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窝窝里种出致富树——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建设

图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脱贫攻坚答卷
他专注苹果研究,探索推广现代种植新模式35载,被誉为推进“农业现代化4.0”和开拓“新太行山道路”的先行者、实践者;他以产业扶贫为重点,针对山区环境特点,把发展高端苹果产业确定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他将农民生产中的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主持创建了“太行农业创新驿站”。他就是河北农大“太行山道路”模范教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孙建设。
太行山的沟沟坎坎,孙建设走过无数遍。“让太行山乃至全国生态类型相似的贫困地区农民彻底摆脱贫困,是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心愿。”孙建设告诉记者。
为了把致富的“金钥匙”送到田间地头,1982年毕业留校后,孙建设一边从事教学科研,一边开展技术推广和山区开发。“能够与顺平县苏家疃村结缘,算是个巧合吧。”孙建设回忆说,“1987年春天,我带学生在顺平实习,两位果农找过来,说啥也要请我去看看村里的苹果树。这俩人一个是苏家疃村的党支部书记,一个是村会计。他们村种了400亩的苹果树,却不知道如何管理,他们提议我来当这个‘科技村长’。”
从此,“科技村长”孙建设开始为苏家疃的苹果出谋划策,果园重新规划,实行责任制。针对当地农民文化水平低、科技认知程度不足的实际,孙建设由浅入深传授果树栽培和管理知识,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讲,还把果树管理方法印成材料发到各家各户,使家家都有“明白纸”,户户都有“明白人”。
5年后,苏家疃的果树开始挂果了,村支书家的24棵树一下子卖了9800块钱的果,全村产果20000多公斤,收入了10多万元,村民们学技术的热情顿时高涨。到了1995年,苏家疃的苹果产量突破了50万公斤,全村果品收入200余万元,人均达到1800多元。“过去的山区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都称呼我‘博士村长’‘活财神’。”孙建设笑呵呵地说。
2013年,河北农大与顺平县联合创建“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积极探索拓展“太行山道路”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径。孙建设是“第一驿站”构想的提出者,也是践行者。“把驿站打造成‘太行山道路’的服务区、加油站,在田间地头创制‘三农’亟需的解决方案和技术系统,培育和壮大支撑区域经济成长的支柱产业,是‘第一驿站’追求的目标。”孙建设说。
——构建一个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孵化新技术、展示新成果,成为农民田间地头的科技超市。这个想法,孙建设带领他的团队实现了。
——培养一批服务农业产业的人才,包括投身和专注农业的师生、农业园区经营者和乡土技术能手。这个想法,孙建设带领他的团队实现了。
——吸引和聚集科技、人才和金融资源,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全产业链打造出真招,助力产业解困、农民增收。这个想法,孙建设带领他的团队也实现了。
“果农们有了先进的气调果品储藏库,有了鲜果无损伤分选线,有了鲜果鲜切片加工车间,还有了发酵果汁和苹果白兰地生产线,我们的苹果技术研发形成了涵盖全产业链条的技术体系。”经过4年的实践摸索,看到团队的研发成果为果农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孙建设笑了。
2015年,孙建设开始尝试复制“第一驿站”模式,并在阜平县引入技术研发团队研究实施。针对阜平山区春季回温慢且多风的气候特点,孙建设团队重新做了果品产业发展规划,设计了苗木冷库迷雾增湿冷藏技术,极大提高了栽植成活率。在完成高标准建园、养树的同时,孙建设团队还完善了农民培训和配水、道路、仓储、分选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果园标准化管理和企划经营,确保丰产丰收,避免产业动荡,使果品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优选项。其中,平阳镇土门村的1800亩果园,土地流转每年发放底金89.9万元,全村676口人人有份,包括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8人,人均增收1300元。
2017年,市政府与河北农大签约,共同创建保定首批“太行农业创新驿站”,孙建设受聘为创新驿站首席专家。4年来,保定全市共创建了50个农业创新驿站,其中20多个设在了贫困县,覆盖面积8.6万余亩,涵盖果品、蔬菜、杂粮、中药材等十大类35个特色产品,带动7万农户增收,项目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70%以上受益。市、校携手创建“太行农业创新驿站”的做法得到了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被作为围绕产业扶贫中心工作培育壮大富民产业的典型向全省推广,实现了全省覆盖、贫困县无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