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这些孩子多了一个“妈妈”,她做了啥?

进入4月,虽然未至立夏,但天气已经转向炎热。清明节期间,英德市波罗镇板水村委“童伴妈妈”邓金素利用假期走村入户,上门了解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情况,同时向他们普及森林防火、文明祭祀等知识,没走几户,邓金素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打湿。
图片
图为“童伴妈妈”邓金素上门探访时,为一女孩扎头发。
自2019年底加入由团中央发起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项目“童心港湾”,邓金素多了一个“童伴妈妈”的身份,成为全国首批100多名“童伴妈妈”中的一员。过去一年多来,她重点关注当地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和他们玩游戏、谈心、辅导功课等,与孩子们建立了亲密的联系,给予他们关心和关爱,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获选全国首批“童伴妈妈”之一
邓金素是波罗镇文化站的一名工作人员,在此之前,她曾就职于镇中心幼儿园。2019年底,共青团发起实施“童心港湾”项目,板水村被选为全国第一批项目试点村,邓金素也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00多名“童伴妈妈”之一。
“当时是团英德市委选的我,说综合各方面条件,认为我比较适合这项工作。”邓金素说,考虑到自己确实比较了解板水村的情况,尤其是当地孩子们的情况。此外,她认为这份特殊的“工作”很有意义,能够帮助很多有需要的孩子,当即就应下了。
当年11月,邓金素与其他“童伴妈妈”一起到四川参加学习培训,进一步了解“童心港湾”项目情况,学习如何做一个“妈妈”。据悉,“童伴妈妈”的职责主要包括联系本村留守儿童,履行登记建档、定期走访、指导督促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收集需求并及时回应、争取政策落实等。
图片
“童伴妈妈”邓金素陪孩子们画画。
学习回来后,邓金素很快便投入到“童伴妈妈”工作中。她前期通过大量的摸底走访,深入了解村里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比如哪家孩子父母在外打工以及做什么、哪家孩子家庭条件最困难、哪个孩子什么性格等等,做到“心中有数”。
让留守儿童感受更多关爱
因早期曾执教幼儿园,板水村很多小朋友还是习惯称呼邓金素为“邓老师”。“邓老师人很好,经常来村里跟我们一起做游戏,给我们讲知识,我们很喜欢她!”板水村留守儿童小颖说起“童伴妈妈”邓金素时一脸开心。
今年就读二年级的小颖,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父亲在镇上打散工,不经常回家,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里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小颖和弟弟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爱和母爱的长期缺失,导致小颖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和人交谈。
邓金素了解到小颖的情况后,积极介入,在探访时主动和小颖聊天谈心,慢慢打开她的心扉,了解她的真实想法,像朋友一样和她交心,又以老师的身份教她生活常识、学习方法、道德礼仪等,得到小颖及其家人的喜欢和肯定。后来,小颖出走多年的妈妈还主动联系邓金素,对她表示感谢并希望她能继续关注小颖的成长,邓金素还利用手机让她们母女视频聊天。
“其实农村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像小颖这样缺乏关爱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童伴妈妈’就是作为一个中间连接者,努力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关爱。比如小颖,她的母亲其实很爱她,但是可能没有途径去表达。此外,还要让这些孩子们知道,除了父母和亲人外,社会上还有很多关心关爱他们的人。”邓金素感慨道。
坚持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除了探访,作为“童伴妈妈”的邓金素,还有很多“工作”。比如利用板水村委石寨村小组综合文化室作为活动阵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当前所需的主题活动、志愿服务等。
“我们一般结合各种节日来制定一些主题活动,或者周末的时候开放文化室,与孩子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邓金素表示,因为板水村是全国首批试点村,没有太多经验可借鉴,而且每个地方的留守儿童情况也不同,为此,她经常和其他地方试点村“童伴妈妈”交流,互相学习借鉴经验做法,探讨难题解决方式。
图片
“童伴妈妈”邓金素和孩子们在做游戏。
邓金素还提到,虽然“童心港湾”项目落地波罗镇板水村,但事实上,在团市委、市妇联以及当地镇政府有关部门的推动下,“童心港湾”所提供的各类服务和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板水村,而是结合当地妇联、志愿者等工作,进一步扩展到全镇范围,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留守儿童。
“我们所做的工作看起来或许很简单,比如跟留守的孩子们聊聊天、做做活动,但是他们会觉得很快乐,觉得自己是被关心的、被关爱的。这对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性格铸造、‘三观’建立都很有帮助,避免他们钻牛角尖。”邓金素说,这个影响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个队伍,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在有爱的环境下健康快乐长大。
【记者】邓文燕
【通讯员】范文宇
【作者】 邓文燕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