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丨张敏、刘素月:创新机制,高效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

创新机制,高效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9月在湖南考察时明确指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要继续抓下去、抓出更大成效”。

当前,伴随“加快长株潭都市圈建设”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长株潭地区须在更高坐标系中定位未来发展,用更具突破性的创新之举推动各项工作,以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肩负起历史使命。

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长株潭一体化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请湖南省智库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走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桥头堡”——长沙市雨花区调研,并与雨花区党政领导一起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

文/张敏 刘素月

继“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后,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强调要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这标志着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站上新的历史起点,迎来了最佳机遇期、黄金发展期。省委召开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长株潭一体化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按下了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快进键”。4月10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第三届市委书记联席会议召开,审议并签署了“1+3+10”14项文件,提出加快推进“十同”50项任务,进一步明晰了合作方向和实施路径。

创新机制是保障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可持续的关键所在。只有建立一套完善、顺畅、有效的机制,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双轮驱动”作用,才能让三市合作快速跑起来、各要素充分动起来。对于区县来说,理应在实践中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发挥创新“试验田”作用,着力破除一体化发展机制障碍,让一体化发展的红利更多更快惠及三市、服务全省,为推动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创新运行机制,推动合作对接顺畅、运转高效。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基层区县是实践者、执行者,必须在决策、协调、执行各层面,建立衔接顺畅、高效运转的体制机制,实现上下联动、三地协同、同频共振、抱团发展。决策层面,建议在省、市的指导下,建立三市各区县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负责审议、决定和决策基层推进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年度工作要点。协调层面,建议各区县成立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抽调专门力量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负责区县之间联络沟通、统筹调度、督导评估等工作,进一步提升统筹协调水平。执行层面,建议构建专项合作协议牵头部门、街镇、社区(村)协调对接机制,对合作事项实行清单式推进、台账式管理、挂图式作战,推动各项合作事项落地落实。通过搭建上下联动、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各负其责的运行机制,持续高效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

创新共享机制,实现合作利益共享、互利共赢。利益共享是三市协同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基层区县应本着互惠、共赢的原则,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最终实现“1+1+1>3”的效果。在财税分享上,应充分发挥三市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探索推进园区共建、异地孵化、“飞地”园区等合作模式,允许合作各方综合考虑权责关系和出资比例,对财税等经济指标进行协商沟通、共同分享,以利益共享机制促成更多产业合作项目落地见效。在服务共享上,应始终把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目前医疗、教育、养老、公积金等公共服务政策尚未实现有效衔接或打通等情况,进一步健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共建共享、流转顺畅、协作管理机制,让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发挥更大价值,让更多群众共享一体化发展成果。在生态补偿上,守护好长株潭生态绿心,是三市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建议省级层面牵头,设立由生态共治受益方共同出资的生态补偿基金,用于绿心地区工业企业退出和群众生产生活资金补偿,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实现生态地区和受益地区的良性互动。

创新参与机制,促进合作多元参与、共同推进。加快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不仅是三市党委政府的事,也是需要三市企业群众和社会各界共同推动的事,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推进的合力机制。建立决策咨询机制,在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中,建立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广泛听取吸纳三市专家智库、社会组织、企业家和群众意见建议制度,汇聚各方智慧,确保科学决策。建立企业交流机制,积极引导三市商会、行业协会、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建立产业联盟,形成战略合作,围绕10条协同发展产业链,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推动“强强联合”“龙头带动”,做大产业协同发展“朋友圈”。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围绕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基础零部件技术,推动三市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共同建设区域创新共同体。建立人才流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人才引进、评价、待遇等政策,打通人才跨区域流动障碍,营造吸引人才的大环境,打造各类人才聚集高地。

(作者分别系长沙市雨花区委书记;长沙市雨花区委副书记、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