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县:“巾帼”书记撑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一片天”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居然还能像正常人一样的上班……”提及现状,李坤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现年32岁的李坤是贵州省修文县六广镇人。1岁多时,因高烧导致双目失明。从此,李坤的世界彻底陷入了无边的黑暗……穿衣、吃饭、走路,这些于常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李坤却要付出无数努力才能勉强掌握。曾几何时,李坤也曾抱怨老天不公,失去生活信心。好在父母一直没有放弃她,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李坤慢慢长大,并嫁给了离异且大自己14岁的许斌。2017年,李坤一家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户,被集中安置到修文县龙潭社区。
“以前在农村住,吃这方面可以自给自足。搬到城里来,买颗葱都要钱”。一家四口全靠丈夫许斌打零工维系,日子过得异常艰辛。
和李坤家遭遇类似的还有来自洒坪镇的刘祖芬夫妇。2006年,刘祖芬外出干农活时,耕牛突然发狂。
“把我肋骨这些都顶断,差点就没命了。”
提及当年那不堪回首的一幕,已是天命之年的刘祖芬仍旧心有余悸。虽然幸运地捡回一条命,几颗钢钉却将终身伴随刘祖芬,更为致命的是,因伤及经脉,刘祖芬的双手及腿部严重变形,再也无法从事体力劳动。自2017年从洒坪镇搬到集中安置点后,一家四口都指望着在外务工的儿子,刘祖芬和年近古稀的丈夫周德刚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却帮不上什么忙。
“我们社区共有387户14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5户495人,残疾人146人。”
图片
刘开仙接待上级领导调研。龙潭社区供图
面对就业难、生活难的搬迁群众,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开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有一天,我看见有群众从外面挑着一袋一袋的东西回来,又一袋一袋地挑出去,我就特别好奇。”
经打听,刘开仙获悉,白云区某企业需要大量代工八宝粥易拉罐盒盖,工厂提供盖子和勺子,只需将勺子折叠后卡在盖子上就可以,无论老少都能胜任。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刘开仙如获至宝,立即设法与该工厂取得了联系。
“对方一听我们是为了帮助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就这样,第一家扶贫车间顺利落户龙潭社区。
包括李坤、刘祖芬夫妇在内的50名搬迁群众,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我现在一个月能挣七八百元,钱虽然不多,起码能补贴家用,也不用天天在家里‘坐吃等死’……”
“原来要靠别人买来才有吃,现在我们老两口一个月能挣到1000多元……”
提及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有事可做,有钱可挣,无论李坤还是刘祖芬,都感到无比满足。
图片
龙潭社区一角。龙潭社区供图
“我们都特别感谢刘书记,她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随时都问长问短的,把我们放在心上。”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做好的一道证明题。在修文县委县政府的统筹协调下,两家服装加工厂、一家床上用品加工厂、一家手提袋包装厂先后入驻龙潭社区。
31岁的施辉兰于2018年从洒坪镇搬迁至安置点,早年丧夫的她独自带着3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举步维艰。为养活年幼的孩子,施辉兰曾同时打3份工,月收入却不到3000元。
得知这一情况后,刘开仙多次登门看望施辉兰一家,
帮助其协调子女就学问题,并把她“挖”到了社区服装车间。
“我听他们说在服装厂上班,做得好的一个月能挣到五六千元”。
进入社区扶贫车间上班的施辉兰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目前社区有劳动力户数366户644人,就业613人,就业率达95.18%,有劳动力户数一户一人就业率达100%”。
晒出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刘开仙底气十足,信心百倍。
龙潭社区党支部摸索出“群众点单、街道派单、部门接单、组织晒单”的“四单”工作法,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500余件,群众“三感”不断提升。
每每夜幕降临,刘开仙总喜欢借着灯光,环顾社区,嬉戏的孩童、依偎的青年男女、悠闲的老年人……(钟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