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五年累计完成营造林67万亩,人工种草20万亩

新中国成立以来,榆阳区林木覆盖率从1.8%提升至45.8%,增长24.44倍;林木保存面积从19万亩增加到482.2万亩,增长24.37倍;境内57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有效治理,榆阳人民群众用勤劳和智慧固沙换绿,将绿色牢牢镶嵌在“塞上明珠”,创造了从“沙进绿退”到“绿进沙退”、从荒沙肆虐到绿满山川的历史奇迹。
图片
春意盎然显生机,植树造林播新绿。清明节刚过,榆阳大地迅速掀起义务植树热潮,广大干部群众抓住春季造林有利时机,用自己的双手,在山峁上、道路旁、景区内、房前屋后,将一颗颗新绿栽种在榆阳大地上,处处呈现出植树造林的繁忙景象。今年是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开展40周年,全区已累计完成义务植树1000多万株,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牛家梁林场场长纪志荣说:“榆林七里沙过去整个是荒漠一片,基本没有什么植物生长,我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大约10岁左右,响应各级政府的号召,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我们党政军民及我们林业工作者一代接一代,在逐年治理下七里沙的六万多亩荒沙整个形成一片绿海,这片绿海形成了城市的‘绿肺’,包围了榆林的整个城区。”
图片
从最初参与义务植树到成为一名职业“植绿人”,纪志荣和他的治沙团队已经让这个曾经名副其实的“七里沙”被数十万亩的林木所覆盖,像绿色海洋一样包围着榆林城区。从被沙漠侵袭到华丽转身为“国家森林城市”,再到争创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新标杆,榆阳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但在历史上,这片土地曾因黄沙侵袭而被迫三次迁城。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遭受毛乌素大漠的风沙侵袭,北部滩区黄沙满天,南部山区水土严重流失,“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沙窝窝里滚爬着无数穷苦无助的贫民,形成了沙进人退痛苦无奈的尴尬局面。
图片
七十年来,一代代榆阳人北治沙、南治土、齐治水,与风沙艰难斗争,把一片片大漠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从根本上扭转了生态脆弱的局面。进入21世纪,随着“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工程的深入开展,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已成为人与动植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之地。
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榆阳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统筹推进“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和“三环三带七园七廊道”全域生态建设,五年累计完成营造林67万亩,人工种草20万亩,义务植树711.3万株,美丽乡村绿化60个,绿色廊道绿化与提升510公里,全区林木保存面积482.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5.8%,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创造311天的新纪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处、相向而行。
(L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