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响乐团在京奏响《中国颂》

图片
图片
图片
刘珈妤爷爷刘金山的勇士纪念碑 经典歌剧《茶花女》余音尚存,“驻扎”北京半月有余的上海交响乐团又投入到了精心策划的庆祝建党百年红色巡演的首场演出中。
4月15日,著名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执棒上海交响乐团,联手女高音歌唱家周晓琳、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了《红旗颂》《沁园春·雪》《红梅赞》《春天的故事》《延安颂》等多部镌刻时代烙印的红色经典作品。同时,上海交响乐团为建党百年委约新创的新作《父辈》《我们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也在首都的舞台上完成了世界首演。这也是上海交响乐团在时隔六届之后,再度登上国家大剧院“中国交响乐之春”的舞台。
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上海交响乐团委约贾达群、于阳、郝维亚、杨帆四位出生于不同代际的作曲家,以不同的艺术触角和创作理念,同写时代主题。其中,于阳、郝维亚、杨帆(“60后”“70后”“80后”)的《中国颂》《我们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父辈》则率先在俞峰的指挥下首次完整上演。
谈及创作初衷,“80后”作曲家杨帆表示,“最早在创作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时,我就想有一天把它写成一个交响乐作品,没想到机会很快就来了。”杨帆表示,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是非常有感触的:“这部作品呈现出的‘父辈’不是指某个人,而是一代人,我常常会在脑子里呈现出很多画面,比如想起一些老照片和很多回忆。”
从作曲家吕其明的《红旗颂》,到《沁园春·雪》《红梅赞》等红色经典,再到三位作曲家的新作,这是一台整合了不同代际作曲家的音乐会。对此,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表示:“通过不同代际作曲家的创作,大家可以听到不同年代里面的音乐表达,在这里我们既可以看到艺术的传承,也可以看到理想信念的传承。”
从4月29日开始,上海交响乐团将携与北京首站同样的演出班底和曲目,继续前往杭州、赣州、长沙、武汉、延安等革命圣地嘹亮放歌。此次红色巡演的六场演出将被贴上“上海出品”的品质角标,被纳入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文/本报记者 田婉婷
供图/上海交响乐团 统筹/刘江华
内存
中提琴手的爷爷是“飞夺泸定桥22勇士”之一
此次进京演出的上海交响乐团中,中提琴手刘珈妤来头“不一般”。她的爷爷刘金山,是当年“飞夺泸定桥22勇士”之一。
刘金山出生于1908年,江西赣州人,是个孤儿。刘珈妤介绍说,“当年部队经过爷爷家乡时,无依无靠的他为了吃饱饭就跟着部队走了。也就是从长征的最开始,一直到长征结束,整个过程爷爷都经历过。”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虽然刘金山是著名的“飞夺泸定桥22勇士”之一,但他对家人却很少提及自己的这段历史。
而作为刘金山的孙女,刘珈妤仍然从其他途径了解到爷爷在战争中的些许遭遇。“一次,我爷爷在和日本人作战的过程中负了重伤,肚肠也被刺刀划破,肠子流了出来,他拖着肠子还在指挥战斗呢。战斗结束后爷爷的肠子被打断无法接上,伤口也化脓了,高烧不退很危险。正好白求恩大夫的巡回医疗队途经此地,听说了他的情况后,白求恩大夫亲自动手给他做了手术。当时的医疗条件极差,就杀了一头羊,用羊肠接上爷爷被打断的肠子,才脱离了危险。所以在他的身体里有一截肠子是羊肠。”
由于常年打仗,刘金山的文化程度不高,他对后代的教育非常严格,而他本人也是很努力,1942年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刘金山对后辈的教育很严格,从小要求儿辈踏踏实实做人,诚诚恳恳做事。“对爷爷来说学好一技之长很重要,所以我们家后辈没有特别有钱的从商的人,基本都是走技术路线的。”
刘金山于1999年去世,那年刘珈妤只有14岁。她还记得爷爷在世的时候曾跟她提过“翻雪山”的经历,“因为是6月份,大家穿得都很单薄,很多战友因为太冷,在雪地里倒下之后就再也没起来,当时死了很多的战友。”爷爷的讲述也给了刘珈妤很直观的战争印象,让她在拉《长征交响曲》的时候充满了感情,“在上交能拉这样的曲目我非常骄傲。如果爷爷能听到这首作品,一定会有更多的感触。”供图/刘珈妤