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的世界》16日在阿克苏开展

《良渚的世界》布展现场。图由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提供

天山网讯(记者赵梅报道)玉琮是良渚文化最富代表性、最神秘的器物。4月16日起,包括玉琮在内的129件(组)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重要文物,将在阿克苏展出。此次名为《良渚的世界》的展览由浙江省博物馆和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联合举办,旨在向新疆观众“讲述”良渚的故事,让观众走近5000年前的中国早期文明,也让更多人了解良渚古城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古城遗址因最早在杭州余杭区良渚镇发现而得名。考古学家对良渚古城遗址不断研究并证实:距今5300—4300年期间,在中国南方的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曾经存在过良渚文明。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成果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全国统编中学历史教科书已将良渚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据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何秋雨介绍,“此次展览的129件(组)重要文物,是对良渚人日常生活、精神世界等方方面面的展示。这些文物中,以加工精美的玉器最具特色。”

记者从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了解到,本次展览是“我爱浙疆·文润百年”文化润疆“百万”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展览将持续到8月底结束。

《良渚的世界》布展现场。图由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提供

《良渚的世界》布展现场。图由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提供

继续阅读: 良渚文物“讲”故事

玉琮。图由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名称:玉琮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瑶山遗址出土

文物介绍:礼器,整体呈扁矮的方柱体,中间对钻孔,外方内圆,孔壁打磨光滑。以转角为中轴琢刻四组神人兽面纹,每组图案的中段又被横向浅槽分成上下两节。上节的神人纹顶端刻两组平行弦纹带以象征羽冠,下节的兽面纹嘴内可见上下两对獠牙。主体纹饰周围饰以繁密的卷云纹,精巧美观。

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形体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体均饰有或繁或简的神人兽面纹。由于没有确切的文字记录,有的学者根据其造型和纹饰特征,推测其为巫师祭祀天地、沟通神灵的一种法器,其具体使用方法还有待考证。

玉钺。图由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名称:玉钺

出土地点:湖州市吴兴区升山出土

文物介绍:礼器,器身基本呈“风”字形,双面刃、正锋。上端有一规整的对钻孔,顶部正中残留小半个圆孔,也是对钻而成,整器磨制光滑。

玉钺由作为工具和武器的石钺发展而来,并失去实用意义成为军权的象征。良渚文化时期,玉钺与玉琮、玉璧一起构成了用玉制度的核心,是显贵阶层特定身份地位的象征。一柄豪华的玉钺包括钺身、柄、柄上端的瑁和下端的镦。玉钺一般出土于高等级墓葬中,数量不多,有刻纹的目前仅见反山12号墓一件,双面刻有神人兽面纹和鸟纹,极其珍贵。

玉璧。图由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名称:玉璧

文物介绍:礼器。器身扁平,中间有对钻而成的孔,通体素面无纹。

玉璧是良渚文化中常见的一种玉器,多素面,少数有鸟立柱、鸟形刻符等纹饰,在良渚墓葬中大量出现,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胸腹以下直至脚端的部位。玉璧一般被认为是祭天用的礼器,也有学者认为是财富的象征。

双系黑陶壶。图由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名称:双系黑陶壶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长坂出土

文物介绍:日用器。灰胎黑皮,敞口,长颈,口沿处对称二小系,扁鼓腹,高圈足,造型小巧精致。

良渚时期陶器大多采用快轮拉坯的方式,其中以胎质细软,打磨光亮漆黑的黑皮陶最为典型。少数薄胎黑陶,胎壁厚仅1.3-2毫米,制作十分精良。

三角形石刀。图由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名称:三角形石刀

文物介绍:农具,整体略呈三角形,单面刃,后端做出柄把及系绳槽,可用于破土或除草使用。

石刀、石犁等制作考究的石器出土,意味着良渚的农业已进入犁耕稻作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