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声回响|再访中益乡:大山小康路 日子比蜜甜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习近平

中益乡华溪村新貌。

4月的清晨,山林叠翠,溪流沁碧,鸟语啾啾。雾气刚散,村民陈朋就背着背篓、拿起锄头,来到黄精种植基地做管护。

眼看一畦畦黄精已经快齐腰高了,陈朋不由得百感交集。他还记得,两年前总书记来这里时,黄精还只是苗苗,如今快要长成收获,叫他怎能不喜?

“幺儿,饭好喽!”母亲马培清扯着嗓子,招呼他回去吃早饭。虽然已经88岁了,老人家的精神还健旺得很。

马培清一家所在的华溪村,地处武陵山,坡高谷深,峰峦叠嶂,历来属贫瘠之地。村里几代人,终日围着“巴掌田”耕作,不曾走出过大山。2014年建档立卡时,贫困发生率达18.5%。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武陵山区,来到华溪村,实地了解“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鼓励大家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两年过去,漫步在今日的华溪村,处处生机盎然——校园换新颜、书声满山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发愁,住上安稳房、产业务工忙,人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迎来了蜂蜜般的甜日子。

新生活——

荷包鼓了,看病容易了,教育质量更高了

在黄精地里,陈朋给记者算了笔账,过去一年,依靠管理黄精、养蜂、土地分红和就近务工,一家人收入在8万元左右,比之前又提高了两成。“现在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我浑身都是劲。”陈朋说。

不仅是陈朋,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华溪村村民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2020年底,全村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的0.8万元增长至1.5万余元。

“现在不愁吃穿,身体不舒服了打个电话,还有家庭医生上门服务。”老党员马培清说,总书记来考察时,还特意叮嘱她保重身体,“我都记着哩!”

2020年8月,新修建的中益乡卫生院正式投用。

2020年8月,新修建的中益乡卫生院正式投用,新院不仅配备了内科、外科、妇科等临床科室,还专门建设了中医馆。乡卫生院副院长刘新江介绍,如今华溪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就医综合报销比例90%以上。

总书记曾关切地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如今,中益乡小学综合楼、宿舍楼已落成使用,学校还扩建了食堂,新铺了塑胶操场。离校较远的43名学生全部住进了明亮的新宿舍。

中益乡小学,何丹利用学校新添置的远程教育设备,与外教一起教孩子们学英语。

响应总书记号召,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投身乡村教育。毕业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的英语老师何丹,就是其中一位。

自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起,何丹利用学校新添置的远程教育设备,与外教一起教孩子们英语。学校还与重庆人和街小学结成对子,让共享课程成为孩子们的学习常态。

中益乡的学龄前儿童有了自己新的幼儿园。

在小学不远处,占地约3500平米的中益乡幼儿园也已建成投用,目前共招收了46个孩子。“之前与小学共用场地时只能招一个混龄班,3到6岁在一起。”幼儿园负责人谭江琼说,“新幼儿园的投用,不仅孩子们有了活动和学习场地,家长们也更能放心投入到产业上去。”

新思路——

资源活了,产业稳定了,生产水平提高了

华溪村能如期脱贫,产业发展是根本。

2017年之前,华溪村主要种植苞谷、红苕、洋芋“三大坨”,青壮年到外务工,村集体收入为零,是典型的空壳村。为此,村里进行了“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村里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合作社与16位农户共同出资成立中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293户村民将1088亩土地入股,同时427户1280人确认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合作社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盘活已有资源。

华溪村坡陡谷深,花开四季,有着悠久的中华蜂养殖历史。传统养蜂靠天吃饭,没有技术管护,也找不到销路。华溪村党支部副书记罗浩说,乡政府特意举办技术培训班,免费提供蜂苗,还引进龙头企业,解决销售问题。

管护难题解决了,也不用为卖蜂蜜发愁,大家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2020年底,华溪村养蜂规模增长至1200群,全乡达到8000余群。

合作社做的第二件事,是将流转给村集体的1088亩土地,用来种植黄精、脆桃、西瓜等。村民可以返包土地,从事黄精等管护工作,每年拿工钱,收获后还有20%分红。

同时,华溪村还探索建立兼顾股东、困难群众、村集体三方利益的共享机制,把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收入的60%为全体社员分红,30%作为全村“两不愁三保障”基金临时救济困难家庭,10%作为村集体公益金,让全村人都能受益。

“以前说起小康,总感觉很远,现在大家都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说,乡亲们的钱包越来越鼓,越来越有盼头。

中益乡黄精育苗基地,村民在大棚里管护黄精苗。

新风貌——

不等不靠了,心思活泛了,精神穷根拔掉了

过去,华溪村村民有个习惯——从11月份到次年4月份不下地干活。而且一年四季总有人喜欢打打牌、喝喝酒,遇事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

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之初,一听说要流转土地,就有不少人跳出来反对,宁愿撂荒也不愿流转。

怎么办?“党员带头!”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决定先从思想上做好解释工作。

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村干部们挨家挨户敲门做工作,终于打破了僵局。

特别是2019年4月总书记来到华溪村亲切看望乡亲们后,大家的干劲更足了。“牢记嘱托战贫困、感恩奋进奔小康”已深入人心。

脱贫攻坚以来,华溪村党支部新增了3名预备党员、4名积极分子,抗疫期间有4名年轻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培养了“90后”本土人才2名,队伍结构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原本爱喝酒混日子的陈朋,经过村里党员干部的教育,转身为致富带头人,还积极要求进步入了党。

在村党支部引领下,村里建立乡风文明积分制,成立蜜蜂志愿队,引导村民自力更生、勤劳致富、邻里和睦。

曾患鼻癌因病返贫的张剑峰,靠医保兜底治好了病,不等不靠,现在养了35群中蜂,还当上了护林员,一年收入7万多元。

党员带头跑,能人帮着跑,广大村民主动跑,乡亲们的精神风貌彻底更新,干事创业的劲头越来越足。

中益乡华溪村,村民们一起努力“奔小康”。

新起点——

目标定了,蓝图画好了,乡亲们准备好了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2020年仅夏季两个月,在偏岩坝经营农家乐的花仁淑毛收入就达4万元,远嫁的女儿也带着女婿回来创业。过去一年,偏岩坝有2家农家乐收入在10万元以上。“现在到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集体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突破了2000万元。”王祥生说。

华溪村偏岩坝9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

产业兴,人气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返乡。王祥生说,村里已经回引了6名本村大学生,参与村支两委及村集体经济组织事务。

乡村振兴,找准定位很重要。围绕蜜蜂这个特色产业,中益乡的发展思路越来越开阔。“我们打造了蜜蜂科普馆、蜜蜂游乐园、蜜蜂研学主题院落等一批项目,正陆续投用。”石柱县委常委、中益乡党委书记谭雪峰说,未来,将重点围绕“中华蜜蜂小镇”主题定位,坚持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大研学”旅游业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此外,依托石柱县农旅集团,中益乡组建中华蜜蜂小镇公司,联合7个村成立“益起奔跑”旅游公司,促进村集体经济由农业向旅游深度转型。

好消息还在不断传来。2021年3月2日,重庆正式对外发布“三峡库心·长江盆景”跨区域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重庆将倾力打造这张“世界级名片”,其涉及的核心区域就包括万州、忠县、石柱三个区县。

其中,石柱编制了以中益乡为重点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发展规划,作为“三峡库心·长江盆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示范带,共涉及农业农村改革、产业升级、文化升级、基础设施等77个重点项目,目前正有序推进。

随着规划落地,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乡村大画卷在中益乡徐徐展开。

中益乡新貌。

“既然党的政策好,更要努力向前跑。”两年前,总书记的叮嘱大家牢记在心,扎实践行。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站在新起点上,总书记又提出新要求,更是为巴渝儿女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不怕辣椒辣,敢吃黄连苦,换来蜂蜜甜。大山里的小康路,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开阔!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