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山海情》:宁夏一家酒庄托起的致富梦

图片
四月,春风吹暖,万物复苏。位于北纬38度线上的贺兰山东麓的红寺堡,葱葱郁郁的葡萄藤一直延伸至山脚下。
再过几个月,一串串葡萄便会挂满藤蔓,之后被采摘下来,送到酒庄,经过筛选、除梗、破碎、榨汁、发酵等阶段,最终被酿成馥郁的琼浆。
很难想象,位于宁夏吴忠市的红寺堡,开发不过20年时间,已成长为享誉全球的“中国葡萄酒第一镇”,这一望无际的葡萄酒产区,也曾是一片茫茫戈壁荒滩。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一批寻求创业机会的有志者,满腔热情地投身荒漠,撒下“新生”的种子。
宁夏自古就有种植葡萄的传统,红寺堡区的开发却不过20年,凯仕丽便是走进红寺堡的第一家酒庄。从2002年开始,这家本土红酒企业凭着一股韧劲,历经数年的造林、垦荒,在干涸的土地上,开辟出了2万多亩葡萄园。
在凯仕丽等企业的推动下,如今葡萄酒已然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红寺堡产区几可媲美国际成熟葡萄酒产区,处处藤蔓缠绕、葡萄飘香。
1
沙漠长出的葡萄园
红寺堡位于种植葡萄的黄金地带。
贺兰山自北向南绵延200多公里,巍峨的山脊作为天然屏障,挡住了北边的寒风和西边的黄沙,流经宁夏的黄河为葡萄的灌溉提供了充沛水源。
“一山一河”使贺兰山东麓形成了日照时间长、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的独特气候,使葡萄的香气、色素、糖酸度等表现优异、病虫害少,适宜生产中高档葡萄酒。
看中了红寺堡特有的风土条件,2002年,几个广东人从千里之外的南方来到宁夏,一口气租下5万亩荒漠,从此开始种植葡萄、建造凯仕丽酒庄。当时水、电、路都不通,创业之初遇到的阻碍超乎想象。
当年的红寺堡是原西海固居民的集中安置区域,除了一条坑坑洼洼的泥泞公路和几间简单的房子,可谓一无所有。由砾石和沙粒组成的土地,植被稀少,农作物难以成活,产业基础极为薄弱。
“好的葡萄酒,七分靠葡萄,三分靠酿造”,业内的一句话道出真相,葡萄作为原料基础,对于葡萄酒的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
图片
企业诞生之初,凯仕丽团队便深信,“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要生产出媲美国际成熟产区的高品质葡萄酒,第一关就是种植葡萄。凯仕丽原本打算投入3000万元,没想到,单要做好第一步,就花掉了所有预算。
酿酒葡萄的种植,对土壤的肥力和排水性等具有一定的要求。纯粹的沙漠土壤缺乏营养,不可能种出好葡萄,需要挖开地表土壤埋下有机肥料。
于是,在20年前以人力为主的耕种时代,凯仕丽带领着一批红寺堡当地居民,靠着双手和铲子挖开一寸一寸的沙砾,埋下牛粪、羊粪、秸秆,单是收购牛粪便花了上千万元。
肥料埋进去后,紧接而来的困难在于灌溉。红寺堡常年少雨,幸运的是,2003年,当地政府完成了一项引水工程,将黄河水引入当地,葡萄园距离水源约10公里,为了给葡萄园带来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凯仕丽不仅修建了水渠,还在基地里开挖沟渠。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凯仕丽粗略统计,至今光是开挖的沟渠就长达130公里。
好不容易,葡萄种下去了,但在炙热的阳光照射下,幼苗很难存活。2005年,凯仕丽栽下了2万亩优质葡萄,种下去的苗第二天风沙一吹,就被沙子淹没了,损失惨重。恶劣的环境没能逼退凯仕丽,他们一边精耕细作,培育葡萄基地,一边完善配套,推进葡萄酒酿造车间的建设。
图片
长达5年的耐心守候迎来收获,2007年,第一茬葡萄挂果,两年后,酒庄酿出了第一批葡萄酒,投入开始进入回报期。
将一颗颗葡萄变成美酒,背后是一系列繁琐的流程,采摘筛选、除梗破碎、入罐发酵、监控比重、倒罐洗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关。
为保证葡萄酒的纯正品质,凯仕丽采用国际最严苛的O.I.V标准,遵循法国传统酿酒工艺,葡萄酒采用进口橡木桶陈酿。
图片
目前已建成现代化运作的大型酿酒车间,如果全力开动生产线,年产量可达3.25万吨,但实际产量仅有500多吨,原因在于,凯仕丽希望控制产量以保证质量。
在创立之时,凯仕丽便提出有机种植的理念,不打农药,注重环保。2016年,凯仕丽酒庄的葡萄园通过有机标准认证,植物生产及加工生产双有机。
凯仕丽负责人与记者交流时,用“很苦”来形容当时种植葡萄的经历,“投入很大,而且要坚持不容易”。
现在回过头来看,凯仕丽酒庄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冒险,当时国内的葡萄酒市场远未普及,即便红寺堡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时做的所有事情都存在极大不确定性。
2
一瓶酒带来的改变
并非所有葡萄都适合酿酒。新疆的葡萄甜度较高,直接吃口感会非常好,但是甜度太高,如果拿来酿酒酒精度数偏高,后续还要去糖化,所以并不适合酿酒。
贺兰山东麓产区特有的风土条件,使葡萄在酸度、甜度、果香、单宁、酒精等决定葡萄酒品质的因素上,有着优异的平衡度,让当地的酒庄得以酿造出具有“甘润平衡”东方风格的葡萄酒。
苦尽甘来。2019年,凯仕丽的“2015神话干红”葡萄酒,摘下了第11届金樽奖最高奖项——金樽大奖。
图片
“2015神话干红”获2019年金樽大奖
20年间,凯仕丽与当地政府、民众可谓相互扶持,相互成就,红寺堡这个新移民城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西海固曾经“苦瘠甲于天下”,1999年,中央决策兴建扬水工程,在宁夏地势平坦的红寺堡开发耕地,搬迁安置移民。
凯仕丽的创始团队初到之时,刚搬迁3年的红寺堡无水、无电、无路,一眼望去,不见一棵树,风沙肆虐,“一碗饭半碗沙”。居民多以挖煤、种地为生,不少人住的还是土窑房,用的是煤油灯。
凯仕丽在发展过程中,让1万多人次的当地农民加入到葡萄园的建设中,参与从选种、育苗、灌溉、管理、梳果,到采摘各个环节,让他们在家门口也能挣钱养家。据统计,迄今凯仕丽累计支付农民工的工资超8000万元。
凯仕丽酒庄负责人回忆道,酒庄创立初期,每次发工资前,他们需要驾车去到百公里之外的银川,从银行取回现金。往返的唯一一条路,满是沙石,路况危险,但为了准时给农民工发工资,每个月都要冒险走一趟。
他提到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早期农民是走路上班,工作一段时间后,开着摩托车上班,现在是开着小汽车来上班。从交通工具的升级迭代,可以一窥这些年当地农民生活水平发生的巨变。
授人以鱼之时,凯仕丽也在授人以渔,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免费为农民提供葡萄栽种管理的技术培训,为当地培养了1000多名种植葡萄的专业人才,使他们能够依靠种植酿酒葡萄,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迄今已有万户农民因此实现了脱贫致富。
图片
凯仕丽获颁“最具潜力中国酒庄”
从戈壁到黄金产区,更直观的是生态环境的变化,凯仕丽陆续修建了90公里的环园区道路,120公里的园区内道路,130多公里的沟渠,以及1500多亩园区防风林,一副“塞上江南”的图景徐徐展开。
至今,凯仕丽在红寺堡区陆续投入资金近4亿元,主动纳税6000多万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图片
如今,红寺堡的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共有酒庄18家,年产成品酒800万瓶。依托当地独特风土而生的葡萄酒产业,开始成为红寺堡移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
红寺堡也焕发出新兴城市的活力,常住人口20多万,城乡绿荫掩映、阡陌纵横,动力电、公交车、4G网络等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
而凯仕丽也因为常年扎根此地,并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2020年其产品被列入第七批国家扶贫办扶贫产品目录,并获得21世纪中国最佳商业模式评选——精准扶贫优秀企业奖。
3
做适合中国人的酒
长期以来,进口葡萄酒一直占据着国内葡萄酒市场的半壁江山。近年来随着国产葡萄酒的品质提升,在国际评选中频繁获奖,中国产区在国际市场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强。同等售价下,进口酒的品质不如国产酒。
相比具有数百年历史积累的国外品牌,成立不过20年的凯仕丽还非常年轻。很长一段时间里,凯仕丽一直在默默打磨葡萄种植、红酒酿造,未急于走向市场,产品仅面向少数企业内部集中采购,也没有建立线下销售渠道和进行市场营销,因此在消费者中知名度不高。
20年磨一剑,凯仕丽终于等到了发展的契机。
历经30多年发展,宁夏葡萄酒产业走出了一条“小酒庄,大产区”的路径,得到国际葡萄酒界的认可,并造就了宁夏独具特色的“紫色名片”。
图片
同时,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也为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打入一剂强心针。2020年8月,工信部发布公告,废除《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鼓励相关行业组织积极发挥作用;同期,商务部宣布,对澳大利亚的进口葡萄酒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澳大利亚作为中国第一大葡萄酒进口来源国,进口限制将增加国产葡萄酒的市场空间。
2020年9月中欧双方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被纳入特色地理标志产品;11月,中国酒业协会发布《中国葡萄酒产区团体标准》,规范中国产区,定义了“中国葡萄酒口味”标准。
而在市场层面,年轻消费者对国产葡萄酒的认可度也在提升。2021年1月,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带动剧中红酒热销,让消费者熟悉了贺兰山东麓的名字,也让国产葡萄酒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如果说以前凯仕丽给人的印象是低调、传统,如今身上则多了潮流、年轻的标签。
酒香也怕巷子深。2019年以来,凯仕丽开始探索与消费者建立直接、深度的接触,开通天猫旗舰店、利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营销、联合KOL直播带货、赞助综艺节目等,由此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尤其是时尚女性的追捧。
2020年,凯仕丽携手国民综艺IP《中国好声音》,作为指定红酒品牌在节目中频频亮相,同时依托短视频的营销玩法,在抖音展开#一开口就红了#挑战赛。这一系列尝试,在助力品牌年轻化之时,也提升了知名度。
图片
凯仕丽成为2020年《中国好声音》指定红酒品牌
从产品上也可以看到,凯仕丽更愿意以创新和包容的心态,酿造出符合中国人口味的国产葡萄酒。在这一超前理念下,凯仕丽非常注重对风土的研究。靠近葡萄园入口处的道路两旁,凯仕丽专门划分出200亩的园地,用于栽培、选育适合不同地块生长的葡萄幼苗。
以专门针对女性消费者口味的马兰花桃红葡萄酒为例,其瓶身纤细,酒液呈红石榴色,口味清爽,具有莓果味与花香相间的半甜口感,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产品多样化、高品质的背后,凯仕丽始终坚持高性价比。在现有的产品系列中,无论是入门级别的绿洲干红、马兰花桃红,还是斩获金樽大奖的2015年神话干红,价格都接近大众日常的消费水平。
相比于西化的葡萄酒教育,凯仕丽更希望以中国化的培育,推动国产葡萄酒与中国餐饮的搭配,让葡萄酒成为消费者生活的一部分。
这一理念从一个小细节中可以体现。传统葡萄酒多用软木塞密封,需借助专门的开瓶器打开,凯仕丽的部分产品采用金属螺旋盖,单靠手就能扭开,虽减少了些许仪式感,但减少繁琐的流程,降低了饮酒门槛。同时,生产小瓶装的葡萄酒,便于携带和饮用,随时想喝就能喝。
当然,要实现更大的市场覆盖,这些还远远不够。增加现代化配套设备投入,实现大规模化生产,加大向年轻人的品牌营销力度,已被凯仕丽提上日程。
这家刚成年的国产葡萄酒“新贵”,故事才刚刚展开。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记者李惠琳 编辑江一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