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党史记忆·致敬英雄㉔|热血傲骨:陈法轼

陈法轼,名从风,字苏庵,化名陈干,贵阳市人。1917年7月出生于贫苦市民家庭,1932年春考入贵州省立第一中学。1937年因生活所迫,辍学考入贵州省邮政管理局工作,在贵阳加入“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读书会”等进步组织,并为“民先”骨干。1937年10月1日,陈法轼调到镇远县邮局工作。

1938年,陈法轼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和另二位同志组建了中共镇远县党支部并创办了秘密刊物《海燕》。陈法轼组织歌咏队向群众教唱抗日歌曲,排演街头剧等形式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以省立镇远师范学校为重点在学生中发展“民先”队员,组织“读书会”“音乐研究会”。法轼还独出心裁地利用汽油桶做成大胡琴在街头宣传演出,唤醒民众思想。

同年7月9日,陈法轼以“邮务工会镇远特别组”名义发出函件,响应湖南常德邮工加薪要求,又与镇远电报局工务主任谭森科组织成立“镇远邮电员工俱乐部”,组织工人学习文化和时事,宣传抗战。

陈法轼的革命活动,引起国民党的极大注意,派特务跟踪盯梢,随时密报。

1940年初,陈法轼突然被调赤水土城镇工作,次年7月又调松桃。每到一地,他都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工人运动。在前往松桃的路上,他沿途进行抗日宣传;路过印江时,他给当地青年讲解抗战形势,鼓励他们为国出力。国民党印江县党部得知后,派人追捕,陈法轼在当地青年的帮助下得以脱险。

1941年11月20日,陈法轼在松桃被国民党特务逮捕,随即被押送至贵阳,囚禁于贵州省保安处牢房。面对特务们的审讯、拷打,陈怒目而视,宁死不屈,后慷慨就义。

来源: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