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尧:天天都有新花开

图片
康师尧
图片
她在丛中笑 康师尧作
图片
秋意图 康师尧作
图片
花丛处处起高楼 康师尧作
图片
芙蓉 康师尧作 本稿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记者 李卫翻拍
“我们要像蚕一样将最后的一根丝都吐出来贡献给人民。”这是康师尧在一幅描绘春蚕的画作上的题词,也是他自己一生执着追求艺术和为人民奉献的真实写照。
提起长安画派,大家的印象多是以石鲁、赵望云为主,他们的作品以描绘浑厚的黄土高原为背景,以红色革命和乡村生活为题材,画风雄浑粗犷、大气磅礴。而康师尧是长安画派中唯一一位花鸟画家,他的画作兼工带写,自成一家,风格以清新、典雅为主调,恰似一缕清泉,为长安画派注入了清新之意。
60年前,长安画家给山水画开辟的一个新天地
4月初,天气乍暖还寒,“回长安”中国美术馆藏陕西作品精选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继续展出,人们得以在家门口欣赏到回归故乡的陕西艺术精品。这是时隔60载珍藏于中国美术馆的长安画派精品回到了故乡展出,是一次省亲与回望,也是传承与前瞻。
记者在三楼展厅看到康师尧的《献给祖国的一束花》组画和《芙蓉》画作,不少观众在画前久久驻足观赏。他的这组作品笔墨娴熟精巧,清新典雅,细腻逼真,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说起长安画派的命名,当然和1961年的进京展有关,而康师尧在此次进京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0年前,以石鲁、赵望云、何海霞、方济众、康师尧、李梓盛等画家为代表的西安美术团体,在北京等地组织了一次巡回展,在中国画坛引起轰动,受到中国美术界的高度赞誉,被称为“长安画派”。长安画派对中国画传统笔墨的形式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与尝试,他们提出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对中国画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当时石鲁等人把拟进京作品全部精选了一次。石鲁、赵望云、何海霞、康师尧、方济众、李梓盛等人的作品共计250件左右,由康师尧负责送往北京,请美协总会领导审阅。从1961年8月中旬送作品到北京再到展览开幕,历时一个半月。北京筹展期间,康师尧、方济众就住在文化部东四招待所,每日步行到美术馆处理工作,为画展顺利开展做了大量筹备工作。
1961年10月1日,美协西安分会国画研究室习作展在北京开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篇幅介绍了画展并发表短评,反响十分强烈。 蔡若虹认为这是“近年来美展中的一颗原子弹,它炸开了一个新局面,炸出了一条新路子”。中国美协副主席叶浅予认为,西安画家给山水画开辟了又一个新天地。
这次展览以及之后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等地的巡回展出,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奠定了长安画派在全国的地位,标志了长安画派的崛起。
长安画派中唯一的花鸟画家
作为长安画派的主力,康师尧将一生的精力都倾注到了对国画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中。
康师尧(1921—1985),笔名康巽,河南博爱县人。他1941年入四川江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就读,师从唐一禾、张肇铭先生学国画,以工笔花鸟、仕女为主,兼工写意。 他自少时就对民间工艺有极大的热情,痴迷于搜集各种民间刺绣和小工艺品。刘曦林说:“他原本就有适合于工笔画的条件,正如他青年时代喜演青衣,喜剪影,喜刺绣,甚至会针线活那样,体现着他细致文雅的个性因子……”康师尧在艺专求学的第一年选修了工艺方向,后来改学国画。1944年毕业后,康师尧在西安火柴厂谋了一份职员的差事,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康师尧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一直坚持着国画创作。
1952年,康师尧加入中国美协西安分会和赵望云主持创建的西安国画研究分会,成为专职画师。浓厚的艺术氛围,为康师尧的艺术成长与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土壤和机会。1956年,康师尧任美协西安分会国画院研究室主任,与石鲁、赵望云等共研画艺,致力于中国画的创新,其艺术风格也日臻鲜明成熟,成为长安画派中花鸟画创新的主将。
在“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倡导下,康师尧不仅师法古人,更重视师法自然,积极探索中国花鸟画的创新。他对传统中国画技法进行认真学习和研究,同时又十分重视到大自然里去观察,勤于写生。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天南海北,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他的花鸟画从内容到形式均有创新,既有旧时代文人情怀,又含新时代文人精神。他善于描绘花鸟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活泼生气,又精于表现画家的心灵感受和动人想象。他注重写生,善用灵巧多变的笔墨,色墨结合,以色助墨、以墨显色,为画面增添韵律。
1959年,康师尧参与人民大会堂陕西厅总体设计,并设计皮影屏风作品和三蓝地毯《狮子滚绣球》。他的工笔重彩画作《柳荫鸭群》参加庆祝“国庆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1961年,康师尧同赵望云、李梓盛、何海霞等人深入秦岭,在宁陕县火地塘林区写生,创作的《银星海棠》《菊石》《芙蓉》《秋意图》等作品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轰动全国的美协西安分会国画研究室习作展。
1973年,康师尧调入西安特种美术工艺厂工作,从事工艺设计,为陕西国宾馆创作了《岁寒六友》《迎客松》等多幅作品。1975年,康师尧又调入西安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研究室工作,先后担任艺术顾问、副总工艺师。1979年,他参加人民大会堂陕西厅的陈设更新工作,担任总体设计,并创作陈设画《秋声》《竹石小鸟》。此外,他还多次参与延安鲁艺、西安人民大厦、西安飞机场、郑州火车站等重要地标的艺术陈列设计工作。1984年,他受聘为陕西国画院副院长。
专家评价康师尧的画作以清新典雅为主调,兼工带写,自具风貌。其作品立意新奇,用笔凝重爽利 ,潇洒中不失精密严格的法度,僻涩中具清新俊逸,手法丰富,题材广泛,且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他的许多作品立意,都是与时代脉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虽然描写的是一花一木,一草一虫,但他将自己的激情赋予了物象以新的生命力和象征意义。
“画花如画人。”康师尧固守着属于自己的典雅与清新的风格,给大气磅礴的长安画派带来了似水柔情的一面。他的代表作品有《芙蓉》《秋意图》《秋老珠红》 《咏梅诗意画》《竹林小鸟》和《献给祖国的一束花》(组画)等。《献给祖国的一束花》(组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他先后在重庆、北京、开封、西安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并参加过中国画展赴英国、日本、丹麦等国的展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康师尧还热心美术教育,先后在西安美院、浙江美院、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讲学。在创作过程中他注重总结,编写了一批国画技法类的教材参考书,为普及美术教育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论著有《画花》 《国画基本技法探索》 《花卉写生与变化》 《写意花卉技法》等;作品专集有《 康师尧花鸟画选》 《荣宝斋画谱花鸟部分》 《康师尧教学画稿》。
“对待人民的事业,不能满足60分,而是要100分、200分”
“到人民群众中生活,是我们创作国画艺术的源泉,像我这样年已古稀的老人,更需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对待人民的事业,不能满足60分,而是要100分、200分。” 康师尧是如是说的,也是如是做的。
康师尧对农民抱有深厚的感情,他说:“农民是大家的衣食父母,为你们作画代表着艺术家对农民兄弟的道谢。” 为了表现最生动、真实的生活,20世纪六七十年代,康师尧经常去陕南、陕北采风写生,足迹遍布秦岭山区、黄河岸边、陕北高原。在陕南,他深入农村写生,创作了一批农村题材的作品,包括《她在丛中笑》《葵花向阳》《神州处处鱼米香》《翠浪金涛》等,并参加西北五省区第四届美术作品展。在陕北延安等地采风写生,他创作了《陕北的好江南》《陕北一景》《山丹丹》《喜丰收》等一批国画作品。他的画作《花丛处处起高楼》表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繁荣景象,从艺术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突破。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康师尧的《她在丛中笑》一画取自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词意,表现了山崖峭壁之上一簇簇梅花傲寒怒放、生机勃勃的景象,象征着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该画当时在《人民画报》发表,作品后来由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对于一些画家追求商业效益的做法康师尧是嗤之以鼻的。他说:“追求商品画,就会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人民群众,终将走向死胡同。作为一个画家,应该把青年画家引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上来,这可是我有生之年的愿望。”
《献给祖国的一束花》组画之二上,康师尧在题词中写道:“天天都有新花开。”这也正是他不断追求艺术创新的思想之体现。康师尧一生致力于花鸟画的创新与研究,将一生最灿烂的年华献给了长安画派,其艺术成就对20世纪整个西北画坛的花鸟画发展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被视为当代花鸟画坛创新的典范。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青认为,康师尧作为长安画派中唯一一位执着于花鸟画的画家,他的艺术作品丰富和充实了长安画派,使得人们在赞赏长安画派浑厚大气、雄健苍茫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清新典雅之美。康师尧对艺术孜孜以求,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其淡泊名利、勇于探索创新、热诚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精神,更值得后人尊重与学习。(记者 李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