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之“一极两区四带多组团” 空间格局

空间格局,像是地基,科学合理的布局有利于政策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是这样为南京都市圈发展布局的:一极两区四带多组团

NO.1|

一极

一极指的就是南京,本次规划对南京的定位与以往一样没有变化:

“发挥南京我国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提升城市创新、产业支撑、资源组织、融通辐射和服务保障能力,强化辐射服务功能,引领都市圈更高质量同城化发展。”

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这是南京很长时间以来的定位,此前我们期待的国家中心城市并没有体现出来。但是南京和江苏“十四五”规划都提到了对标或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入选国家中心城市只是时间问题。

创新,是南京近年来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题词,如果说格局是骨骼,那么创新就是神经。

创新的下个环节就是产业,不能转化成产业的创新是空中楼阁,没有创新的产业是手推车。

资源组织、融通辐射和服务保障能力都依赖于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实力。其中资源组织和服务保障能力是管理水平的体现,融通辐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规律,以经济实力为主体的综合实力越强,融通辐射的能力就越强,而且可能还出现市场自发性辐射。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有把南京的实力提升上去了,才能够实现对都市圈的辐射。

NO.2|

两区

所谓两区,指的是宁镇扬和宁马滁两个同城化片区。

宁镇扬一体化(同城化)前些年的进展并不尽如人意,这两年随着宁句城际的推进和和紫核规划的落地,出现了积极的信号。尤其是宁镇之间规划的G312科创走廊(也是宁镇合作区),这是宁镇之间合作的“华山一条路”。

虽然以宁句城际为代表的宁句一体化效果不错,但这并不是宁镇扬一体化的主方向,主方向在紫核、龙潭、G312和仪征等。

所以,这次规划把宁马滁同城化和宁镇扬提升到了一个高度,算是“两条腿”走路的尝试。但是,宁马滁同城化与宁镇扬同城化相比,量多、面广、难度大。

宁马之间可以分三个同城化区域:博望和江宁、慈湖和江宁以及和县和桥林。其中随着宁马城际的开工,慈湖和滨江一带融合前景更好。

宁滁之间其实也可以分三个区域:天长和六合、来安南谯和浦口以及全椒和浦口,而目前来看前景最好的就是来安和南谯区与浦口之间的融合。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中提到的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亦是宁马滁同城化的重要抓手,这个后面有机会我们再专题说道。

“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为着力点,打破行政壁垒,强化基础设施、创新创业、产业体系、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同城共建,成为我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示范区域。”

基础设施一体化,其实主要就是交通一体化,比如高铁、地铁、公路和航运等。目前关注度比较高的有这几条城际地铁:宁句城际、宁扬城际、宁滁城际和宁马城际等,当然还有只等跨界的宁天城际和宁和城际等。

公共服务一卡通,这个比较容易实现,一旦跨界地铁通了,水到渠成的事。

其他领域的同城共建,基本上都要依赖于高铁和地铁等重要的公共交通。最终的目标是将南京这两大同城化片区打造成我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示范区域。

NO.3 | 叁

四带

四带,指以南京为中心向外辐射形成的沪宁合、沿江、宁淮宣、宁杭滁四条发展带。

这个四带,其实和上次提到的交通部分里的“以南京为中心,以沿江、沪宁-宁合、宁蚌-宁杭、宁淮-宁宣等通道为射线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吻合。

沪宁合创新发展带,主要对应的是前面我们说的创新发展,依托于上海、南京和合肥为主体的这一条发展线,有着创新的基础。

沿江,顾名思义,重要特点是有港口,比如芜湖、马鞍山、南京、扬州和镇江等城市。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基本上除了港口可以开发,其他以保护为主。

宁淮宣和宁滁杭,主要发展生态经济,尤其是南北两端的淮安和宣城,由于距离过远,生态产业是较佳选项。

NO.4 | 肆

多组团

多组团里面的县和镇,可以理解为空间格局中的最小单位,与前面的一极两区四带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着整体与局部或者尺与寸的关系。

进入南京都市圈核心区的县(市)有:镇江句容市、扬州仪征市、淮安盱眙县、马鞍山市和县和当涂县、滁州来安县和天长市。这些县都与南京有交界,距离南京主城越近区位优势就越大。

不管是县还是镇,不仅可以补自己短板,还可以补南京短板,比如旅游和民俗文化等都是可以和南京实现互补的。

NO.5 | 伍

总之,高效是都市圈发展的重要前提,期待新起点下的南京都市圈这艘大船能够高效航行!

声明:以上内容融合了作者观点和偏好,详细内容以官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