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进城务工人员近一半人收入仅够日常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70%以上

陕西进城务工人员以男性为主,平均年龄为42岁,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是初中文化程度,大多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他们消费标准较低,关中地区务工人员在饮食方面的花费最低……

这是日前发布的“陕西蓝皮书”中,《陕西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生存状况研究》调查的结果。该调查显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社会认可度较低,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家庭教育严重缺位,影响子女成长教育。

现象

有效问卷812份 进城务工群体平均年龄42岁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就进城务工人员展开调查。调查人员随机选取不同年龄段、不同工种、不同性别的900个样本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陕西省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生存状况调查问卷》,从个人的基本情况、实际生活状况、个人权益保障状况、接受职业培训情况、融入城市情况、对自身的评价以及对未来的打算六个方面对他们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共回收897份问卷,删除85份无效样本后最终得到有效问卷812份,合格率为90.2%。

调查显示,从性别结构来看,陕西进城务工人员以男性为主。占比约为68.2%,女性进城务工人员所占比例约为32.8%。陕南、关中和陕北三个地区外出务工的女性,关中地区占比最低,陕南地区最高。从年龄结构来看,陕西进城务工人员以中青年为主。

调查分析进城务工人群可以看出,陕西省进城务工人员各个年龄都有分布,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居多,占比达到62%,25岁以下占比21%,进城务工群体平均年龄是42岁。从文化程度来看,陕西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调查中发现,具有高中和大专文化程度的务工人员不到29.1%,大部分务工人员仅为初中文化程度,占比高达56.4%。

进城务工人员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70%以上

调查显示,进城务工人员离乡打工的主要原因是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他们的收入是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约占家庭总收入的70%以上。离开农村在城市工作的他们在经济生活方面有着不同于城市居民的显著特点。

由于自身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原因,陕西三个地区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群体在工作选择上局限性较大,他们多数从事的都是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占比高达57.5%。这类行业的工作技术含量低,工作要求低,但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都是城市居民不愿意干的“脏、累、苦、险”的活。

对象普遍反映,他们平均每周需要工作6.37天,每天平均工作达9.12小时,加班是一种常态,工作是又苦又累。但与他们高强度的工作形成较大反差的是他们相对微薄的收入。调查显示,进城务工人员的月平均收入不足4000元,处在所在城市工资收入的中下层。其中47%的人员收入仅够日常支出,8.7%的人员经济较为宽裕,可以看出,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劳动获得的收入仅仅够自身及家庭基本消费,稍有结余的较少。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工作的零散性、随机性和盲目性,他们的收入也很不稳定, 找不到工作的情况时有发生。

调查发现,过去两年内换工作的达到89%以上,有的甚至一年之内换工作次数达到5次以上。

关中地区务工人员在饮食方面的花费最低

调查显示,在饮食方面,进城务工人员的标准相对比较低。他们或者吃企业提供的简单的一日三餐或者在街边不知名的小店吃饭,三餐大多数只考虑是否便宜足量,几乎很少考虑是否营养美味的问题。陕南、关中、陕北三个地区的进城务工人员中,关中地区务工人员在饮食方面的花费最低。

在住宿方面,进城务工人员的条件比较简陋。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状况和他们就业的行业和收入密切相关。在工厂打工的务工人员,虽然他们可以住在工厂的集体宿舍里,但和其他城市居民相比来说住宿条件相对比较简陋,并不宜居;在建筑工地打工的务工人员为了节约生活费,大多吃住在工地,居住环境相对较差;而没有固定雇主的务工人员则大多数租住的是郊区民房,有的房间仅有一张床、一只煤炉等生活必需品,没有卫生间和厕所,有的甚至没有水电,居住条件大多数并不舒适,有的甚至较为恶劣。

陕西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几乎没有多少文化娱乐活动。调查显示,选择看电视、打扑克和上网的占比较高,达69%以上,上街闲逛或者选择去周围免费公园的约有21%,也有选择老乡聚会聊天的方式来消耗闲暇时光。

7.2%的调查者表示 他们在城市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被歧视

由于长期在外务工,务工人员很少回家,他们的社会交往范围逐渐缩小,主要局限于务工的老板、租住房附近的邻居、共同务工的工友,特别是共同务工的老乡。对于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环境的进城务工人员,老乡成为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依靠的重要对象。

调查显示,由老乡介绍工作的务工人员占比约29%左右,有51%的人现在和老乡在一起工作。当遇到经济困难时,70%的人会找老乡帮忙。当想找工作时,59.7%的人会找老乡帮忙。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72%的人会找老乡诉说。陕南和陕北地区务工人员的老乡观念更重一些,共同务工的老乡之间相互影响更大。

进城务工人员难以参与到城市生活中去,调查显示,进城务工人员中觉得城镇居民对他们“很友好”的人数占比为17.5%,认为“说不清”“不友好”的约占28.6%,更有7.2%的调查者明确表示他们在城市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被歧视。只有个别在企业中的务工人员参加了工会等组织,91.2%的人员未参加任何社会组织。

因为农民身份,进城务工人员在政治上享受不到工人待遇,碰到劳动纠纷、工伤事故等,往往也没有工会支持和帮助,只能忍气吞声或者找老乡帮助;作为非城镇居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享受不到城镇居民享有的住房、医疗、教育及养老等基本社会福利,处于低福利甚至是非福利状态。

影响夫妻关系 子女教育令人忧虑

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生活基本稳定,但由于在家庭生活中的长期缺位,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夫妻关系、子女教育和老人的赡养照顾,他们的家庭生活状况不容乐观。

对于未婚务工人员来说,缺少认识适龄异性的机会和条件,随着他们适婚期接近,婚恋情感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他们的一个重要的心理问题。对于已婚的进城务工人员来说,面临着与配偶长期分居两地,因为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最基本的感情需要无法满足,最基本的亲密关系被撕裂,使得“临时夫妻”成为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由此对恋爱婚姻生活带来了一系列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调查显示,父母当中一方在家庭教育当中作用的缺失,或者父母双方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同时缺失,给子女的教育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当父亲进城务工时,留守在家的母亲被家庭生产和处理家庭琐事占去了大部分的时间,他们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辅导子女的作业。对于父母双方都缺位的家庭,子女的教育就更令人忧虑。随同父母共同到城市生活的子女来说,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陕西省各大市县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由于按照户籍地入学政策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校难,入名校更难。在学校中,和其他一直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城市子女对比,他们的成绩大多数并不占优势,这对于他们融入新的环境带来了一定阻力,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带来情感的伤害。

案例篇:

外出打工多年 孩子一度寄养在亲戚家

今年51岁的李世银是安康人,为了全家的温饱问题,2009年他离开老家,到西安的建筑工地打工,这些年,他的圈子除了工队的工友,就是一些在西安打工的老乡。

说起在西安这么多年的打工生活,李世银说,一开始也挺难的,一切都是从头学起,干的是最脏最苦的活,拿的是最低的工资。后来,他奋发图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木工知识,不仅自学技能,还带着同乡上夜校学技术,工资一个月涨到六千多元,在工地也成为了木工组长。

即便如此,作为一名进城务工人员,李世银还是和其他工友一样,在这个城市节衣缩食生活着。吃饭基本上都自己做,或者在工地吃,很少去消费比较高的餐厅,他深刻感觉到,挣钱不易,要省着点花。

谈起自己最大的遗憾,李世银说,对孩子的教育最为遗憾,自己和爱人一直在外地打工,孩子寄养在她大姨家,娃原来学习特别好,后来父母关心得少,学习慢慢不如原来了。李世银说,孩子现在已经上大学了,他们夫妻俩赚钱就是为了供娃上学,如果娃要继续深造,他们也会支持下去,希望彻底改变孩子的命运,让孩子成为一名真正的市民。

因打工举家来到西安 目前已在西安安家

从1993年开始,张先兵离开陕南老家,来西安的建筑工地打工,这一干就是28年。张先兵说,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中心、西安绿地中心B座270米超高层……陕西省内50多栋高楼,他都参与过施工,是一位资深的打工人。

“刚来西安那会儿,没有技术,只能从又苦又累的搬砖工干起,搬砖、运钢筋、搅拌混凝土……每天超过12个小时的劳作,每天下班回到工棚都累得倒头就睡。”张先兵回忆,在工地干活,吃饭一般都是工地提供的快餐,或者是到临街的小店吃一碗面,都是选最便宜最实惠的,吃饱就行。

随着在工地积累的经验越来越多,加上一些专业的学习,张先兵逐渐成为了工地一名资深的技术大拿,收入提高了,但生活一样很节俭。张先兵说,在西安的工地上站稳脚跟之后,自己也结婚生子,收入全部用来日常生活,孩子的教育。妻子要带孩子,平时打打零工,自己的收入就是整个家庭的依靠。

2004年,张先兵在西安按揭买了房子,在这个城市安家了,虽然说房贷压力有点大,但他还是觉得心里安稳了。张先兵说,现在孩子毕业了,自己的收入主要用来还房贷和家庭开支,虽说压力比孩子上学时小了,但是他没想过退休,只要有点力气,还会一直干下去。

对策:建议出台“陕西省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制度”

在《陕西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生存状况研究》中,对于如何帮助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摆脱困境,融入生活,提高收入,获得情感的满足,专家给出了建议。

首先,缩小城乡差距,拓展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创业渠道。建议政府各级加快推进城镇化进城,提高城镇经济水平,增强城镇吸引力,减少城乡经济差距,不断健全完善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

其次,破除户籍制度壁垒,保护进城务工人员权利权益。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探索改革现有二元户籍制度,消除城乡居民的身份差别,取消进城务工人员面对的有形无形门槛。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居民福利待遇差别太大的问题,保障农民工的各种权利,让进城务工群体能平等的分享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第三,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问题的立法工作,要出台“陕西省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制度”,就进城务工人员在工作、培训、子女就学、居住、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作出强制性规定,并加强劳动执法检查。多措并举,为进城务工人员搭建良好务工平台环境。进一步开放政策,城镇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逐步分批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开放,让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城市参加中、高考。

第四,提高社会关爱服务质量,保障进城务工人员身心健康。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积极关注中青年进城务工人员情感问题。要积极创设条件,帮助解决有关婚恋、子女教育等问题。要引导他们进一步强化正确婚恋观念,强化家庭责任意识。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加强情感关怀,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创伤期。另一方面,中青年进城务工人员要主动提升自身的素质,扩大社会接触面,为开展情感生活做好各项准备。

华商报记者 毛蜜娜 摄影 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