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史话】陶唐古迹于清徐 尧帝功德传千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二十八——清徐尧庙
清徐尧庙,位于清徐县东南方向约20公里处的孟封镇尧城村,为古代陶唐城(尧城)所留遗迹,是后人为纪念帝尧而修建的庙宇。2004年6月,清徐尧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尧城村是尧帝最早立国建都的地方,后因水患迁都至平阳(临汾)。史书资料有明《太原府志》卷之二十四载:“陶唐城,在清源县东四十里。陶唐氏自涿鹿徙居与此,俗又谓姚城。”《明一统志》称:“帝尧自涿鹿徙都于此,俗名尧城”。《山西通志》载:“后因水患迁都平阳。”“帝尧在尧城镇,陶唐造历之所,故立庙。”
尧,姓伊祁,名放勋,为传说中的氏族部落首领,曾先后被封为陶侯和唐侯,史称唐尧,又称陶唐,他设官掌管天地时令,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敬授民时,推广水井,促进农耕,实行禅让,开启了中国最古老的政治文明,一统华夏大地,建立了千秋功业,他的功绩一直为人们所称颂,被尊称为三皇五帝之一。尧担任部落首领后,统领他的部落从河北涿鹿、怀来一带,徙入山西境内。当时尧城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水充足,于是他们便选定了这块风水宝地,开荒垦地,饲养六畜,使这快处女地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
图片
图片
在中国封建时代,人们心中最完美的帝王是唐宗宋祖,而在唐宗宋祖的心目中,他们效仿的榜样就是上古时期的尧帝,正因为帝尧的存在,中华政治文明的源头才显得那么的辉煌。相传,尧城是距今4000年前帝尧时的陶唐城堡。后世为祭祀尧的功德,在当时帝尧居住的茅屋基地上修建了帝尧庙,又筑城砌墙,并在城周两岸遍栽绿柳,造就了一片踏青游乐的览胜之地,古时成为清源八景之一,谓之“陶唐古迹”。
1953年,考古学家在清徐县徐沟村发掘出与尧舜禹时代对应的龙山文化遗存。该遗存分布在长1公里,宽100米的坡地上,是古籍中记载的尧城村为尧帝早期建都的清徐尧城的重要佐证。说明清徐尧城是帝尧登基称帝和第一个建都的地方。另外,在清徐民间也留传着不少关于尧、舜的传说。
图片
图片
关于尧都,历代史书记载很多。明万历、清康熙、清光绪《徐沟县志》中,有如下的记述:“徐沟在唐属冀州,为帝尧旧都。”清顺治《清源县志》载:“唐属冀,为帝尧旧都”。清顺治《清源县志》、清光绪《清源乡志》有如下记载“陶唐城,在县东南三十里。相传陶唐氏自涿鹿徙居于此,或云陶唐造历之所。今名尧城”。“尧城镇在县东南三十里,以单日为市”。1999年新编《清徐县志》载:“尧城遗址: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处孟封镇尧城村。始建年代无记载,现存遗址为明代建筑。现残存北门宽10米,高7米。“
尧城内古建筑颇多,有龙王庙、财神庙、圣师庙、关帝庙、吕祖庙、观音阁等。历经风雨侵袭和社会变迁,大多已不存在。唯有尧庙尚且坚固,而且是尧城中最大的建筑是尧。该庙始建无考,史书载:“帝尧庙,相传始建于周初。元至正年重建,后屡次增补、修葺。”“明正统年间重修”。由此可知,公元前21世纪左右,帝尧曾在尧城建都,并修尧庙。帝尧庙在县东30里尧城都,传说尧庙是在帝尧地“宫室”遗址上建造的。
图片
图片
现存的尧庙是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重建的一座四合院庙宇,前有牌楼,侧有配殿,后有大殿。山门外原有一四柱三门三楼的木结构琉璃牌坊。正北为大殿,称帝尧殿,也称尧王殿,坐北向南,呈方形布局,顶部由木构藻井筑砌,无梁无架,也称无梁殿。整座建筑构思精巧,匠心独运。砖砌台基,高1米,平面呈方形,边长15.31米,高12。38米,面阔五间,进深五椽,重檐歇山顶建筑,四周围廊。殿内无柱,无天花板,无梁架结构,都以檐顶斗拱向里伸出,重叠五层,形成庞大地木构斗拱式藻井,既可以将上层地梁架隐蔽起来,又可以作为神像地宝盖,设计十分巧妙,极富装饰趣味,在古建筑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故称“无梁殿”。据说,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西逃时,在此驻跸,还到帝尧像前顶礼膜拜,留下许多轶闻趣事。
清徐尧庙的尧王殿不但建筑奇特,传说还有神秘莫测的“三大怪”:一是每到晚上,南门城楼的灯光,能准确地射到塑像身上;二是入夜月光能映到殿内四角;三是城外蛤蟆的叫声,像是从殿里发出来的。民间有谚曰:尧王殿三大怪:明灯、夜月、旱蛤蟆。这种现象,至今还未能破解。
尧庙虽已失去昔日风采,但在尧王殿西侧,明、清、民国年间又相继建造修缮了九莲洞、奶奶庙、观音庙、狐仙庙、戏台等建筑。庙宇高低有序,紧松相宜,形制各异,各院相通,却又自成四合院或三合院格局,形成包括古代、近代、现代建筑地建筑群。
图片
史书还记载,“这一带曾普遍生长着一种叫蓂荚(帝尧时,有一种奇异的小草生于帝庭,小草由每月的头一天开始,每日生出一片叶子,十五天后,每天落一片叶子,至月尾最后一天刚好落尽;如果此月为小月(少一天),最后的那片叶子就只凋零而不落下。帝尧奇之,呼为“蓂荚”,又名“历草”。人们认为是象征祥瑞的草。)草的酸性植物,这种植物除用作造历、记历之外,其另一个重要用途就是用作制醋。”这恐怕是清徐是古老醋都的一种佐证吧。
另有关于尧城的一些古诗也说明了清徐尧庙历经的沧桑。“旧是陶唐治历城,今无遗迹只留名。因经世远壕池满,为历年深雉堞平。但听蛩螀悲夜月,惟闻禾黍起秋声。乡人尚感遗风厚,犹建荒祠献酒羹”。“朝市何年忽变迁,秋风禾黍正田田。空壕草没迷朝雨,古堞云移起暮烟。人世暗消耕凿里,帝王只在酒浆前。行宫已改荒祠坏,凭吊何须听杜鹃”。“梗阳东去地城圜,古帝高踪此地传。野老迄今崇庙祀,涂歌无处不尧天”等等。
大量的实物佐证,说明这里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发源地。然而,对尧庙的探索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入,尧庙除了极高的文物价值外,它对清徐历史文化的构成和深远影响也将是一个巨大的课题,我们期待更多的惊喜和发现。
图片
图片
清徐尧庙
古人
(一)
旧是陶唐治历城,今无遗迹只留名。
因经世远壕池满,为历年深雉堞平。
但听蛩螀悲夜月,惟闻禾黍起秋声。
乡人尚感遗风厚,犹建荒祠献酒羹。
(二)
朝市何年忽变迁,秋风禾黍正田田。
空壕草没迷朝雨,古堞云移起暮烟。
人世暗消耕凿里,帝王只在酒浆前。
行宫已改荒祠坏,凭吊何须听杜鹃。
(三)
梗阳东去地城圜,古帝高踪此地传。
野老迄今崇庙祀,涂歌无处不尧天。
清徐尧庙
若水
帝尧于斯首建城,后因水患徙平阳。
石碑风化脱篆字,木柱斑驳浴晨光。
四千年轮圣名久,五方土地遗迹彰。
步出牌楼回眸望,冉冉丹霞正过房。
孟恭才,笔名若水,中国影视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中长篇小说《日蚀》《爱的幽灵》《唐碑遗恨》,影视戏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千秋太原》《花香如兰》《神剑将军》《家有老母》戏剧《龙兴晋阳》民族歌剧《三把锁》等。
【点绛唇】过清徐尧庙
王静宇
尧划都城,
清徐一隅兴如故。
柳丝遮暑,
诸庙闻钟鼓。
遗址千秋,
先祖功勋筑。
陶唐处。
后人倾慕。
帝殿风骚数。
王静宇,1948出生,高级讲师。曾任民进太原市第五、第六届副主委;太原幼儿师范学校副校长;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清源尧庙
刘新春
清源名胜无梁殿,福地尧天撒圣光。
斗拱升延成藻井,元碑铭记赞陶唐。
勤观荚草创历法,禅让王权留靖康。
清源名胜无梁殿,福地尧天洒圣光。
千古文明华夏史,悠悠万世念贤王。
刘新春,1946年生,别名柳林。山西沁县人,曾任市委讲师团副团长、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现任《并州老龄》杂志主编。
图片
碧涧流泉随笔:清徐尧庙我已经去过三次了。最近的一次是2019年11月。组织检查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情况的同时,我就人大代表们提出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力度不够的建议,顺路看了看。但是仍然没有几张特别理想的照片。一方面是尧庙多年来没有好好维修,显得很破旧。另一方面拿手机拍摄的效果也很不理想。
图片
在全市38个国宝级单位中清徐县就有3个,狐突庙,清源文庙和尧庙。2020年7月的一天下午,尽管天气炎热,我还是让先生驾车一起去了狐突庙和清源文庙看看。其实这两处国保我也是去过多次的。看到狐突庙还是老样子,心里一丝凉意。但是看到身板笔直、精神依旧的91岁老革命老王书记还在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守候在那里,心中却是十分十分的敬畏。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他大概已经守护了20多年了。曾记得,市九届人大常委会连副主任就带领人大代表视察过,当时就是老王书记当文保员。只是我当时没有顾上和老书记细谈。这次就我们三四个人,特别是也是当党总支书记的先生既尊敬又好奇地听老书记讲狐突庙的一点一滴,讲他守护多年的故事。感人至深。原本可以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书记,放弃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默默呵护着狐突庙,说明他心中有爱,有故事,有文物,有情怀,有不舍。为此先生还热情地和老书记合了影,看的出来新老书记岗位不同却都有着一样的情怀!
图片
再就是到清源文庙时,看到的是已经列入保护建设规划,匠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投入维修,心中甚是欣喜!我在市人大工作时,和县区人大的同志们很熟,他们大多知道我喜欢文物古迹。11月5日,清徐县人大机关的刘海欣突然给我发过来几张清徐尧庙的照片,特意告诉我,尧庙也开始维修了。她说陪同代表们过来调研,顺便拍了几张维修中的照片。有这样关心我、帮助我的同志和朋友,我真的是三生有幸,而且特别的开心!为此我还特意委托海欣再帮我发几张尧庙的照片过来。再次感谢海欣!
图片
原创作者:碧涧流泉
来源:太原市太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