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才不会“越管越失控”|新刊推荐

新刊推荐
图片
又至月中,《教育家》2021年4月刊第2期如约见面。
青春期孩子的种种变化,都是因为“叛逆”吗?本期专题报道,邀请学生、老师、家长、专家畅聊“青春期”,带我们看懂青春期的“叛逆”,助力青春期孩子健康“成长”。
本期“封面人物”,温州肯恩大学校长王立,看他所执掌的国际化、高水平的温州肯恩大学如何在温州的土地上崛起。
“新生代语文教育领军人”“体制教育的反思者”……本期“先行者”,带您了解有着诸多头衔的语文教师郭初阳,看他如何用语文带孩子打开世界的道路。
本期“大国良师”,推出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安石一中语文教师王永明和他的“开放语文”。
中国二本院校的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折射了中国最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本期“教师书房”,推荐《我的二本学生》一书,透过“二本学生”,看见沉默的大多数。
……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教育家》杂志!
图片
图片
本期目录
青春期的孩子,岂能贴一个“叛逆”的标签了之
专题报道
图片
图片
提起青春期,你会想到什么?答案也许有很多,但其中一定包含“叛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新一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做出许多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被家长或社会视为“叛逆”。有些家长甚至将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的所有变化都看作“叛逆”,这其实是在亲子关系里筑了一堵翻不过的“墙”。如果成年人只看到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而忽视他们行为背后的内在诉求,孩子就会被越推越远,越管越失控。
青春期是大脑的第二个发育高峰期,更是青少年“破茧成蝶”的成长过程。叛逆,其实是成长的开始,但成年人往往看不懂,总是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管教。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应该给予更多关注、尊重、理解和支持。比如,给他们更自由的成长空间,让他们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改变自己。再比如,拿起“放大镜”找“金子”,运用恰当的表扬和鼓励,不断给他们信心和能量,让青春期的烦恼变成生活中的一个个“小确幸”,让孩子们的青春无怨无悔。
本期报道走近当下正处于青春期的“00后”,倾听他们在青春期里的迷茫、困惑、需求……我们也采访了一些家长和老师,看看他们遇见了什么样的青春期孩子,又做着怎样的努力,还邀请青春期教育方面的专家,为我们答疑解惑,带我们看懂青春期的“叛逆”,助力青春期孩子健康“成长”。
立足中国与当下,眺望世界与未来
封面人物
图片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既迫在眉睫,又恰逢其时。
从顶层设计来看,教育开放的趋势愈发明显。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高等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外合作大学也被寄予了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试验田”的期待。温州肯恩大学便是这条新赛道上的前行者。在校长王立的引领下,这所尚且年轻的学校,从中美教育的交汇点出发,面向未来,昂首奔跑。一年一大步,一步一台阶,一所国际化、高水平的大学在温州的土地上逐渐崛起。
孜孜行走在“开放语文”的创新路上
寻找大国良师
王永明把“开放语文”当作自己毕生的教育追求。“从朦胧认知到逐步清晰,从实践探索到深刻理解,从理论创新到形成教学体系,从一个人单打独斗到一群人携手前行,‘开放语文’似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行的路,让我永远行走在语文教改的大道上,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王永明的话语饱含深情。
李桂莲从教已有30年,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园丁”“全国教科研先进个人”等20多项荣誉称号。她曾任职于五所学校,每到一处都全力以赴。任职东胜六中不到两年时间,学校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更让人称道的是,李桂莲在心理学领域有一定造诣,她所任教和管理的学校,师生和家长的幸福指数普遍提升。细究原委,是她的教育春风化雨,在人们的心中浇铸着卓越的口碑。
自由而有光的语文课,为孩子打开世界
先行者
图片
提起语文教师郭初阳,业内同行往往称呼他为“新生代语文教育领军人”或“体制教育的反思者”。2005年,郭初阳以一堂公开课《项链》震惊教坛,并由此拿到了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的冠军。此后,他的公开课仿若“巴黎时装发布会”,令人充满期待,也令人屡屡惊叹。
2020年9月,《郭初阳的语文课》出版。这是一套小书,个头不大,共有12册,其中有10册是课堂实录,还原了郭初阳二十多年来的10个经典课例。儿童哲学课,他与学生们探讨什么是自由、平等与智慧;批判性思维课,他与学生们运用媒体“事实核查”的方式,一起考证“林肯是否真的是鞋匠的儿子”;小说阅读课,他将《项链》的女主人公与灰姑娘之间的关系一一铺陈;散文阅读课,他将冯骥才《珍珠鸟》与斯蒂芬·茨威格《象棋的故事》联动,引人重新思索“鸟”与“笼”的关系……以经典文本为起点,郭初阳带着学生走向文学,走向哲学,走向社会,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此时,语文便成了孩子打开世界的道路。
透过“二本学生”,看见沉默的大多数
教师书房
图片
1995年,黄灯毕业于湖南一所地方院校,按今天的划分,也算是二本院校的学生。2005年,她从中山大学博士毕业,进入广东一所二本院校任教,见证了“80后”“90后”两批年轻人的成长。从教15年,花名册上显示她教过的学生接近5000人。无数课堂课后的近距离、不间断的师生交流,让她充分接触到一个群体,并真正看见他们。随着时光的推移,以及对学生毕业后境况的跟踪,黄灯深刻意识到,中国二本院校的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折射了中国最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于是,有了《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
“现在社会更多关注重点大学的学生,而很少去关注二本学生,因为他们太普通,不具话题性。我一直认为,对于社会的成长,精英固然重要,但是普通人的生存、命运、前景,是中国最基本的底色,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这本书的序言是‘看见他们’。一方面,我希望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能够互相看见,怀有一种体恤之心,不要抱有太多成见。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困惑和矛盾需要慢慢梳理。比如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已走过近30年,到底发展得如何,的确到了该审视的时候。”黄灯希望通过“二本学生”这样一个视角来表达自己对教育、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
如需了解更多,欢迎订阅《教育家》
— END —
来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