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记忆

图片
4月8日,在江源石人血泪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白山市红色故事宣讲员冯玉华老人为江源区大石人镇中心学校的师生作党史宣讲,浸润青少年心田。 王姗 摄
本报记者 王春宝 李慧龙
从白山市江源区沿着大石人镇方向行驶约13公里处,只见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馆耸立在青山绿水之间,古铜色的牌匾上赫然书写着石人血泪山——罹难矿工纪念馆。如今,血泪山上布满植被,郁郁葱葱,但树木无法掩埋曾经的累累白骨,就如同岁月也无法抹去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近日,记者走进这里,近距离感受那段“血与泪”的灾难历史……
“在各位正前方是铜铸塑像,塑像下方的基座,高约580毫米,象征着日本侵略者在石人矿区掠夺优质煤炭高达580多万吨,而这其中包含着多少矿工的血泪和宝贵的生命……”纪念馆内,馆长曹丽声情并茂,在低沉有力的嗓音中,带领大家穿越历史长河,重温那段悲情岁月。
1937年,日本侵略者霸占石人矿山,开设了“东边道株式会社石人采炭所”和“思想矫正院”,为适应其当时的侵略需求,采取了“要煤不要人”的疯狂掠夺式开采。在极端恶劣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中,矿工的生命得不到保障,被其摧残至死的数以万计矿工尸体被扔到了此山上,日积月累,形成一堆堆白骨,使这里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血的见证。
为了便于管理矿工,日寇就在当时离血泪山不远的地方设立了一座“矫正院”,关押流浪的农民和不满日伪统治的爱国人士,进行虐待折磨。
“在当时的矫正院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矫正院是阎王殿,只见活人进,不见好人还,人死不知数,白骨堆成山。”曹丽说,这个矫正院,有骇人听闻的十大酷刑,甚至有许多矿工全家被折磨而死,所以在山上就有了“父子坟”和“夫妻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随着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和游击战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抗日联军时期,肩负起反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重任。
东北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的浩大兴起,对全国人民反抗日本入侵起到了巨大鼓舞。在1941年12月29日,石人采炭所,被押送来了300多名在同日寇作战中被俘虏的八路军和国民党的官兵,其中就有八路军129师的共产党员袁世萍(化名刘嘉)、毕世忠、魏文举、杨德山等12人。
1942年春节期间,袁世萍、毕世忠、魏文举、杨德山等12人,在后山松树林里召开了全体党员会议,成立了临时党小组,选出刘嘉为临时党小组组长,这也标志着“江源第一个党组织”从此诞生。在这些地下党员的宣传和领导下,广大矿工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一系列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
纪念馆内,一位耄耋老人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地为数十名学生讲解着党的历史,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这位老人名叫冯玉华,是吉林省关工委“春风”宣讲团团长、白山红色故事宣讲团成员。谈起义务宣讲的初衷,冯玉华深情地说:“我作为一名老党员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我想通过我的宣讲向青少年和同志们传递红色基因,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更好凝聚力量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宣讲中,冯玉华老人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中共一大的召开,一直讲到江源石人血泪山第一支党支部的建立,并领导矿工同日寇把头进行斗争的故事。从他生动的讲述中,大家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共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与发展的不平凡之路。
大石人镇中心学校学生王洪琳说:“听到了冯爷爷的讲解,我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为我们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共产党的坎坷历程更加激励了我,作为一名小学生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多作贡献。”
“2019年11月重新对外试开馆以来,有来自全国多地的民众、企事业单位、机关部门以及学校师生来此开展主题教育参观学习活动,缅怀罹难矿工,接受爱国主义、党史党性和革命传统教育。目前,共累计接待300多个部门及参观游客,约2.5万余人次。”曹丽说。
巍峨纪念碑下,白骨森森;青松翠柏之间,血泪永存。石人血泪山集中展现了日本铁蹄下的矿工灾难史,讴歌了牺牲在白山黑水间的抗日英烈,直观诠释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如今,山河永固、岁月皆安,但我们应始终铭记着,这些永远不能被忘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