唱山歌,在山歌耳濡目染中成长。2016年,正在读高二的蒋成参加了“广西壮欢之乡”第四届山歌擂台赛,以流畅的即兴编词、优美动听的歌声、青春稳健的台风“一战成名”,荣获“广西歌王”称号。

▲蒋成在歌王大赛上。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刘豫摄

如今的蒋成站在舞台上演唱娴熟淡定,他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在学校里,和同学交流时偶尔也会用山歌对唱。大家还会把一些传统的民族音乐用流行方式进行改编。蒋成发现,这些年身边喜欢山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演出中的蒋成。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刘豫摄

广西各地也在对民族音乐进行大力地保护与传承。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为了让古老的优秀民歌文化不断流,从2010年开始,他们就推出“畅享民歌”活动,以选秀形式但不以选秀为目的,收集、展示原汁原味的广西民歌,给各族民歌一个同场交流创新的舞台,延续民歌的“血脉”。迄今为止,“畅享民歌”活动已成功举办多届,获得各方广泛好评。

▲广西民族博物馆“畅享民歌”历届活动。广西民族博物馆供图

记者了解到,虽然博物馆内收藏有丰富的广西民歌相关文物史料,但最丰富最鲜活的民歌文化,一直蕴藏在民间的田园山野中。像“畅享民歌”这样的活动突破了博物馆围墙的束缚,让所有原生态民歌同台献唱、同焕光彩。正是秉持为原生民歌“发声”的初心,该活动自举办以来,赛制、规则不断调整优化,不断扩大着广西民歌文化的影响力。

▲广西民族博物馆“畅享民歌”历届活动。广西民族博物馆供图

节庆文化当纽带,民族音乐重拾自信

在广西,山歌是独特的民俗标签。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民歌涵盖12个民族、2000多个歌种和唱腔,是一座极为丰厚的非物质文化富矿。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发生急剧变化,许多珍贵的原生民歌缺乏年轻一辈的喜爱和传承,只能随着老一辈的离去而急速消亡。

对于这一现象,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中国壮学会理事、广西艺术学院教授徐寒梅表示,民歌与各族人民的日常劳作、生活相伴相生,它们身上蕴藏着各个民族的基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没人传承,民族的基因就可能丢失。

庆幸的是,这几年广西的本土民族音乐发展得不错。目前政府在大力推动,民间也意识到了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许多院团也做了很多尝试,学校也开始动起来。目前做得比较有成效的,能在社会经典传唱的,主要有刘三姐新演绎、广西新民歌《尼的呀》。

与以前相比,目前广西本土民族音乐发展可以说要好很多,民族音乐市场需求渐渐打开,老百姓也越来越愿意听本土民歌。一些本土民族音乐人崭露头角,天琴弹唱、哈嘹山歌、马山会鼓、采茶戏等这些广西民间音乐,经过现代包装之后,也成为了网上青年潮文化的新玩法。“这让我们看了传承的希望。”

徐寒梅说,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的确立,对推动广西本土民族音乐的发展作用很大。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壮族三月三”认识广西的民歌,还吸引了一些人主动加入到对广西本土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当中。“壮族三月三”就像一条传承的纽带,一方面有了节日放了假期,推动了旅游带动了游客,会吸引更多的人到广西了解广西;另一方面它也让本地民众重拾民族自信,从而壮大本土民族文化。

“音乐要好听,旋律要做好,但若要打动人心持久流行,需要的是好词来传递其中的文化内涵。”徐寒梅希望,未来广西在本土民族文化普及和人才培养上能继续下大力气,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民族音乐的传承当中。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