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革命文物的故事|借粮条

一张借粮条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行、王屋二山环抱中,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历史悠久,为尧舜夏冀州之域,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战国时叠属韩、魏。西汉初(公元前206年)置县,属河东郡。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阳城县。在置县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文风长盛,名人辈出。
阳城县文物博物馆内珍藏着一件特殊的文物,是一张“借粮条”。
1938年4月11日,唐支队司令员唐天际指示民运科长向驻地横河镇外郎庄村张江借粮5石,约合500斤,并郑重打了这张借粮条。
这张珍贵的借条,历经三代人精心保存,直到1991年被中共阳城县委、县人民政府发现。
1992年1月,中共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还粮仪式。
这张借条,不仅见证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优良作风,更体现了晋豫边根据地军民鱼水般的深厚情谊。
在1938年春荒时节,以张江为代表的老区人民,宁可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把家中仅有的粮食送给革命队伍,这是何等深厚的信任。
在如此坚实的群众基础上,中共晋豫特委和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队在阳城县横河镇下寺坪村成立。唐天际任司令员,李敏之兼任副司令员,游击队统一佩戴“八路游”臂章。这支活跃在阳城大地的人民子弟兵队伍,挥戈浴血,奋勇杀敌,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唐支队”。
图片
唐天际
为广泛开辟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发展抗日武装,抵御日军进犯,唐天际把抗日游击队建立在牢固的群众基础上。阳城人民热情支援子弟兵,筹军粮,做军鞋,送军衣,站岗放哨,搜集传送情报,帮助支队建设,配合支队打击日伪。他们主动开展山地游击战,配合八路军参加了一系列战役。
1938年7月与徐海东率领的115师344旅在阳城芦苇河畔打响了著名的町店战役,保卫了太行八路军经晋豫边到延安的兵站线。
图片
从1938年初到1940年5月,晋豫边根据地与“唐支队”虽然只存在了短短两年时间,但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却永垂史册!
图片
老区人民永远无法忘怀八路军唐支队曾经在阳城与大家一起共同战斗的岁月。1985年,阳城县委、县政府特意派代表去看望唐司令员,时年82岁的唐天际见到来访的老区人民,想起曾经在阳城这片革命热土战斗的岁月,百感交集,当场写下了“英雄阳城”四个大字,并嘱托一定要将他对老区人民的思念之情带回去,一定要把老区建设好。
(卢牡丹/文)
(作者为阳城县文化和旅游局特约讲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