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节水?且听专家“解”水

4月15日,省政协围绕“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议题召开今年首场月度协商座谈会。8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民主党派负责人从优化顶层设计、强化管控体系、提升利用效率等方面发表意见建议。
会议发言汇编
水—能—粮视角下
陕西省农业节水战略
图片
方兰
代表民建陕西省委员会
全国人大代表,
民建陕西省委员会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
陕西师范大学黄河研究中心主任
陕西是水资源短缺省份,2020年用水总量90.50亿立方米,首次实现用水负增长,同时也是国家能源基地与粮食主要产区之一,农业水资源占比超过60%,农业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是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建议:
一、顶层设计统筹考虑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在国家或区域发展的战略规划层面,需统筹考虑区域产业布局与当地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能源生产、粮食生产与水资源之间的均衡关系。政策制定需统筹考虑行业发展政策对其他相关行业的影响,或来自其他行业的约束。进一步建立健全水利、发改、能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之间沟通、对话、协调机制。
二、建立高效节水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套餐式”实用节水技术。政府应围绕科技研发加大投入,构建完善灌溉制度、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加强服务推广和人才建设以及技术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研发适宜陕西灌区应用的灌溉系统及节水方案,搞好基础农业、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等节水前沿研究,做好农业节水精量化、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自动化、水肥药一体化成套技术研发,激发农业龙头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应用的主体,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依托高校与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建设高效节水示范园。针对陕西粮食生产与“3+X”农业特色产业结合区域水土资源特点,集成主导粮食作物、苹果、奶山羊、设施农业以及区域特色产业,全方位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提供成套技术解决方案。能源领域,通过研发预处理、废水减量、深度浓缩、结晶分盐等实现煤化工废水处理回用,实现陕北煤化废水接近零排放。
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合理制定调节水价。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按照灌溉用水定额,明确水权,实施总量控制,对高耗水经济作物种植区从高确定水价和水资源税额标准,鼓励水权结余进行市场交易,逐步探索建立水权市场,实施水权转换,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益、高附加值利用方向转型。在部分能源富集区探索建立农—工产业间水权转让机制,探索打通将农业结余水转化工业用水机制,满足产业发展用水需求。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农业用水定价必须兼顾国家粮食安全,不能完全任由市场决定,应按照“效益优先、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适时调整”的原则,兼顾供水成本、水资源稀缺程度、运营维护成本、农户承受能力等因素,探索形成基本水价与计量水价结合的两部水价制,同时由基层政府加以严格管控,保障重要农作物合理用水需求,最大限度的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四、以农业生产集约化、能源工业技术化促进高效节水产业体系。农业节水必须建立在横向实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集约经营,纵向上实现产供销一体的大生产格局之上。在土地集中连片、规模较大的地区,给予财政支持和灌溉补贴,引导经营主体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装备技术的转型升级应用;在土地分散,规模较小的地区,发展农业合作社或节水灌溉服务组织,将耕地统一规划、利用政府补贴资金,促进分散经营的土地集约化灌溉。积极推动我省农业大型国企、农业龙头企业、大型农场以及村集体合作社、民营企业、家庭农场等达成合作,探索建立国企与民企高效灵活的合作模式,推动农业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为民营企业注入资金,形成优势互补、强基固本的发展格局。在陕北能源富集区淘汰落后产能,进行技术转型升级,加大矿井回水利用;短期内通过提升能源基地水资源使用效率,长期异地调水以及新型节水技术应用缓解能源基地水资源约束。
推进非常规水资源
高效利用的建议
图片
乔晓英
代表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
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农林委员会副主任,
长安大学水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非常规水资源是指区别于常规水资源的再生水、雨水、海水、苦咸水、矿井水等,是常规水资源的重要补充。通过对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非常规水资源调研,我省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仍存在工艺传统、利用率低等问题。
一、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看我省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
一是再生水利用管网与工艺存在问题。城镇废污水再生水利用管网规模小、覆盖面小、用水终端标识不明显、规划不合理,造成管网与用水部门分离,影响了再生水的推广。以我省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为例,目前榆林市中水回用仅18%。处理工艺仍以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为主,存在一定局限性。
二是矿区疏干水利用存在问题。一方面矿井疏干水的利用率较低,弃水量大。我省煤矿的矿井水排放与利用缺乏统一管理。以神府矿区、榆神矿区、榆横矿区为例,外排水量占比分别为35.84%、76.91%、72.71%,按照矿井疏干水的合理利用率在80%以上,尚有开发利用潜力。另一方面矿井疏干水管理规划不甚合理,风沙滩地排放导致地下水污染。疏干水含有悬浮物、溶解性固体及少量油,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地域上较为分散的中小煤矿难觅补充水源,富水煤矿大量弃水无处排放从而导致风沙滩地地下水污染严重,但是非煤矿企业缺乏水源保障。缺乏煤矿、发电、化工、农业等行业间用水需求矿井水综合利用与合理调配规划,使得地域和行业间缺水、农田干旱、居民缺水、生态植被脆弱与无处排水的现象相伴生。
三是微咸水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微咸水利用技术开发力度不足,导致过量开采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引起矿区地面沉降、地表开裂、地下水环境恶化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二、提高非常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建议
(一)非常规水源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建议强制执行《水利部关于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的指导意见》,在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总量控制红线考核时,非常规水源利用可以不受规划期和年度用水控制指标限制。建设项目能使用再生水的,一律不再审批新鲜水,并对再生水的用户实行分类管理。同时处理好黄河水取用、当地水资源和非常规水源供水之间的关系,将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放在优先地位。
(二)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力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制定矿井水利用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地方法规或条例,规范矿井水处理利用工艺、技术及设备等,加大疏干水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率。完善煤矿矿井水利用的政策保障体系,例如对于企业给予开发利用矿井水税收优惠等政策。微咸水的利用多为与淡水混合或者经过淡化处理用于工业生产或农牧业灌溉,加大微咸水的地下水源井建设。
(三)建立矿井疏干水的利用控制工程。加快矿井疏干水的利用控制工程建设,如公共输引水工程、蓄水工程以及具有调蓄功能的水资源工程及生态与农田的节水灌溉系统。由于疏干水的利用量与排放量具有不稳定性,考虑疏干水利用的供水安全和经济因素,建议矿井采空区作为地下水库,具有调蓄功能以应对可能的水量和水质波动变化,充分利用采空区联通和自净功能,实现矿井水生产、生活和生态化利用。
(四)促进城镇废污水、中水等再生水利用。开展再生水的数量和用途调查,对新建的供水管路和管网设施实行分质供水。对应建而未建再生水利用设施或应利用而不利用再生水的,强制规定使用再生水,对积极创造条件使用再生水的给予激励和奖励。采取多种途径加大对再生水利用的宣传。
加强我省城市生活节水的建议
图片
朱记伟
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
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生态水利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一、我省城市生活节水存在问题
一是居民节水行为仍然滞后。居民生活节水措施掌握不足,用水浪费现象仍然存在。二是用水效率及效益仍较低。2019年,我省城市化率达到59.4%,城市生活用水大幅增加,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众生活用水受经济制约的影响较小,导致用水效率及效益仍较低。三是雨水及中水回用仍不足。2019年,我省黄河流域非常规水源供水量仅占供水总量的3.16%,利用程度明显不足。雨水缺少收集及处理设施。同时,雨水、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管网覆盖率低、配套设施很不完善,利用率低。四是合同节水体制机制需完善。合同节水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足,机制、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五是用水计量及监督有待加强。我省部分地市还未建立市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取用水计量设施不健全,未建立用水统计台账,设施检查和维护的责任界定不清、维护缺失,分区计量、分类计量的覆盖面小。六是水价调节机制仍需优化。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实施了阶梯水价,但绝大多数家庭用水少于第一梯度用水量,阶梯水价并没有很好地约束人们的用水行为。
二、加强我省城市生活节水的措施建议
一是强化典型用户群节水辐射作用。校园是公共用水大户。我省现有各类学校15177所,在校教师学生854.7万人,年用水约为2.8亿m3。要在校园建设节水宣传教育基地,将节水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制定校园节水规划,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氛围。在机关、单位、学校、医院等用水量大的单位,开展节水行动,发挥示范及带动作用。
二是创新模式推广节水技术及设施。鼓励和引导节水服务企业参与合同节水管理,加大支持和资助力度,创新合同节水模式,推广节水新技术、设备和设施。加快对城市供水管网的建设、改造与维护。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化设施,示范并推广中水回用系统与雨水收集系统,有效处理生活废污水、雨水,用以冲洗公共设施、景观水补充及绿化灌溉,实施开源节流。
三是持续健全节水计量和智慧管控。实行分类、分区计量制度,同一用水户有两个以上不同水源或者两类以上不同用途用水的,应当分别安装计量设施分类计量。推进城市供水管网分区计量,逐步有序开展小区DMA试点分区管理,建立精细化管理平台和漏损管控体系。实行水资源取、用、耗、排的动态监管,强化节水在线计量,建立健全用水统计制度。建立用水实时监控系统和节水大数据平台,推进节水监管系统建设。
四是加快制定节水监督检查办法。尽快修订《陕西省节约用水办法》,制定节水监督检查办法,将节水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逐级检查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情况,普查节水设施安装与使用情况,严查计量设施运行情况,监督保障公共机构及居民小区节约用水。尝试开发个人节水或健康用水APP,开展个人用水的记录、评估,探索个人节水行为引导及约束方式。
五是优化完善水价调节机制。研究制定促进节水的水价政策,加快水权、水市场化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水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水成本的水价形成机制。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水价,分质供水的实行差别水价,建立能够促进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的差价水价,加大城市公共用水对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
六是继续加大节水宣传力度。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加强节水的公益宣传和舆论监督,开展“节水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开通全省节水专题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结合节水主题宣传活动及知识竞答等,形成人人惜水、爱水、护水的良好社会氛围。
我省黄河流域水资源
科学利用的建议
图片
程建国
省政协常委、
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
咸阳市副市长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在黄河流域尤其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退耕还林还草等一批林业重点工程,西安以北地区形成了连绵几万里的绿色长城,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300—400公里,黄河保护治理和流域建设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是水资源补充不足。由于近年来黄河流域我省部分支流上游水资源过度无序开发,造成下游一些河流断流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水资源管理不严。尤其是在水资源最为短缺的旱腰带地区,为了满足产业发展和植被恢复需求,大量开采深层次的裂隙水,抽取380米以下的战略储备水,长此以往,只能是雪上加霜,造成更加严重的区域水生态恶化。
三是流域产业布局不合理。随着城镇规模扩大和高耗水产业的增加,造成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2020年底,水利部下发通知,将黄河流域的62个县级行政区划定为地下水超载区,其中我省有11个县,占总数的近1/6,要求暂停新增取水许可,并限期对超载区进行治理。
为此建议:
一、尽快恢复流域生态。针对部分河流出现断流的现象,要以恢复流域生态为目标,逐流域进行审查,按照留足生态用水的要求,从全局和长远考量,完善干支流水资源分配,慎批或是不批水库项目,对现有水库、水坝要留下生态水口,保证生态基流,做到用水有度、人水和谐,从根本上解决下游断流和生态恶化的问题。
二、加强水资源规范管理。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制定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规范。严格按照《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抓好取水许可审批管理,适当调高地下水的开采门槛。进一步规范水资源费征收。运用价格杠杆进行调节,对超计划用水实行加价收费。同时,强化取水计量管理,加大对取水大户监管力度,倡导节约用水,进一步提高用水效率。
三、加强对已有绿化成效的保护。对已经建成的植被恢复区,尤其是对河流上游地区的生态资源进行重点保护,通过设立保护区等措施,加大对森林资源的管护力度,充分发挥森林恢复生态、涵养水源的作用。同时,针对陕北荒漠地带、旱腰带地区等缺林少绿问题,持续实施造林绿化项目,加快国土增绿步伐,做好水土保持,涵养水源。
四、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把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科学合理布局产业,做到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严格杜绝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布局耗水量大的工业项目;农业项目也应考虑水资源情况科学布局。比如,在关中水资源较丰富的渭河沿岸地区,布局发展耗水较大的水果、蔬菜等产业;严禁在降水稀少、地下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旱腰带地区发展蔬菜、水果种植类产业,确保做到量水而行,量水而产。
五、落实最严格的考核制度。自2013年以来,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条红线”的同时,结合省情、水情,把握好政策执行的侧重点。比如,对用水总量考核要把总量控制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作为考核重点,发挥其对产业结构调整、城镇规模布局的引导和服务作用。
推动我省黄河流域
水资源节约集约的建议
图片
燕林豹
省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陕西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从整体上看,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一般流域40%的生态警戒线,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从陕西看,我省黄河流域GDP为1.89万亿元、人口3069万人,在沿黄9省区中,经济总量、人口、城镇人口与流域面积均为最多。加快推进我省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以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牵引,把牢农业节水“牛鼻子”。据水利部数据,农业用水比重仍然占黄河用水总量的80%左右,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提升潜力巨大。一是要发挥我省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学科、技术优势和在5G通信、物联网等领域的产业优势,在具备条件的关中现代农业基地,特别是设施农业、绿色果业、花卉业等高附加值产业领域,率先实施“智慧农业”改造提升,切实提高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从水源源头到农户田间地头全部安装计量设施,实行一地一表精准计量。二是运用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强农作物实时监控,科学合理确定灌溉用水的时机和用量。三是发挥洛川县、兴平市农业节水经验,加大农村饮水设施管理自动化控制、IC卡智能水表等新技术推广,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以能源产业绿色转型为依托,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我省所在的黄河中游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肩负着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任务,同时也承载着水资源短缺的巨大生态压力。面对重化工业占绝对主导的能源产业格局,一是建议我省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在生态脆弱区、严重缺水区、地下水超采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严控新上或扩建高耗水项目,淘汰高耗水工艺和高耗水设备,推动传统能源化工朝着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二是应进一步发挥好陕北地区风光资源优势,按照国家“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思路,加强光伏、风电新能源产业发展,制定全省统一的新能源发展规划,统筹做好全省资源调度和匹配,支持隆基、陕西电子、陕西有色等省内龙头企业布局发展新能源产业,以规模优势推动节能、节水、降耗,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陕西力量。
三、以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为突破,优化我省水资源空间布局。2020年,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四部委联合印发了《支持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国家将对全流域水生态环境、用水总量等指标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分配相关国家资金。从我省情况看,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够均衡,黄河流域水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兄弟省份,必须借助国家力量,实施重大工程,加大节水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矛盾问题。一是必须加快实施引汉济渭、东庄水利等一批重大引水和水利工程,加快启动黄河古贤水利工程开工建设,统筹协调、合理配置不同用途用水,为关中城市群建设和万亿级制造业基地提供水资源支撑,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腾出更多用水指标,保障黄河流域我省相关地区用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二是加快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树立水价、水权、水市场观念,深化水资源改革,推进水价改革,培育水权交易市场,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流通,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水资源使用权在用水户间、行业间、区域间流转,并进行有偿交换,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
黄河流域陕西段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对策
图片
李晓宁
代表农工党陕西省委员会
农工党陕西省委员会
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
西北政法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水资源短缺是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加快推进我省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陕西黄河流域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现状
黄河流域陕西段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4.8%,属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总量为705.68亿m³,人均水资源量约345m³,是全国人均值的1/8。2019年,我省人均用水量238.8m³,仅为全国人均用水量4311m³的55.22%;我省自2011年至2019年间,总用水量持续增长,各行业用水量持续增长,其中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用水10年间分别增加5.10、1.60、6.33、2.38亿立方米。农业始终是用水大户,占用水量的50%以上。
二、存在问题
一是水资源短缺,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低。近年我省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12.86亿m³,黄河流域陕西段平均水资源总量仅为111.81亿m³;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9.5m³,黄河流域陕西段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98.7m³,我省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不足较为突出。二是各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供需矛盾突出。关中、陕北、陕南水资源承载能力差异明显。三是部分区域水污染严重,水生态与环境形势严峻。我省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但与治污形势要求尚有差距。由于持续干旱和水资源短缺,黄河流域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严重。
三、对策建议
(一)提升农业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是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点。应持续扩大农业灌溉节水工程,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并严控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积极扩大节水耐旱作物种植比例;完善农业节水补偿机制,激发农户自主使用农业节水技术。
(二)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推进省内南水北调工程。解决我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必须节流与开源并举。陕北应加强生态保护,加大水资源的污染防治与监管工作,改善水资源质量,进一步缓解水资源的供需压力,分别在延安、榆林等地区新建大、中、小、微相结合的调蓄工程,实现引黄调蓄系统化,推进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充分利用长江流域的充沛水资源,加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为我省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和保障。如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对关中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大沿黄地区污水治理措施,提升污水处理率。建立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重视黄河流域周边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保护源区、河口等关键区域;对于工业废水排放进行严格把控,加强对污水源头的管理,制定流域辖区企业排污标准,对污染严重或排放标准不合格的企业应采取改造、关停的措施,加大惩罚力度,加强企业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提升我省沿黄地区在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工程建设的资金补助,增加科技投入,加大再生水资源产量,提高污水利用率。
(四)以绿色简约生活引导,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意识。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知识理论纳入学校教育,强化全社会水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法治意识,树立全民爱护、保护、节约水资源的社会职责;大力推进公共机构水资源节约,强化公共机构尤其是机关单位水资源节约观念;加强生活废水收集处理和二次利用,城市园林绿化、道路清扫等优先使用再生水,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和百城提质工程建设,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水平。
关于工业废水节约集约利用的调研与思考
图片
刘永红
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
西安工程大学教授,
省工业有机废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通过在杨凌、渭南两地进行专题调研考察和座谈,对两地存在一些问题,有了较为深切、具体的体会。作为国家渭河水专项(2009-2014),陕西省变清计划(2012-2016)工业废水处理与工程示范课题组副组长,结合这次调研与课题组十年来的积累,个人认为:目前应该对我省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的成绩有清醒、客观的估计。因为:(1)环保部规定的达标只是个别指标,而不是全面的达标;(2)达到的只是浓度标准,而不是排污总量等。因此千万不能认为这方面工作已经大功告成,应该坚持不懈。
渭南市整体发展已受到水资源状况严重的制约,反映出来的问题、挑战与机会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工业废水水污染控制方面
近年来渭南市做了不少努力与具体工作。以渭化集团为例,该厂取水量从1900万方下降到目前1200万方。通过工艺治污、中水提质与分质利用等措施,该公司水资源利用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发现目前存在以下2个问题:废水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及《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 31962-2015),废水排放标准过低(《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8));主要由沋河水库供水,已与市民饮用水的有效供给产生矛盾。
渭化集团作为在我省“八五”期间建设的重点化工项目,是典型老旧煤化工企业代表。该厂取水量、废水量大并且水质十分复杂,废水毒性强。对标环保部2015年“现代煤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试行)”中要求“减少新鲜水用量,具备条件的地区,先使用矿井疏干水、再生水。缺水地区应优先选用空冷、闭式循环等节水技术。取用地表水不得挤占生态用水、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渭化在水资源利用方面还需进行大量工作。建议以渭化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利用“水平衡测试(按住建部要求企业每3年一次)—水网络集成—外排污水深度处理回用”过程系统工程方法,提高其清水使用率、废水回用率、废水排放标准,并采用高新工艺技术手段降低单位产品耗水量。该厂大量废水若能回收和利用,对于当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012年投产的陕西延长石油氟硅化工有限公司(总投资17.7亿元)受限于陕南特殊的水资源与环保严格要求,通过努力在节水方面取得了以下成绩:(1)一次水年综合吨产品耗水量由2018年6.31吨下降到2019年4.64吨,2020年4.86吨;(2)一次水年用水量由设计取水量92.96万吨/年下降到2018年16.86万吨,2020年10.49万吨。这说明我们企业是能够实现生产与水资源利用协调发展的。
二、市政中水、再生水资源化利用方面
2021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十部门《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核心目标是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目前陕西再生水利用率为5.81%,全国排24名);在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区域,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项目主要领域之一为工业利用。目前杨凌、渭南两地将当地中水用于热电厂用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从技术上来讲,将市政中水用于工业企业(如渭化集团)应该是可行的,建议渭南市政府与渭化集团一起探讨此建议的可操作性。
今年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已启动为期2年的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包括渭河)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借助这次排查东风,建议省环保厅、工信厅、节水办等部门与相关研究单位进行协作,或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切实摸清、量化我省各地主要工业企业取水与节水水平、工业废水治理现状、单位产值耗水量与面临的其他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此方面问题。
加强地下水涵养
确保渭河生态基流
图片
王清发
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
资源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
省地下水保护与监测中心副主任、
正高级工程师
近年来,我省为保证渭河不断流,开展了渭河水量调度等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保障渭河生态基流的有效机制,也与“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还有一定差距。
一、关中地区农灌区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地表水灌溉用水量逐年减少。农村种植模式由过去单一大规模的种植模式转变为小规模多样化作物种植模式,地表水灌溉集中统一调度难以实现灵活调度,灌溉用水量也就逐年减少。二是灌溉渠系工程破坏严重。目前地表水灌区斗渠以下的灌溉渠系产权和管理维护工作由农村基层组织或者农民用水协会负责,由于缺乏必要的维护经费和人力物力,导致田间灌溉工程不同程度的毁坏,地表水灌区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三是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大,局部超采严重。灌溉机井建设和运行的成本较低,且机井取用地下水灌溉灵活方便,且水质好,有利于满足小农户和经济作物生长需求。近年来国家在涉农方面加大投入,多部门建设了大量机井,使得机井数量急剧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逐年增大。同时,节水措施的实施,虽然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却减少了灌溉回归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进而加剧地下水位下降趋势。目前全省共划定地下水超采区15处,面积1427.4km2。其中农灌区超采区7处,面积803.0km2,占超采区数量将近一半,占超采区面积过半。四是地下水埋深较浅的灌区土壤盐渍化严重。在我省渭河流域的下游,包含泾惠渠灌区的部分区域地下水埋深较浅。灌区原有配套设计的排水系统毁坏和堵塞严重,长期的潜水蒸发导致盐分的积累,造成土壤盐渍化问题日趋严重。渭河流域分布有近3000平方公里和超过3.1亿立方米的咸水微咸水无法有效利用。
以上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地下水的补给及向渭河的排泄减少,使得渭河流域水生态问题不能得到自然恢复。
二、几点建议
(一)依法依规加强地下水的管理与保护。建议对集中大量开采地下水的涉农项目,应当依法办理取水许可审批手续,做好前期规划设计等工作。由国家投资已经建成机井划归灌区管理单位或者农户用水协会统一管理,作为两水联合调度的地下水水源。今后凡在已建成灌区内开展的由国家投资惠农灌溉项目,项目的规划实施由灌区管理单位完成,以便统一管理和调度。
(二)建立健全水价体系,利用经济杠杆助推两水联合调度。目前的地表水灌溉水价普遍偏低,现行水价普遍倒挂20—30%,同时全年不分季节实行一个水价。物价、财政、水利等部门应足额确定合理水价,将一定比例的工程运行、维护管理等费用,由政府财政补贴;在非抗旱季节实行调节水价,由财政增大补贴比例,鼓励农户多利用地表水灌溉,补给地下水,也使得抗旱季节有更多的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在灌溉末期通过灌区的排水渠系小流量长期行水对地下水进行补给涵养,也利于排水沟道工程不遭破坏和通畅,发生的费用由政府财政对灌区按照回灌水量进行补偿。
(三)加强末级渠系管理维护,确保灌溉效能发挥。在不改变现有产权现状的情况下,由财政安排专项的田间灌溉工程维护经费,由灌区管理单位承担田间灌溉渠系的维护工作。
(四)加强排水设施维护与管理,开展盐渍化土壤改良。一是明确排水设施的管理与维护权限及责任,并落实专项经费加以维护和管理,以确保排水设施通畅,有效降低地下水位;二是在微咸水区域规划布设一定数量的机井开采地下水用于农田灌溉,补充地表水灌溉水量的不足,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潜水蒸发和盐分积累,实现改良土壤和涵养保护地下水。同时排水也增加和保证了渭河的下泄流量。
(摄影:各界导报记者 杜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