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有方,“短板”变“名片”

最美人间四月天,姹紫嫣红满山湖。在石岩湖湿地公园内,24座水系桥串联起人工湿地,清澈的河水两岸簕杜鹃浓烈似火,木栈道旁高大的羊蹄甲和木棉花团锦簇,令人流连忘返的生态美景如同春日画卷。

此般景象在宝安并不罕见。在沙井街道,深圳市最大的河流茅洲河经此汇入珠江,辖区17条河涌鱼翔浅底,沿河碧道串联成带,与西海堤共同形成城市的水系生态,成为群众休闲娱乐亲水平台。

时至今日,宝安的水环境已从发展“短板”变为城市“名片”,水清岸绿、鸥鹭齐飞的景色日益成为宝安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注脚。

今年以来,宝安的治水工作接连获得嘉奖,从年初宝安区水务局获评国家水利部“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先进集体”,到今年3月,宝安区固戍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沙井水质净化厂三期工程上榜深圳市水务工程质量安全评估“红榜”,再到不久前,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清淤及底泥处置工程获评深圳市2020年度治污保洁工程优秀项目,一个个有分量的奖项背后,是宝安水环境今非昔比、重焕新生的蝶变之路。

从“黑”到“清”,再由“清”变“美”,宝安水环境整治的步伐越发稳健,也探索出越来越多适应工业大区、人口大区的治水提质的经验与智慧。

南方日报记者 胡百卉

探索创新治水模式茅洲河旧貌换新颜

在洪桥头社区的党委书记办公室里,挂着两幅卫星遥感影像图:一幅拍摄于2005年,画面上的茅洲河,河面狭窄,河水浑浊;另一幅拍摄于2019年,宽阔的河道水质清澈,两岸的疏林密草生机勃勃。

对于生活在燕罗街道洪桥头社区的居民而言,水是许多洪头桥人的生活底色,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见证了茅洲河的变迁。“过去,茅洲河又黑又臭,沿岸边的厂房物业,白送给人家都不要,引来的一些高污染的低端产业,更是让沿岸生态雪上加霜。”洪桥头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称,近年来,茅洲河的水质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原来黑臭的沼泽地建起了燕罗湿地公园,公园水质基本达到三类水,河水清澈见底,不时能看到鱼儿游动,重现生机的“母亲河”成为了居民们休闲散步的“首选”。

如今,洪桥头社区所在的洋涌河段是茅洲河治理的核心河段之一,坐落着洋涌河新水闸、一座底泥处理厂、两座水质净化厂和一座二次净化水厂。

而纵观流经宝安区的茅洲河水系,蝶变已然发生。2020年,宝安以“全域雨污分流、全域消黑消劣”为总体要求,编制宝安区2020年“水十条”,并以此为统领持续巩固水污染治理成效,实现从消黑到基本消劣的重大跨越。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自2016年至今,宝安区累计完成投资约203亿元,先后铺开5464个施工作业面,一线工人累计进场3.5万余人次、投入机械设备万余台,高峰期时开工作业面一度达1586个、一线工人达到11000人。

特别是宝安区积极创新探索治水模式,为全区的治水提质工作“保驾护航”。宝安以茅洲河治理为先导,在全国率先推行“高强度持续投入全流域系统治理大兵团联合作战”“地方政府+大型央企”的EPC工程实施方式;通过“全面截污、雨污分流,全面清淤、修复生态,全面补水、活水保质”的“三全治理”技术路线,采取建管纳污、正本清源、初雨弃流、多源补水、生态修复、排水管理、监管执法、宣传引导等“八大举措”,实现“明、暗渠全河段达标,干、支汊流全流域达标,晴、雨天全天候达标”的“三全达标”治理目标。

截至目前,茅洲河1+18条干支流已稳定消除黑臭,根据2021年3月最新水质监测,宝安区3条河流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标准,13条河流达到地表水Ⅳ类水要求,3条河流实现地表水Ⅴ类水的目标。

近30%面积建成海绵城市打造会“呼吸”的生态城区

在不久前的清明节假期,茅洲河碧道试点宝安段成为不少宝安市民前去“打卡”的热门地点之一。“亲水活力公园的绿化非常好,绿树成荫、水草丰美,非常适合与家人一起来散步游玩。”市民张先生表示,在洋涌河水闸,还能从茅洲河上的至高点俯瞰一江碧水、两岸美景,城市与河流交织的景象令人难忘。

西起塘下涌,东至南光高速,全长约6.1公里的碧道沿途有碧道之环、亲水活力公园、洋涌河水闸、燕罗湿地公园、茅洲河展示馆等,如今已成为省级碧道建设试点段。

其中,位于茅洲河中段河湾处北岸的碧道之环是碧道的地标式建筑。据了解,碧道之环占地面积3.97公顷,融合科普、教育、便民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是生态、文化、民生廊道的碧道建设示范点。

除了目不暇接的自然景色外,碧道之环还是一座大型的海绵城市项目,区域内设置了湿地、生态停车场等,项目内建设的梯级湿地,通过茅洲河支流老虎坑水作为水源取水,利用原有地形高差及生物净化原理,对水质进行多层次过滤及水循环利用,净化后的水体不仅可用于园区内绿化灌溉及市民亲水体验,还将成为生物栖息地之一。

从“治水”到“提质”,近年来,宝安区着力推动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区生态设计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如万丰湖湿地、燕罗湿地公园、立新湖东南片区景观提升工程、四方公园、泰华梧桐岛产业园等,通过打造“会呼吸的”城市,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这些优秀的海绵城市项目充分突显出宝安海绵城市建设的高品质与区域特性,切实改善了城市环境和品质,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宝安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称,特别是以茅洲河碧道试点段建设项目为代表的优秀水务类项目,结合了宝安区河网密布的本底条件,打造出具有宝安特色的大海绵体系,为可持续的城市生态体系探索出新模式、新路径。

据统计,2017—2020年,宝安累计新增海绵城市建设面积64.3平方公里,完成既有设施专项改造226个,占建成区面积的比例为29.82%,提前完成2020年实现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目标。

出台2021年“水九条”九大任务绘就提质路线图

见微知著。过去一年,宝安区实现从“消黑”到“基本消劣”的巨大转变;新的一年,宝安区水环境整治的信心、决心更加坚定。

2021年,是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立足新发展阶段,宝安区提出在水质实现基本消劣基础上,实现从“治污”向“提质”转变,并确定全年的水污染治理形体目标——全区所有河流第四季度实现“稳定消劣、三全达标”,即稳定消除劣V类,明、暗渠全河段达标,干、支汊流全流域达标,晴、雨天全天候达标。

为此,宝安出台并实施2021年“水九条”,制定九大任务,具体包括深入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全面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纵深推进暗涵支汊流溯源纳污整治、强力提升排水管理水平、持续开展面源污染管控、系统构建河湖生态修复系统、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积极推进智慧水务升级完善、不断完善决策执行和协同联动保障机制等,为深圳创建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贡献“宝安力量”。

在此基础上,按照“项目化、责任化、表格化、时序化”的工作要求,宝安将“水九条”细化分解为38项具体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具体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瞄准6月底前、9月底前和12月底前三个时间节点实施九大举措,提出:年底基本完成污水零直排小区创建任务,污水零直排区面积不少于建成区的90%,各污水处理厂站进厂水BOD年均浓度分别达到100mg/L以上,全区所有污水处理厂站进厂水BOD年均浓度达到110mg/L以上,建成碧道35.35公里,茅洲河干流及其10条一级支流、其他21条入海河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V类,13条入库河流稳定达到地表水IV类。

“要坚持问题导向、解决思维,切实把存在的问题查清楚、解决好,对水质排名靠后的河流加强监测和整治,重点解决溯源纳污不彻底、面源污染、跨区河流整治效果不佳等问题。”宝安区委书记姚任强调,要坚持目标导向、全力以赴,扎实做好今年水污染治理巩固提升工作,对照“水九条”部署按时推进,重点抓好工程建设、水务设施应急保障和污水零直排小区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