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乡不离土 城乡奔波忙——我省“两栖”农民的生活剪影

如候鸟迁徙一般,“两栖”农民不停地在城乡间穿梭。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农闲进城打工,农忙回村种地,像“候鸟”一样在城乡间来回穿梭。这些“两栖”农民,既能享受到城镇建设的新成果,又不失掉农业生产的本行,他们离乡不离土,形成了一种迁徙潮流。

“两栖”农民既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象,也是未来“职业农民”的客观需要,依靠这种农忙、农闲两不误的生产经营模式,不少“两栖”农民走上了致富路。与此同时,也衍生出许多新问题,如农村人才短缺、家庭不稳定、生活成本增加等。这些都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挑战。

“两栖”农民也有精彩

4月13日,延安市吴起县遭遇了一场倒春寒,早上8时起下起了中雪。一大早,黄广金就冒着风雪出门了。像往常一样,他疾步走到附近的蔬菜水产批发市场,采购了当日所需的鱿鱼、香菜、洋葱等原材料后,便急匆匆地返回家中。

清洗、切片、穿签,黄广金将一串串鱿鱼装进干净的袋子里后,又开始熬制酱汁。“苹果花快开了,地里的草也长上来了,天晴了得赶紧回去把果园里的活都干了。”锅里的酱汁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黄广金一边搅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

农闲时,黄广金摆摊卖铁板鱿鱼。

黄广金是吴起县庙沟镇大岔村人,家里虽然有5亩苹果园,但由于岳父和妻子身体不好,加上两个孩子正在上学,果园收入难以维持生计,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为改变这一现状,6年前,黄广金开始在吴起县刘渠子小吃街摆摊,做起了铁板鱿鱼的小生意。从那时起,他就成了“两栖”农民,经常县城、村里两头跑。

以前,黄广金一般两个月回去一次。自打去年新栽的苹果树开始挂果后,他跑得更勤了。“家里就我一个劳力,就是有八只手也忙不过来。”黄广金笑着说,“有时候活不等人,也会雇几个人帮忙。”

果园需要打理,生意也不能马虎。摆摊是个苦差事,黄广金每天下午5点多出摊,一直到凌晨3点才收摊。长期睡眠不足让他看起来略显憔悴,但每天200多元的纯收入也让他干劲十足。

“农闲时,不论刮风下雨我都出摊。一串鱿鱼2元,一天能卖500多元。”黄广金告诉记者,来回奔波虽然很累,但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不一样的精彩生活。在他的人生规划中,摆摊、务农这两个营生,哪个都丢不得。

“两栖”类型的新变化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加之农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近年来“两栖”农民类型也随之发生变化。记者走访调查发现,目前我省“两栖”农民并不局限于单一的进城打工、回村种地,他们中有些人虽在城里买房,却难舍故土;有些人虽在老家盖房,却不为住人;还有一些人为了子女成了“陪读”妈妈,只有节假日才回村。

今年65岁的种俊峰,老家在宝鸡市扶风县绛帐镇前进村,靠着承包工程致富后,他在县城买了房。2019年,种俊峰把经营了多年的公司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和妻子回村承包了几亩地,种了些果树和蔬菜。

“平时,我们白天开车回村,在地里干活,晚上再回县城住,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两年多。”种俊峰说,重新拿起锄头不图有多少收益,就图那份下地后的舒心和满足。

在渭南市白水县城关街道西文化村,雷文涛这两天正忙着装修自家的老房子。两间几十年前的老窑洞推倒之后,在旧址上重新修建了一栋2层小楼,宽敞明亮、气派十足。

“在县城做了多年生意,我的户口还在村里,平时也经常回来。”雷文涛说,盖房除了为将来考虑外,最重要的是住在村里踏实。

“两栖”农民中,还有一类因教育而迁徙的群体。镇安县青铜关镇丰收村的姚西芳,为了让儿子受到更好的教育,2017年在县城租了一间民房,当起了“陪读”妈妈。

“我们那个山窝窝里住着7户人家,房前屋后除了魔芋外,还有大片大片的野花,非常漂亮。”姚西芳说,等孩子放假了,她得回去把那些空出来的地好好拾掇一下。

“两栖”生活也不易

穿行在城乡间的“两栖”农民,有很多像黄广金、种俊峰一样,过着这种“候鸟”式的迁徙生活。但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新情况。

由于“两栖”农民这一群体逐渐扩大,大量人才外流导致“空壳村”增多的同时,乡村振兴也面临人才短板。西文化村党支部书记刘王杰告诉记者,全村共有1500多口人,目前常住人口不到1000人。

“那些有头脑、有魄力的年轻人不愿待在村里,城市对他们更具吸引力。”刘王杰坦言,如今村里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乡村发展急需补充“新鲜血液”。

还有基层干部称,一方面由于大量未婚年轻女性外出打工,部分村庄出现大龄男青年“成家难”现象;另一方面,随着“陪读”妈妈增多,有些家庭因夫妻两地分居导致离婚,单亲、无亲孩子增多,给农村稳定、社会和谐带来不利影响。

魏启红正忙着给猕猴桃打芽。

“两栖”生活也使部分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生活成本增加。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清水头村的魏启红,前些年一直专心经营着家里的6亩猕猴桃园。这两年猕猴桃卖不上价,果园入不敷出,魏启宏也加入了“两栖”农民的大军,农闲时去西安的建筑工地打零工。

“一天工钱130元,除去吃喝外能净落100元。猕猴桃虽然行情不好,但也不能不管,农忙的时候还得回来。”魏启红说,这样来回一折腾,更攒不下几个钱了。

“陪读”妈妈姚西芳在镇安县城租的房子,一年房租得4000元。丈夫在隧道上打风钻,收入时好时坏。前两天,听说丈夫理发花了20元,夫妻俩视频时吵了一架。“没办法,家里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女儿明年上学后得换个大一点的房子,开销就更大了。”姚西芳苦笑着说,“虽然这种生活有利也有弊,但是权衡之下,还得以孩子上学为重。”

(资料图)

手记

“两栖”农民需要社会各界关注

“两栖”生活,有精彩,也有艰辛。社会各界需要对这一群体投入更多关注,相关部门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拿出新举措、新办法,做好农村规划,切实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难题。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两栖”农民后顾之忧的办法之一。有基层干部建议,应当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减少农民个人承担比例,让“两栖”农民不再因留守老人的赡养 问 题 而 困扰。另外,还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平衡城乡教育资源,让农村的孩子与父母避免为上学而奔波劳苦,同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困难家庭提供相关帮助,减轻这一群体的教育支出。

归根到底,提高“两栖”农民的收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政府部门应在用“心”留人、用“薪”留人上下功夫,多发展一些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多提供一些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多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让那些“两栖”农民拥有一技之长,在家门口就能够安心、舒心地工作,实现家庭收入和幸福指数双提升。(记者 赖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