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中的安顺 丨王若飞:“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精神代代传

顺风耳

一个有想法的公众号!

王若飞

“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精神代代传

王若飞,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名垂青史的“四八”烈士。2009年,王若飞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王若飞原名王运生,字继仁,1896年10月生于贵州省安顺县(现安顺市西秀区)。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运动。从青年时代起,他先后远赴日本、法国、苏联等求学,寻找革命真理。

1925年,王若飞回到国内,曾任中共北方区委巡视员,负责筹建中共豫陕区委,后任中共豫陕区党委书记。在河南工作期间,他领导中共豫陕区委创办军事学校,筹备并成立河南省总工会,成立河南省学生联合会,对河南党组织的建设和工农运动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26年王若飞到达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参加上海工人第3次武装起义的组织和指挥工作。

  

1931年,王若飞领导开辟陕甘宁绥一带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他不仅寻找机会对狱友们进行革命教育,还坚持学习和写作,写下了《党的建设》等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为鼓励同志而作的短文《生活在微笑》,结语有两句话:“死里逃生唯斗争,铁窗难锁钢铁心。”展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937年8月,在党组织的营救下,王若飞出狱回到延安。先后担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宣传部长、八路军延安总部副参谋长、中共中央秘书长等职。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认真投入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许多政治、军事文章,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并参与了许多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对推动抗日根据地各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28日,王若飞陪同毛泽东、周恩来飞抵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同国民党斗智斗勇,驳回无理要求。1945年10月10日,同国民党政府签订《政府和中共代表会谈纪要》,这就是《双十协定》。之后,他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团结民主人士,并在国民党推翻政协决议后,王若飞多次在政治协商会议小组会上与国民党代表谈判中,抨击国民党背信弃义行为。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携带着中共代表团就宪法、国民政府组成等问题同国民党谈判的最后方案,与秦邦宪、叶挺等13人乘飞机回延安,准备向中共中央请示汇报。临回延安前,他向周恩来同志道别说:“一切要为人民打算”。因气候恶劣,飞机失事坠毁,同机13人全部遇难,王若飞时年50岁。

王若飞故居陈列馆。李书林 摄

王若飞二十多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功勋。“一切要为人民打算”成为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激励着后人砥砺奋进、继续奋斗,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不断推进向前。

--end--

来源: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编辑、排版@李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