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运河河北段文化遗产保护全覆盖

4月13日,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体系有关情况。目前,河北大运河构建起“1+6+1”省级规划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实现全覆盖,大运河河道水系正常年份全线有水,河道生态水量得到基本保障,河道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适宜河段实现旅游通航。

“两点一段”入列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河北段包含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卫河及永济渠遗址,以及白洋淀与大运河连通部分。河道总长约530余公里,流经河北省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及雄安新区等五市一区的21个县(区、市)。

大运河河北段沿线河道、减河、分洪设施、险工、水闸、桥涵、码头及沉船遗址等遗产丰富,有重要价值的运河本体遗存遗址30处,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谢家坝和华家口夯土险工“两点一段”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沧州市东光县连镇谢家坝和衡水市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是“糯米砂浆”古法铸造运河大坝技术的典型代表。

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贾乐堂说,大运河河北段人为损毁较少,堤防体系相对完整,保持了漕运时期河道的规模与形态,其中沧州至衡水段河道尤为突出,从东光连镇谢家坝到四女寺枢纽全长94公里的河道内就有88个弯,沿线“河、滩、堤、林、田、草”蓝绿交织,至今保留着原生古河道形态。

2025年适宜河段旅游通航

《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于2020年1月8日,以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实施。在落实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4个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增加了交通体系建设和土地利用两个省级专项规划,构成 6个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为了指导沿河各市县景观和建筑风貌规划设计,还专门编制了《河北省大运河整体景观和建筑风貌规划》,以上共同构建了河北省“1+6+1”的省级规划体系。

规划提出,到2025年,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实现全覆盖,大运河河道水系正常年份全线有水,河道生态水量得到基本保障,河道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适宜河段实现旅游通航。绿化生态廊道建成,建成一批代表运河特色文化的旅游示范项目,形成河北省大运河文化旅游统一品牌。到2035年,河北段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大运河河道水系正常年份全线通水,河道生态水量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带作为文化生态发展走廊全面建成,与大运河沿线各省(市)共同打造形成世界知名的“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

构建博物馆展示体系

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表示,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建立健全分级分类保护名录和档案,持续推进考古工作,分期分类分批实施保护工程,建立安全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提升保护、管理、监测的整体水平。严格管控周边历史风貌,切实维护遗产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文化的延续性。同时,构建综合博物馆+专题博物馆+展示馆(或陈列馆)的博物馆展示体系;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次文化遗产现场展示体系,阐释运河文化对两岸经济社会生活的作用。

“到2025年,生态空间布局基本形成,绿色生态廊道全面建成,违法违规项目有效控制,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赵根喜说。

在生态环境领域,河北省将强化生态空间保护与用途管制,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统筹大运河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划定并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打造蓝绿交织、和谐自然的生态空间格局。同时,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强化大运河林草资源、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加大白洋淀、衡水湖、南大港等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力度,加强多水源联合调度,严格管控地下水开采,促进大运河生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