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麻江“种粮大户”忙“科研”

图片
4月12日,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高志红在麻江县河山村指导杨梅产业技术。(南农驻麻江工作队供图)
新华社贵阳4月15日电(记者刘智强)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最近出了件新鲜事,种粮大户赵祥榕和大学教授联手“转化”山地水稻栽培技术的项目,通过了贵州省科技厅立项,获得科研经费支持。
4月12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优质稻高产实验示范田里,微耕机正把水田平整,赵祥榕和带着研究生赶来的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刚华一起,商讨播种育苗。
个子不高、今年37岁的赵祥榕,是麻江县贤昌镇高枧村村民。高中肄业后到江苏打工发现沿海优质米售价高、销路好,于是返回家乡,利用麻江是“中国锌硒米之乡”的优势,种植优质水稻。
图片
4月12日,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刚华(左二)带着学生与种粮大户赵祥榕(右一)商讨水稻播种育苗。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记者看到,赵祥榕收到的《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为“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类别,总体目标是“解决贵州山区水稻生产劳动力短缺、用工难用工贵,肥料农药投入过度,环境损失风险大、水稻产量不高等问题,实现水稻栽培技术规范化”,“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太重要了!没有科技支撑只能‘看天吃饭’。”赵祥榕坦言尝到了科技的甜头。2018年,麻江发生特大洪水,沿河梯田里他种植的水稻秧苗全部被淹。接到求援的李教授从南京辗转赶到,给予排水、补肥技术指导,创造了平均亩产666.1公斤的高产纪录。自此之后,他投入很大精力学习科技种田,尤其是向李教授讨教。
从2012年至今,按照教育部部署,地处沿海地区的南京农业大学一直结对定点帮扶西部地区的麻江县。麻江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李玉清介绍,南京农业大学在锌硒米、菊花、红蒜等产业方面展开扶贫,助推“党建兴村、产业强县”,成效显著。2019年,麻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帮扶内容转向支持乡村振兴。李刚华教授担任了麻江县锌硒优质稻米开发专家,每年都要多次来到麻江县,参与科技扶贫。
图片
4月12日,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房婉萍在麻江乡村现场“会诊”茶叶生产。(南农驻麻江工作队供图)
联手“转化”的这项科技项目,是以南京农业大学参与的获奖成果《我国水稻主产区精确定量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为基础。李刚华对记者说,希望能有更多像赵祥榕一样踏实、认真的农民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他们致富插上“科技的翅膀”。
赵祥榕家中柜子分类摆放着“种植生产档案”“基地气候记录”等文件夹。他和妻子有一项固定“作业”,即将每天气温填入表格并绘制成趋势线,同时登记当天的风力、湿度、气压。“传统种田看节气,而要想优质、高产,还要考虑气象变化。”赵祥榕说。
这项科技项目具体技术经济指标包括:集成单季粳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1套,稻谷亩产由500公斤提升到600公斤,建成示范基地200亩等。按项目实施要求,赵祥榕还要到另外一个县的四个脱贫村,开展科技培训服务。
贵州省科技厅副厅长安守海对记者说,这个项目让沿海地区大学的科技成果在贵州“落地”,让贵州农民在联手“转化”中学到了先进技术,可谓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